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收集四川盆地近20年地热勘探资料、石油钻探资料,对四川盆地中西部温泉的分布特征、形成的地质条件、水化学特征、成因机制等进行研究,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为:(1)研究区热储结构划分为两类:层状热储型和层状+带状热储复合型,层状热储型含水层有T2l-T1j、P1m-P1q、Zbdn;层状+带状复合型热储主要在J3l、J3p-K1t,含水层中发育断裂构造并形成的连通网络。西部温泉区热水主要赋存于J3l、J3p-K1t、T2l-T1j地层中,西南区热水主要赋存于T2l-T1j、P1m-P1q、Zbdn地层中。(2)西部温泉区水化学类型主要有Cl-Na型、Cl SO4-Na型、SO4Cl-Na Ca型、SO4-Na型、HCO3-Na型,矿化度为0.98~15.37g/L;西南温泉区主要有Cl-Na型、SO4Cl-Ca Na型,矿化度为0.43~17.16g/L。两地区均富含锶、偏硅酸、氟等微量元素。利用Na-K-Mg三角图解计算表明西部及西南区热水未达到完全平衡状态,仍然存在溶解作用。应用PHREEQC软件计算出西部及西南地区部分热水中各类中矿物的饱和指数。结合各组分间相关性,分析热水中常量和微量化学组分及水化学类型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3)根据地质条件和埋藏特点,区内温泉类型总体可划分为边缘褶皱型中低温对流地热型和中部坳陷盆地中低温对流型两类。边缘褶皱型主要沿盆山结合带、盆地边缘隆褶带和边缘沉降带呈条带状分布,温泉的分布特征明显的受构造条件的控制。中部坳陷盆地型位于较远离盆地边缘的内部地区,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腹地,上部为新生界沉积。两大类型温泉又划分为四个亚类型:1)中部坳陷盆地发育于碎屑岩中的低温泉,分布在盆地内部,主要位于成都平原地区,一般赋存低温热水,该类型温泉受断裂控制明显,形成层状+带状热储结构。热水一部分来源于断裂带的下渗补给,一部分来源于含水层的顺层运移补给,并在裂隙和碎屑孔隙中向深部径流,下渗过程中逐渐加热增温,以深钻孔形式进行排泄。2)盆山结合带发育于碎屑岩中的中低温温泉,主要接受山区的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沿地层或构造裂隙等通道向深部运移,由于静水压力驱动,沿断裂破碎带向盆地内运移。并在山前断裂交汇部位,与深部上涌的地下热水混合,形成承压水层。3)边缘隆褶带发育于碳酸盐岩中的中低温温泉,主要在碳酸盐岩裸露地区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沿裂隙,溶隙,古岩溶通道向深部运移,在充分吸收热量,并与围岩发生水-岩作用,在补给区域热储埋深间巨大压力下,经钻孔揭露形成岩溶中低温承压水。4)边缘沉降带发育于碳酸盐岩中的中温温泉,热储向盆地内部埋深加大,呈半封闭性,在岩层露头区接受大气降水或地表水补给,沿裂隙溶隙及古溶蚀通道向深部运移,在较高的地热背景下逐渐加热,可形成90℃以上的中温热水,并与围岩发生溶滤、离子交换等作用,同时也有沉积水混合特征。地下热水在盆地内部呈隐伏排泄,经钻孔揭露,形成中温岩溶中温水承压水。(4)分析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温泉形成和分布的影响因素,其中包括构造因素、沉积相因素、地温场因素,圈定出西部热水资源有利区主要在安县、都江堰、温江等地,西南区主要在峨眉、犍为、宜宾、乐山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