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女性身体研究日益受到各学科的广泛讨论。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美好生活”,更是需要有健康的身体作保证,女性身负社会与家庭的双重责任,健康尤为重要。身体经历是指人们在生命历程某阶段、日常生活或节庆仪式活动中,主动应对和被动适应的身体事象及感知,分为生理身体经历(如月经、生育、病痛等)与社会身体经历(如服饰、文面、展演等)。女性表演者的身体在民俗文化表演中既是自我形象的展示,同时又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女性身体研究日益受到各学科的广泛讨论。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美好生活”,更是需要有健康的身体作保证,女性身负社会与家庭的双重责任,健康尤为重要。身体经历是指人们在生命历程某阶段、日常生活或节庆仪式活动中,主动应对和被动适应的身体事象及感知,分为生理身体经历(如月经、生育、病痛等)与社会身体经历(如服饰、文面、展演等)。女性表演者的身体在民俗文化表演中既是自我形象的展示,同时又向观众传递了表演中所隐含的民俗文化内容,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小窥的作用。广泛关注民俗文化表演中的女性身体经历,探究民俗文化女性表演者身体背后的身体规训、个体主观性体验及表演身体所承载的民俗文化等,可以更好地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正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梦幻桃源》剧目的主题、内容等,分析了女性表演者被选用的主要途径:公司招聘、个人主动应聘;第二章全面考察了女性表演者的各种身体规训,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规训、训练中的身体规训以及表演中的舞美规训等,分析其从进入表演团队后如何对身体进行规训以使身体趋于“完美”;第三章对女性表演者的身体装扮、舞蹈动作行为、剧目歌词等作了深入研究,分析其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女性表演者身体所承载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意义;第四章主要分析女性表演者在表演学习中如何认知民俗文化,在反复的表演中对民俗文化的习得以及由此产生的民俗文化认同感;第五章从女性身体对民俗文化的展示、传播、创新等方面入手,分析女性表演者在民俗文化表演中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作用。
其他文献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价值,它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存在于我国语文教材中。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培养审美意识,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2019年9月,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改变了之前“一标多本”的教学状态。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古诗词选编方面进行了系列调整,体现了教材古诗词新的选编特点、
本文通过研究沈尹默书学观念嬗变的过程,从其自身的学书经历、论书诗和所发表著作,看到其书法实为碑帖交融、碑底帖貌、清秀润雅的风格,其书学观包含笔法观、形神观、审美观、教育观。从其书学观嬗变过程我们可看出,沈尹默虽为帖学代表,但也脱离不了碑的影响。沈氏之所以推崇“二王”提倡“帖学”,是因为其主观审美取向,以及书法普及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定位而提出的,为的是便于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少走弯路。沈尹默自身从
张正见,字见赜,南朝陈代的重要诗人,祖籍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幼好学,有清才”,其“五言尤善,大行于世”,梁元帝立,拜通直散骑侍郎,故有张散骑之称,是陈代作家中现存诗歌作品较多的一位诗人。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即绪论、《张正见集》校注、《张正见集》研究、结语。另有附录。详情如下:绪论部分主要论述选题依据和意义、张正见研究现状综述与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是对《张正见集》进行整理校注。张正见现存
基于往哲时修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考据、义理阐释、文化传播等研究方法,全面辑证了唐代各类重要典籍引墨与论墨的内容,综合考察了唐代墨学的流传与接受等情况。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绪论部分。笔者梳理了清代以来的墨学研究现状,并聚焦于唐代墨学的研究领域,总结了学界目前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尚存的不足,进而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同时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范畴、版本选用、辑证体例等相关说明。二,
劳动是生存的根本,是人类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根源。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是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有效方式,是培养学生审美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物质基础的不断丰厚,人们对于农作物的生产供应也有了更高的需求。以前人们只满足于食用当下季节能够收获的农作物,且对于产出的农作物的质量要求也不高。但随着温室大棚的出现,现在不仅可也实现反季节栽种蔬菜水果,而且也能通过控制温室大棚内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最大程度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其次我们国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但是我国的农业资源又不是特别充裕,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偏低,且
家庭教育早在2015年就不再局限为一个家庭的私事,而是作为社会工程进行重点建设,其对个体的成长、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但这些农民家庭中的儿童因各种原因未能全部实现和父母共同生活,很大一部分的儿童被迫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这一类社会弱势群体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已采取诸多举措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但效果还有待极大改进,其中
教育部发出的《关于深入做好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坚持学校教师线上指导与学生居家自主学习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后疫情时代,线上学习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考验,小学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的基础阶段,若小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对今后的学习都会有所帮助。考虑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小学低、中学段的学习,部分学生已对自主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够
写作对于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写作在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占据较大比例,学习过程中花费时间较多的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以写作教学模式为切入点,归纳小学高段语文写作题材与写作教学模式,通过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写作教学现状,以及实际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写作教学设计课例分析,为教师提高写作教学效果,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水平提供参考依据。全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
部编本语文教材于2019年覆盖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年级,结束了以往“一纲多本”的状况。分析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我们发现其中有不少涉及丑角形象的选文,这些涉及丑角形象的选文是初中学生实施美育的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丑角形象的美育价值。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属性,初中语文教材小说选文中所刻画的丑角形象对学生的美育视野拓宽与关键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