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在第一代心电监护仪(XDJ—Ⅰ型)临床应用的基础上,采用自行研制开发的新一代BTJ—Ⅰ A型家庭远程无线心电呼吸记录仪进行临床远程实时心电呼吸传输,并与床边心电图记录比较,评估BTJ—ⅠA型家庭远程无线心电呼吸记录仪的传输效率、图像质量、图形准确度及诊断准确性,从而评价在临床中的使用价值与诊断可靠程度。
方法:
选择无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志愿者20名,及在我院心内科/急诊科住院的心脏疾病患者30名(包含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各种心律失常等)。志愿者年龄从22岁到69岁,住院患者年龄从33岁到82岁。全部平均年龄46.73±19.66岁。受试者使用BTJ—ⅠA家庭远程无线心电呼吸记录仪进行远程传输心电图,共传输220例次。
试验一:20名志愿者在家中或医院门诊部依据记录仪使用方法自行进行远程传输时,记录每次拨号传输的时间、成功与否、传输图象的质量、连续性、断线情况等情况并分析。评价记录仪远程传输的质量。每位受试者有3次传输记录,共传输60例次。
试验二:受试者50人依据记录仪使用方法在约定时间进行远程传输,医务人员以医用心电图机同步记录患者心电图,对照分析两份心电图的图形,评价记录仪远程传输的准确性。每位受试者有2次传输记录,共传输100例次。
试验三:30名住院患者在出现不适或各种心律失常时进行实时远程传输,并同时行床边心电记录。对照分析两份心电图的图形,评价BTJ—ⅠA型记录仪对异常心电图传输的准确性与诊断的敏感性。每位患者2次传输记录,共传输60例次。
结果:
远程传输效率评价:试验一进行传输60例次,启动后接通检监测中心平均时间25秒,均为一次接通成功,无传输失败现象。一次接通成功率=100%,远程传输成功率高,传输过程稳定。
远程传输质量评价:对试验一对传输至监测中心的图象进行初步质量评估,60例次传输中,57次传输图形达到优级,剩余3次为良级。所有传输图形信息质量优良,基本无干扰,没有出现断线现象。
远程传输准确度评价:试验二中进行远程传输心电图(与同步床边心电图)100例次。但30名住院患者中有7名存在心房颤动和/或不同程度传导阻滞,无法对其指标用数值进行有意义的评价。结果数据实为20名志愿者的40例次心电图与23名住院患者的46例次心电图,合计86例次。采用x2检验。远程传输心电图(试验组)和床旁心电图(对照组)对比,七个导联的平均心室率、R—R间期、P—R间期、Q—T间期、QRS波宽度和T波宽度此六个时间性的指标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次的远程传输心电图与床边心电图对比,在Ⅱ导联上ST值完全一致73例次,T波波幅达到完全一致40例次,QRS波幅达到完全一致36例次;在Ⅴ导联上ST值完全一致72例次,T波波幅达到完全一致37例次,QRS波幅达到完全一致36例次;同时在这两个导联上ST值完全一致72例次,T波波幅达到完全一致36例次,QRS波幅达到完全一致36例次。
对异常心电图的传输评价:试验三中,共进行远程传输60例次。30名住院患者中根据远程传输心电图可诊断冠心病24例,高血压4例,心房颤动4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快—慢综合征1例,频发室性早搏1例,起搏器安装术后1例。与床边心电图对比,诊断完全一致,且与实际病种分布一致。心律失常诊断一致性高。共检获各类心肌缺血48例次,其中急性心肌缺血2例次,慢性冠脉供血不全44例次,陈旧性心肌梗死4例次(有2例次同时存在慢性冠脉供血不全与陈旧性心肌梗死),对心肌缺血的检获敏感。
安全性评价:5名受试者出现电极片接触部位轻微瘙痒,试验结束取下电极片后,瘙痒很快消失。其他受试者无出现不良反应。安全程度高。
结论:
BTJ—ⅠA型远程无线心电呼吸记录仪使用方便,生命信息传输成功率高,传输过程稳定,传输质量高,对心律失常的诊断、缺血性心脏病的早期发现与监测有重要作用,可适用于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各种心脏病(包括植入起搏器)患者院内院外的监护,亚健康人群、冠心病高危人群的院外监护。
与第一代心电监护仪(XDJ—Ⅰ型)比较,在抗干扰性能、传输图像保真等方面做了改进,并增加自动报警功能,当病人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时,可自动向监测中心发送传输心电信号。BTJ—ⅠA型远程心电监护系统在进行院外监测及建立心脏性猝死防治网方面有者明显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