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后精氨酸、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瓜氨酸及髓过氧化物酶(MPO)的血浆水平变化,并同时检测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酶(LDH、CK、CK-Mb)、体表心电图(ECG)及心脏彩超比较研究,评估精氨酸、ADMA、瓜氨酸及MPO在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接受蒽环类药物治疗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25例。所有入选患者化疗前后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精氨酸、ADMA、瓜氨酸及MPO血浆水平的检测,同时由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完成cTnT、心肌酶(LDH、CK、CK-Mb)、ECG及心脏彩超等指标的检测。分别将蒽环类药物暴露3个月(T1)各指标水平、蒽环类药物暴露6个月(T2)各指标水平与蒽环类药物化疗前(T0)的各指标水平进行对比综合分析。结果:1本研究最终选取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并接受规范化蒽环类药物化疗的初发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25例,平均年龄为49.56±3.37岁。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为主要诊断(n=14,56%),其次为淋巴瘤(n=8,32%)及多发性骨髓瘤(n=3,12%)。有吸烟史的患者8例(32%),高血压病史的患者5例(20%)。2心脏彩超结果显示,蒽环类药物化疗前、暴露3个月、暴露6个月时LVEF及LVFS分别为61.16±4.32%及32.76±3.26%、61.40±4.35%及32.92±3.17%、61.00±4.03%及32.92±2.92%,并且在蒽环类药物暴露6个月内LVEF及LVFS的变化与化疗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体表ECG结果显示,蒽环类药物化疗前、暴露3个月、暴露6个月时QTc间期分别为429±16.82ms、437±22.27ms及444.20±24.14ms,ECG异常发生率分别为20%、40%及56%,并在暴露6个月时ECG异常发生率升高及QTc间期延长均出现统计学意义(p<0.05)。4 cTnT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暴露3个月及暴露6个月时分别为0.05±0.03mg/L、0.07±0.05mg/L及0.07±0.05mg/L,LDH分别为449.56±269.83U/L、494.76±113.66U/L及547.16±187.42U/L,CK分别为43.32±25.35U/L、40.40±15.42U/L及43.24±21.93U/L,CK-MB分别为10.52±3.76U/L、9.48±4.00U/L及7.80±3.03U/L。cTnT在蒽环类药物暴露6个月内与化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酶中仅CK-Mb在蒽环类药物暴露6个月时较用药前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无临床意义。5血浆精氨酸、ADMA、瓜氨酸及MPO分别与年龄、LDL及BMI等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精氨酸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暴露3个月及暴露6个月时分别为290.08±61.53ng/ml、281.54±51.06ng/ml及234.85±25.06ng/ml,ADMA分别为0.89±0.16umol/l、1.05±0.21umol/l及1.00±0.14umol/l,瓜氨酸分别为185.49±35.35umol/l、133.24±17.85umol/l及119.95±18.78umol/l,MPO分别为77.69±6.27ng/ml、91.69±10.09ng/ml及102.01±18.23ng/ml。并且在蒽环类药物用药暴露6个月内,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ADMA及MPO的血浆水平较用药前升高(p<0.05),瓜氨酸的血浆水平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0.01);精氨酸的血浆水平在暴露3个月时较用药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6个月时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1 ECG作为临床常用的发现心脏疾患的方法,在蒽环类药物暴露6个月内对早期发现心肌损伤具有临床价值。2精氨酸、ADMA、瓜氨酸及MPO在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6个月内变化明显,有望成为发现蒽环类药物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新型早期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