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外周静脉血气改变的分析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genku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周围动脉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严重的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可引起肢体发凉、无脉、疼痛等一系列症状,重者可引起肢体坏死导致截肢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常见肢体缺血性疾病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栓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周围血管疾病的检查技术经历了从一般物理检查到现代血管造影技术及各种无创检查的技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周围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患者动脉搏动良好却肢体缺血坏死,有些患者动脉全部阻塞却行走正常,因此如何判断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一直是临床中困扰医生的难题,以往这些检查方式通常是对血管的解剖和结构方面的检查,而缺乏对血管侧枝循环的功能判定。动脉血液的氧合和酸碱测定的临床价值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静脉血气分析的意义并不为医生普遍了解。通过对缺血肢体远端静脉取血的方法,进行血气分析,应用外周静脉血的血气分析结果来判断组织摄氧情况,反映组织灌注流量的变化。我们认为患者的肢体末梢,毛细血管动脉端压力降低,外周组织毛细血管中血液滞留淤积,必然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的静脉血气发生改变。我们采取抽取肢体远端静脉取血进行血气分析的方法简便安全。希望通过本项研究,通过研究外周静脉血气的方法,不考虑患者的血管解剖结构的病理改变,从动脉缺血患者的功能出发,判断病情的轻重,不仅是更合理可靠的,而且有利于指导临床的治疗。 方法:患者共96例,分为正常对照组32例,实验组64例,选取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为功能性缺血组和临界性缺血组。 功能性缺血组肢体31例,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入选标准要求具备以下特点:在做功的肌肉群表现疼痛;一定量的运动量可以使疼痛重复出现;运动停止后疼痛迅速解除。 临界性缺血肢体33例,表现为夜间静息性疼痛,入选标准要求具备以下特点:反复发作静息性疼痛超过2周;足或足趾溃疡及坏疽。 应用进口西门子血气分析仪,每组患者均取上肢肱静脉及下肢大隐静脉分别取血,取血时间为晨起下床前,下肢抬高30度,抬高时间为5分钟,以增加试验阳性率。取血后10分钟内送检。 观察指标:查外周静脉血PH值、PCO<,2>、SO<,2>、PO<,2>的改变并用上肢/下肢的SO<,2>、PO<,2>作为局部灌注指数。 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D)表示,t检验进行比较,检测治疗前后及各组之间的差异,以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在本实验中正常对照组上、下肢外周静脉PCO<,2>、HCO<,3>、SO<,2>、PO<,2>分别为7.41±0.08、39.17±4.67、49.51±9.65、84.47±12.43、和7.39±0.11、41.32±5.36、44.76±11.2、181.56±9.68,上肢PaO<,2>/下肢PaO<,2>、上肢SO<,2>/下肢SO<,2>作为局部灌注指数分别为111.36±16.36和103.70±12.86,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显著性。 临界性缺血肢体PCO<,2>、HCO<,3>、SO<,2>、PO<,2>、上肢PaO<,2>/下肢PaO<,2>、上肢SO<,2>/下肢SO<,2>分别为7.31±0.13、46.96±5.17、35.46±9.77、60.17±10.11、143.06±15.38 和142.55±17.1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 功能性缺血组肢体PCO<,2>、HCO<,3>、SO<,2>、PO<,2>、上肢PaO<,2>/下肢PaO<,2>、上肢SO<,2>/下肢SO<,2>分别7.33±0.09、 45.81±4.96、37.64±10.16、67.31±11.26、132.43±17.44和125.37±15.87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功能性缺血组肢体与临界性缺血肢体相比较SO<,2>与上肢SO<,2>/下肢SO<,2>两项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明肢体在缺血的状态下,远端静脉血SO<,2>较正常状态降低。其他各项虽有差异,但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没有显著性。 结论:1.临界性缺血肢体同正常对照组外周静脉PCO<,2>、HCO<,3>、SO<,2>、PO<,2>、BE及局部灌注指数有差异。2.临界性缺血肢体同功能性缺血组肢体外周静脉PCO<,2>、HCO<,3>、SO<,2>、PO<,2>、BE及局部灌注指数有差异。3.采用外周静脉血气分析可有效的判断肢体缺血程度及疾病预后。4采用该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符合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ofprematurity,ROP)病理特点的小鼠模型。方法:7同龄C57BL/6J新生小鼠16只作为单纯给氧
目的脑损伤后脑内神经元的再生和组织修复及其困难,药物治疗不能取得理想效果,往往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近年研究还发现,移植骨髓间质细胞至脑损伤区,也可促进脑功能的恢
目的: (1)研究结直肠癌的64排螺旋CT(64-multidetector-row CT,64MDCT)灌注成像时间一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及诸参数与临床病理因素(Dukes分期、浆膜浸润、淋巴
研究背景:随着动态血压的应用,人们越来越关注到血压的昼夜节律及变异性。生理性昼夜血压节律是呈现“双峰一谷”长柄杓形周期性节律变化,即杓型血压。这种血压昼夜节律对适应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