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金是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一种贵金属纳米材料,由于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较低的细胞毒性、良好的载药性使其在生物医药、材料化学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以绿色环保的宗旨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使用天然化合物绿原酸作为修饰剂,调控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尺寸的绿原酸-纳米金粒子,并运用光谱技术探究了这些纳米金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主要的研究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不同尺寸绿原酸-纳米金的调控合成及性能评价。参照经典的Frens还原法,以绿原酸作为修饰剂,快速、简单地合成尺寸为18.94±1.81 nm~48.72±6.47nm范围内的绿原酸-纳米金。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果表明:绿原酸-纳米金的最大吸收波长在520 nm附近,200~300nm范围内显示为绿原酸的特征峰。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绿原酸-纳米金主要为球形,One-Way ANOVA分析其平均尺寸分别为18.94±1.81 nm,30.42±6.32 nm,37.86±3.80 nm,48.72±6.47 nm。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选择区域电子衍射结果表明:这些纳米粒子均为面心立方的多晶金结构。520 nm波长测定不同尺寸的绿原酸-纳米金胶体的稳定性,结果显示:这些绿原酸-纳米金粒子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测定绿原酸-纳米金对E.coli(ATCC25922)和S.aurus(ATCC 25923)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显示:绿原酸-纳米金对这两种细菌存在一定的抑菌效果。2、不同尺寸绿原酸-纳米金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模拟人体生理环境,随着体系中绿原酸-纳米金浓度的增加,人血清白蛋白在280 nm附近处的吸收值逐渐变大,且吸收带变宽,说明绿原酸-纳米金与人血清白蛋白发生了相互作用,且人血清白蛋白分子中的生色基团不断被暴露到外部,从而改变了人血清白蛋白的微环境。荧光光谱数据显示:绿原酸-纳米金在反应体系中可以作为很好的猝灭剂通过静态猝灭有效降低人血清白蛋白分子的内部荧光。根据荧光光谱数据结合热力学参数计算公式可以获得两种不同尺寸的绿原酸-纳米金粒子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体系的结合常数K和结合位点数n等信息,实验结果表明:粒子尺寸为18.94±1.81nm的绿原酸-纳米金分别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作用力主要是氢键作用力和范德华力作用力;粒子尺寸为48.72±6.47nm的绿原酸-纳米金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为静电引力。同步荧光光谱分析了两种不同尺寸的绿原酸-纳米金与人血清白蛋白分子作用后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的荧光猝灭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两种尺寸的绿原酸-纳米金均能够猝灭这两种氨基酸的荧光。圆二色谱结果显示:随着绿原酸-纳米金浓度增加,人血清白蛋白的二级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表现为α-螺旋的增加。3、不同表面修饰的绿原酸-纳米金与溶菌酶相互作用的研究。经过一系列光谱技术研究尺寸相当的经绿原酸修饰和未经修饰的两种纳米金分别与溶菌酶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这两种纳米金与溶菌酶之间均形成了稳定的复合物,各互作体系的热力学参数表明未修饰的纳米金与溶菌酶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引力,而绿原酸-纳米金与溶菌酶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使用绿原酸作为修饰剂参与合成的金纳米颗粒对溶菌酶的结合力更强,且对其构象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该研究结果为使用天然提取物作修饰剂合成纳米材料并以此作为新一代药物递送的纳米载体提供了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