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中的中国形象——CNN中涉华涉日报道对比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eclipse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硬实力的迅速增强,国家软实力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家形象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国家形象进行了研究。其中大部分研究是从传播学和国际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而本研究则尝试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外媒中的中国形象进行研究。由于国内对涉华报道的研究显示,美国媒体中涉华报道多为负面新闻,对中国形象不利,而美国新闻届人士认为,美国并没刻意丑化中国,相对其他国家,中国并没有受到不公平待遇。介于此争论引发了作者的思考:美国新闻媒体中的负面新闻是新闻报道的特性还是对中国有偏见?报道中的态度和新闻主题的选择都会影响到国家形象的塑造。作者通过对比美国一家媒体(CNN)2015年全年的涉华和涉日报道中的态度分布,探究美国媒体是否对我国有偏见。由于网络媒体相比传统纸媒,其影响力与日俱增,故本文选择CNN中的新闻文本为研究样本。此外,由于日本与美国为同盟国,且中日经济实力相当,故选择日本作为对比对象。  本研究在CNN官网上下载涉日涉华报道,并对新闻文本进行分类;根据评价理论,借助UAM Corpus Tool3.3f筛选出新闻文本中的态度词;对比涉华报道中不同新闻主题下态度分布差异;在相同新闻主题下,对比CNN中涉华和涉日报道中态度分布的差异;分析CNN中中国形象的构建。通过分类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CNN2015年内涉华和涉日报道数量上看(涉华报道258篇,涉日报道73篇),美国对中国的关注度远高于日本,对中国保持较高警惕性;从其所报道的新闻主题上看,美国媒体中的中国形象是复杂多样的;中国的环境以及领导人受到了美国媒体的关注,这两类报道在涉日报道中未涉及;涉华和涉日报道在文化,社会问题和军事报道等主题下, CNN对华态度与对日态度在资源分布和态度值上都基本相同;在政治,经济,灾难以及科技新闻报道中,涉华报道与涉日报道的态度分布有所不同,从而造成了形象塑造上的差异;在所有新闻文本中,情感资源在态度资源中占比最小。
其他文献
被誉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开创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渊源。它的巨大魅力和影响至今仍渗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独特的文本结构和语言的
颜色词是语言中一类特殊的词。语言学家从人类语言学、词汇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对颜色词进行过系统研究,发现其不仅包含丰富的色彩意义,同时还承载多样的非色彩信息。这一
最早由詹姆斯·马丁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评价理论,也被称为评价系统,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种发展。该理论主要研究语篇中的评价资源,探究人们使用何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
约翰·西蒙斯·巴斯(1930—)是美国后现代文学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于1967年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的《文学的枯竭》一文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从此,巴斯踏上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社会中,中国的旅游景点,尤其是一些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
威廉·福克纳(1897-1962)被誉为20世纪美国先锋派现代主义作家之一,在其作品中他大胆探索现代主义手法,展现现代人迷惘、荒诞的生存状态,为现代主义写作和世界文学做出巨大贡
马丁·艾米斯长期以来在英国文坛享有盛誉。本文以艾米斯唯一一部提名布克奖的作品《时间箭》为素材,解析艾米斯是如何通过制造惊人的黑色幽默效果来表达其对现代社会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