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采用经阴道常规超声及经阴道三维容积超声新技术观察宫角妊娠(cornualpregnancy,CP)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interstitialtubalpregnancy,ITP)的超声图像特征,总结其鉴别要点。探讨经阴道三维容积成像在CP和ITP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妇产科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住院治疗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宫角妊娠和27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所有患者均接受经阴道常规和三维超声检查。分析和总结宫角妊娠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常规和三维超声图像特征;比较宫角妊娠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病灶与宫腔相通的检出率、间质线的显示率以及病灶周边肌层包绕厚度;比较宫角妊娠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病灶周围滋养层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systolicvelocity,PSV)、舒张末期流速(enddiastolicvelocity,EDV)和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根据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相关指标的诊断价值。
结果
1.经阴道常规超声诊断CP和ITP的准确率为77.42%;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CP和ITP的准确率为91.94%。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CP和ITP的准确率明显高于经阴道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经阴道常规超声及三维超声CP病灶周边包绕肌层厚度分别为4.61±1.26mm、4.78±1.51mm,经阴道常规及三维超声ITP病灶周边包绕肌层厚度分别为1.96±1.30mm、1.88±1.28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均显示ITP病灶周边包绕肌层厚度明显较CP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OC曲线分析显示,三维超声病灶周边肌层厚度对鉴别诊断CP与ITP的临界值为3.2mm,其准确率为85.5%,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2、85.7%、85.2%、88.2%及82.1%。
3.CP病灶周围滋养层动脉的PSV、EDV、RI分别为0.37±0.12m/s,0.17±0.07m/s,0.54±0.12;ITP病灶周围滋养层动脉的PSV、EDV、RI分别为0.42±0.10m/s,0.24±0.09m/s,0.45±0.12。
CP病灶周围滋养层动脉PSV与IT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CP病灶周围滋养层动脉EDV明显小于ITP,而RI明显高于I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OC曲线分析显示,EDV鉴别诊断CP与ITP的临界值为0.24m/s,其准确率为77.4%,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48、63%、88.6%、75.6%及77.4%。RI鉴别诊断CP与ITP的临界值为0.49,其准确率为75.8%,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28、77.1%、74.1%、79.4%及71.4%。
4.经阴道三维超声显示CP病灶与宫腔相通的检出率(94.29%)明显高于经阴道常规超声(77.14%),而显示ITP病灶与宫腔相通的检出率(7.4%)明显低于经阴道常规超声(2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均显示CP病灶与宫腔相通的检出率明显高于I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阴道三维超声显示病灶与宫腔是否相通鉴别诊断CP与ITP的准确率为93.5%,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3%、92.6%、94.3%及92.6%。
5.经阴道三维超声CP间质线显示率(2.86%)与常规超声(1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阴道三维超声ITP间质线显示率(85.19%)明显高于常规超声(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均显示ITP间质线显示率明显高于C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阴道三维超声以是否检出间质线鉴别诊断CP与ITP的准确率为90.3%,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5%、97.1%、95.7%及87.2%。
结论
1.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CP和ITP的准确率明显高于经阴道常规超声。
2.CP与ITP病灶周围肌层厚度经阴道常规超声与三维超声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三维超声对于判断病灶与宫腔是否相通,以及间质线是否显示鉴别诊断CP与ITP较常规超声更加敏感。
采用经阴道常规超声及经阴道三维容积超声新技术观察宫角妊娠(cornualpregnancy,CP)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interstitialtubalpregnancy,ITP)的超声图像特征,总结其鉴别要点。探讨经阴道三维容积成像在CP和ITP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妇产科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住院治疗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宫角妊娠和27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所有患者均接受经阴道常规和三维超声检查。分析和总结宫角妊娠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常规和三维超声图像特征;比较宫角妊娠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病灶与宫腔相通的检出率、间质线的显示率以及病灶周边肌层包绕厚度;比较宫角妊娠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病灶周围滋养层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systolicvelocity,PSV)、舒张末期流速(enddiastolicvelocity,EDV)和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根据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相关指标的诊断价值。
结果
1.经阴道常规超声诊断CP和ITP的准确率为77.42%;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CP和ITP的准确率为91.94%。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CP和ITP的准确率明显高于经阴道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经阴道常规超声及三维超声CP病灶周边包绕肌层厚度分别为4.61±1.26mm、4.78±1.51mm,经阴道常规及三维超声ITP病灶周边包绕肌层厚度分别为1.96±1.30mm、1.88±1.28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均显示ITP病灶周边包绕肌层厚度明显较CP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OC曲线分析显示,三维超声病灶周边肌层厚度对鉴别诊断CP与ITP的临界值为3.2mm,其准确率为85.5%,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2、85.7%、85.2%、88.2%及82.1%。
3.CP病灶周围滋养层动脉的PSV、EDV、RI分别为0.37±0.12m/s,0.17±0.07m/s,0.54±0.12;ITP病灶周围滋养层动脉的PSV、EDV、RI分别为0.42±0.10m/s,0.24±0.09m/s,0.45±0.12。
CP病灶周围滋养层动脉PSV与IT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CP病灶周围滋养层动脉EDV明显小于ITP,而RI明显高于I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OC曲线分析显示,EDV鉴别诊断CP与ITP的临界值为0.24m/s,其准确率为77.4%,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48、63%、88.6%、75.6%及77.4%。RI鉴别诊断CP与ITP的临界值为0.49,其准确率为75.8%,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28、77.1%、74.1%、79.4%及71.4%。
4.经阴道三维超声显示CP病灶与宫腔相通的检出率(94.29%)明显高于经阴道常规超声(77.14%),而显示ITP病灶与宫腔相通的检出率(7.4%)明显低于经阴道常规超声(2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均显示CP病灶与宫腔相通的检出率明显高于I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阴道三维超声显示病灶与宫腔是否相通鉴别诊断CP与ITP的准确率为93.5%,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3%、92.6%、94.3%及92.6%。
5.经阴道三维超声CP间质线显示率(2.86%)与常规超声(1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阴道三维超声ITP间质线显示率(85.19%)明显高于常规超声(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均显示ITP间质线显示率明显高于C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阴道三维超声以是否检出间质线鉴别诊断CP与ITP的准确率为90.3%,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5%、97.1%、95.7%及87.2%。
结论
1.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CP和ITP的准确率明显高于经阴道常规超声。
2.CP与ITP病灶周围肌层厚度经阴道常规超声与三维超声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三维超声对于判断病灶与宫腔是否相通,以及间质线是否显示鉴别诊断CP与ITP较常规超声更加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