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食管理体制探析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er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关乎国计民生,关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粮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历代中央政府都予以密切关注。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粮价飞涨、供需严重失调的紧张形势下,着手调整原来的粮食政策,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以强化对战时的粮食管理。国民政府一方面通过召开各类会议,制定了有关粮食问题的主要方针与重大措施,为战时粮食管理提供政策支持;另方面对原来的粮食管理体系进行改革和调整,建立起中央、省级、市县以及乡镇各级粮食行政管理系统,并设置了专门的军粮管理机构,从组织机构上保障了战时粮食管理政策与措施的有力执行。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食管理体制适应了战时需要,有力地保证了后方粮食生产的维持和发展,基本保障了抗战军需民食的供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战时粮价的上涨速度,对抗战产生了有利影响,这些都应当加以肯定。然而,国民政府粮食管理体制中所呈现出来的弊失也是不可否认的。政策变革过程的被动滞后、组织机构设置的缺陷不足以及国民党政权内部的腐败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应有的社会绩效。本文通过对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粮食管理体制的客观阐述和辩证评价,旨在为我们今天探索和完善粮食管理体制提供些许参考与借鉴。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青年党走向崩溃,为了政党生存,他们做出转变政策的决定。《国论月刊》就是其政策转变的产物,它和《国论周刊》与《国光旬刊》是中国青年党在1935年到19
通过掺加剑麻纤维和使用碱式硫酸镁水泥(Basic magnesium sulfate cement,BMSC)两种方法提高全珊瑚海水混凝土(Coral aggregate seawater concrete,CASC)的冲击强度和韧性。
高速砂轮在磨制刀具中的重要作用郭德虎[编者按]在工具制作过程中采用高速磨削技术,对缩短加工周期,提高制作精度,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发表此文的目的是:(1)作者所介绍的先进、合理的砂
纵观近代中国政党制度史,先后经历了多党制、两党制、一党制和多党合作制四个时期,清末民初多党制作为缘起,从一开始就与现代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承担着本不属于它的救亡图
近代中国命运多舛,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开启了启蒙国民以挽救危亡的进程。中国的国民究竟怎样的改造才能承担起救亡的任务?这不仅受到国人的关注,同时
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沉醉于“天朝上国”迷梦中的清王朝,在接下来的半个多世纪中,饱受外国侵略势力的压榨,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无数先贤志士冲破
本文主要是对中药材的来源、采收、炮制、监管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有效的加强中药材饮片质量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