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肠内营养中添加参苓白术散对危重病患者预后的影响,观察其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双盲、多中心平行对照的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资阳市雁江区中医院、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遂宁市中医院ICU的220例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肠内营养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为治疗组,常规肠内营养基础上加用安慰剂为对照组,疗程至转出ICU结束。记录两组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入住ICU前感染情况及入组前机械通气情况)、入ICU后新发感染率、呼吸机带机时间、ICU住院时间、治疗前后APACHE II评分、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的变化、胃肠营养不耐受情况、病死率等。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上述观察指标是否具有存在差异,以及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220例研究对象中,其中治疗组112例(男性72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63.81±13.78岁),对照组108例(男性66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65.00±13.11岁),研究结果如下:⑴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入住ICU前感染情况及入组前机械通气情况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入ICU后新发感染的发生率治疗组为26.8%,对照组为30.6%,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理化指标的比较:血红蛋白(g/L):治疗组:治疗前(110.91±26.90)vs治疗后(112.65±25.75);对照组:治疗前(114.60±28.65)vs治疗后(108.43±22.12),P>0.05;前白蛋白(mg/L):治疗组:治疗前(142.31±75.6)vs治疗后(161.35±49.34);对照组:治疗前(137.18±67.64)vs治疗后(138.41±68.71),P<0.05;白蛋白(g/L):治疗组:治疗前(34.36±5.67)vs治疗后(35.12±3.95);对照组:治疗前(34.88±5.25)vs治疗后(33.57±4.26),P<0.05。⑷治疗组呼吸机带机时间(136.67±183.67小时)少于对照组(193.16±227.23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⑸治疗组的住院时间(13.07±11.98天)少于对照组(14.75±11.35天),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⑹两组治疗后APACHE II评分均有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ACHE II评分:治疗组:治疗前(19.95±3.54)vs治疗后(15.21±4.73);对照组:治疗前(20.25±3.26)vs治疗后(16.74±5.15),P<0.05]。⑺两组治疗中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胃肠营养不耐受,治疗组为16.1%,对照组为2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⑻两组死亡率比较:治疗组死亡率为8%,对照组死亡率为9.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中添加参苓白术散可改善患者肠内营养的耐受性,提高患者血浆蛋白水平,改善患者营养状态,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但是对危重病患者入ICU后新发感染的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等方面无明显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