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统计衡阳地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现状,并进一步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及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衡阳市南华大学附一医院、附二医院、南华医院及中心医院临床分离的79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19种药物药敏试验,分析衡阳地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现状;并选取54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应用PCR方法检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IMP、VIM、OXA、SPM、TEM、PER、GES和SHV)分布情况,同时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OprD2蛋白表达状况,从而探讨衡阳地区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及其分子机制。结果:79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临床分布以痰液为主,占64.32%(512/796),其次为伤口分泌物,占9.05%(72/796);病区来源以ICU检出率最高,占14.07%(112/796);其次为神经外科和呼吸内科,占9.05%(72/796)。在检测的19种药物中,耐药率超过50%的达13种(68.42%),耐药率最高为氨苄西林/舒巴坦(98.00%),其次为复方新诺明(95.00%)和替卡西林(79.00%),耐药率最低为多粘菌素E(8.00%)。PCR扩增其中54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胞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结果显示,IMP阳性28份,VIM阳性18份,IMP和VIM均阳性6份,OXA阳性2份,其它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SPM,TEM,PER,GES,SHV)均阴性,所有耐药基因均阴性的标本3份。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54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胞中外膜蛋白OprD2缺失4株。结论:(1)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多来源于呼吸道标本,以ICU、神经外科和呼吸科为主,且耐药现象十分严重。(2)衡阳地区铜绿假单胞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主要与β-内酰胺酶基因IMP和VIM有关。(3)外膜蛋白OprD2缺失可能不是衡阳市PA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主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