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载体,经济学家通常关注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一面,统计学家通常关注资本作为核算对象的一面。资本在经济学和统计学中的关键地位要求学者们对它做出更严谨准确的测算,由于资本测算的复杂性,学者们很难实现“完美的”测算,而这正是值得研究的地方。资本测算源于对国民财富和生产率水平的衡量需求,是摸清一国“家底”与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资本测算可以分为资本存量测算和资本服务测算,资本存量又区分资本存量净额和生产性资本存量,分别反映资本的财富面与生产面。资本存量与资本服务的关系、测算方法及应用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资本测算主要借助永续盘存法及其衍生方法展开。Goldsmith首次将永续盘存法用于测算国民财富和固定资本存量。Jorgenson基于永续盘存法扩展投资理论与资本测算理论,提供异质资本的加总方案。SNA在上述基础改进资本核算,逐步形成包含资本存量和资本服务的框架。OECD根据SNA提供的框架编制和更新资本测算手册。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欧盟、OECD等国家或国际组织也逐步将SNA资本测算框架纳入到核算体系中。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CSNA)已依据SNA资产范围变化做出改进,却未吸取SNA的资本测算思路,使得尚未正式开展官方资本测算,难以获知中国的财富存量或生产率的国际地位。因此,中国资本测算研究不仅有助于获悉中国真实财富水平,佐证国际比较结果,还有助于改进中国资产统计范围与统计手段,为官方资本测算提供研究经验。当前国内资本测算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于:对特殊资产关注不足、参数和方法选取混乱、研究结果难比较、缺少对资本存量和资本服务在统一框架下的分析与应用。因此,本文旨在结合中国统计实践和研究经验探索解决方案,探讨资本服务纳入CSNA的可行性,构建多层面资本测算路径,统一分析资本存量和资本服务,对资本测算结果作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本服务效率两方面应用,比较中国与美国在资本测算与应用方面的差距。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该部分介绍本文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概括全文研究框架,指出本文的创新性、局限性及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归纳汇总前沿文献,提炼资本测算的关键问题及主要观点,梳理资本测算发展进程,关注资本测算中投资序列、价格指数、初始资本存量、资产折旧和资本加总等重要技术问题,总结学者与政府、机构开展的资本测算应用研究。第三章是资本测算理论与方法的介绍。该部分界定与解释资本测算范畴、理论和方法。新古典投资理论和资产价值理论是资本测算的基础,指数理论是异质资本服务的加总基础。该部分重点介绍资本测算的经典方法——永续盘存法。由永续盘存法进一步衍生出测算剖面与退役剖面,通过数值案例比较不同下降模式与退役模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剖面的结合可以导出资本存量总额、资本存量净额、生产性资本存量,资本服务则以使用者成本加权获取。通过分析,该部分确定本文将采用几何与双曲下降剖面、正态钟型退役模式,并以内生事后法计算资本回报率,资本服务指数以Tornqvist指数形式呈现。第四章是中国资本测算路径的构建。SNA对资产范围的修订和对资本服务的吸纳显著影响各国的资本统计制度与实践。该部分通过分析SNA及CSNA中资产定义、范围、资本测算的演进,探讨资本服务与CSNA融合的可行性及相关建议。SNA中的资本测算框架是当前资本测算研究的基本框架之一,故本文基于SNA的研究经验,构建纳入财富性资本与生产性资本测算的多层面资本测算路径,提供对资本存量净额、生产性资本存量和资本服务指标的统一分析与比较框架。测算路径涵盖了总量、省际和工业企业三个层面,并测算信息技术资本和研究与开发资本。第五章是资本存量和资本服务的测算。开展中国总量、省际和工业企业5大类资产的资本存量和资本服务测算实践,包含当前资本测算研究的各关键点。在测算生产性资本存量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计算资本回报率、使用者成本,进而获取资本服务价值与指数。该部分将直接应用永续盘存法公式计算的传统“资本存量净额”与应用测算剖面获取的资本存量净额和生产性资本存量比较,发现直接应用公式可能高估测算结果。在稳健性分析中探讨资本测算各参数与剖面带来的差异,发现测算剖面和价格指数均在不同程度影响研究结果。第六章是资本服务的两方面应用。该部分弥补单一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的不足,在多投入-多产出的测算框架下将资本服务应用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一方面是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将资本服务作为资本投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并考察不同资本投入测算的生产率的差异。另一方面,利用资本服务最优投入与实际投入构造资本服务效率指标,反映资本服务的利用效率。资本服务效率指标基于生产过程优化视角,能够提供更多优化投资利用率、改进生产过程的信息及建议。发现中国各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与资本服务效率并未保持较高水平增长。第七章是以中国与美国为例的资本测算与应用比较。评价中美两国投资统计现状,总结并借鉴先进投资统计经验。比较两国资本测算及应用研究结果,发现中美资本存量的差距主要来自于特殊资产,中美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本服务效率差距主要在于中国对资产利用的不足。第八章是本文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总结主要研究结论,从“新时代下的资本统计,资本统计数据库构建,资本测算的国际比较”三方面给出未来发展方向的具体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有:(1)构建多层面中国资本测算路径。尽管本文的测算路径无法覆盖全部研究层面和资产类型,但已涵盖多种研究层面和多类型资本测算的研究要点。通过将不同研究层面和不同资产类型资本测算分解为具体的测算路径的方式,为中国统计实践和资本测算实践提供建议。(2)实现财富性资本存量、生产性资本存量和资本服务的统一测算。在统一路径下,资本存量指标之间的可比性更强。本文摒弃传统测算资本存量净额的方法,采用年龄-价格退役剖面测算真正的资本存量净额,并观察年龄-效率剖面与年龄-价格剖面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的结果差距。(3)关注工业企业资本服务测算。总量与省际代表宏观视角及地区视角,工业企业视角的测算路径可作为微观视角的补充。工业企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中坚力量,工业企业的财务指标和统计指标具有代表性,可以作为其他类型企业资本测算和微观视角测算的研究基础。(4)构造资本服务效率指标,测算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丰富资本服务的应用方向。借鉴经济效率相关概念,构造易于理解的资本服务效率指标,发现国家、地区、企业的资本服务效率和生产率困境,尝试回答投资效率、经济发展质量等问题。(5)开展中国与美国资本测算的多方面比较。从投资统计、资本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本服务效率等方面展开中国与美国的资本测算方法基础、数据和应用的比较,分析中国和美国资本测算各方面差异现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