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湾油房剖面旧石器中晚期文化过渡阶段环境背景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mat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河湾盆地位于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过渡带,东西长约80km,南北宽15~20km,桑干河自西向东流经该地。泥河湾盆地油房遗址是华北地区古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泥河湾地区不仅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数量多,旧石器中期到晚期过渡阶段也有重要文化遗址被发现,而油房旧石器遗址(40°13′52″N,114°41′02″E;921m a.s.l)是泥河湾盆地目前发掘的少数几处跨越了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既含有华北小石器又含有细石器的遗址之一,在泥河湾地区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研究泥河湾地区旧石器文化演变与气候环境变化提供重要线索。整个剖面以5cm为间隔连续取样,1290~1150cm(56~52ka B.P.)出土少量小石器,870~20cm(45.3~27.2ka B.P.)石制品数量丰富,并揭露出石器加工和用火遗迹,属细石器传统文化层。本文选择泥河湾盆地油房旧石器遗址为研究对象,利用粒度、有机质含量、花粉等环境代用指标探讨了泥河湾盆地旧石器中期到晚期过渡阶段环境背景,以期更好地理解旧文化发展的环境背景。主要获得以下研究结果和认识:泥河湾盆地油房遗址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它蕴含丰富的古人类活动遗存。该遗址剖面(1270cm)以风成沉积为主,沉积较为连续,遗址年代大致为56~27ka B.P.(1290cm-20cm),跨越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及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MIS 3),可以为研究泥河湾地区旧石器文化演变与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利用粒度、烧失量,通过端元分析模型,结合关键地层花粉含量及炭屑探讨了泥河湾盆地旧石器中期到晚期文化过渡的环境背景,结果表明:56~48.1ka B.P.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段,沉积物平均粒径较粗,有机质含量较低,细砂含量较高,有流水作用影响,植被以草原为主;48.1~35.2ka B.P.可能是文化过渡时期,该段沉积物粒径和粗颗粒物含量为整个剖面最低值,粘土和有机质含量则为全剖面最高值,环境状况总体较为良好,植被仍以草原为主,但周围山地可能有森林,相对于旧石器中期晚段,其有效湿度增大;35.2~27.4ka B.P.为旧石器晚期文化,该段粒径逐渐变粗,有机质含量逐渐变低,植被覆盖度降低,气候变干;27.4~27.2ka B.P.平均粒径和细砂含量达到整个剖面最大值,粘土和有机质含量为整个剖面最小值,植被盖度最低,气候最为冷干,可能进入寒冷的MIS 2阶段。旧石器中晚过渡期晚段,由于气候环境由温湿向凉干/冷干的转化,可能与H4降温事件有关,泥河湾地区生态环境变差,食物资源短缺,迫使古人改变生产工具-细石器,提高生产力。
其他文献
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市场上资本利用和经济交流的主要方式,对一国的资本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大的意义,有利于一国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不断增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近年来,除了传统的经济因素,如国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隐性软环境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其中,文化的隐性影响起到
学位
聚醚砜(PES)因具有优异的成膜性、热稳定性、抗氧化性和耐酸碱性,被广泛用于分离膜的制备。以PES为膜材料,采用非溶剂诱导相转化法制备PES纳滤膜,已被商业化推广。然而,目前商业化的PES纳滤膜具有皮层厚、孔隙率低、膜的渗透选择较差等特点。为了提升PES纳滤膜的渗透选择性,本论文从PES材料结构设计出发,将亲水嵌段聚乙二醇作为封端剂嵌入聚醚砜主链,合成两亲性聚醚砜-b-聚乙二醇(PES-b-PEG
学位
中国的少年司法制度历史尚短,其立法实践、法学研究均以域外成文法为基础。然而,习惯游走于法律条文的立法者和学者易于忽略法律赖以立足的实践基础,致使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相脱节。在中国未成年人犯罪形势越发严峻的现在,实践中的未成年人与少年司法却鲜少引发学者和立法者的回应。本文试图论证社会学视角的引入对于法学和法律的必要性和解释力,从少年司法琐细的法律条文中抽象出其所预设的“未成年人”形象,从而抛开繁琐的规定
学位
依托泊苷(Etopside)和其他DNA拓扑异构酶II(Top2)抑制剂通过稳定Top2和DNA之间形成的共价结构(Top2切割复合体,Top2cc),从而导致DNA损伤。目前,预防Top2切割复合体的遗传毒性的体内机制还并不清楚。我们对裂殖酵母基因缺失库进行了依托泊苷敏感性的筛选,并发现缺失Swi2/Snf2-家族的DNA移位酶Rrp2的突变体对依托泊苷是非常敏感的。Rrp2的缺失会导致依赖于苏
学位
聚酰胺复合纳滤膜的分离性能主要由聚酰胺分离层决定。在界面聚合反应过程中,有机相溶剂的物理性质影响两相单体在界面的溶解及扩散行为,使聚酰胺分离层微观形貌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膜性能。以异构烷烃混合型溶剂Isopar G,Isopar H,Isopar L和Isopar M为有机相溶剂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聚酰胺复合纳滤膜,考察上述有机相溶剂对复合纳滤膜聚酰胺交联度、分离层微观结构和聚酰胺高分子链堆积程度
期刊
目前,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挑战。膜分离作为一种通过物理截留,高效环保,无药剂添加的新型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水体净化,缓解水资源短缺等方面。其中,纳滤膜凭借其较低的运行压力、较高的水通量、可以有效截留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和硬度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地表水的净化、苦咸水的处理和废水回用。由聚酰胺层和多孔基膜组成的复合膜是当前使用最广的纳滤膜,然而,由于膜通量和选择性之间的制约(tra
学位
聚酰胺薄层复合纳滤膜具有制备简便、分离性能优良等特点,而且由于其不对称的复合型结构,可以根据需要分别优化各部分的性能,以综合提升其各项性能,使得复合型结构的聚酰胺纳滤膜应用最为广泛。目前,纳滤膜大多是在多孔的基膜支撑层表面进行界面聚合制备而成,而多孔的基膜支撑层常通过相转化或静电纺丝方式制得。相较于相转化膜,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具有更高的孔隙率和面积体积比以及更小的传质阻力,因此,在同等分离性能水平
学位
在纳滤膜功能层中引入二维层状纳米材料可带来额外的水传输通道,从而提高纳滤膜的渗透性能。本论文通过液相超声剥离法制备了横向尺寸在100~600nm之间的二硫化钼纳米片(Mo S2),借助水相单体β-环糊精(β-CD)和单宁酸(TA)的分散性能,将Mo S2纳米片成功引入到薄层复合纳滤膜功能层中,分别构建了可高效截留染料等小分子有机物的高荷负电性的高通量β-CD/Mo S2聚氨酯疏松纳滤膜(DSPU)
学位
在分离膜的选择层中引入纳米颗粒,制备薄膜纳米复合(TFN)膜,纳米颗粒的添加可以提高膜的分离效率。金属有机骨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作为一类多孔纳米颗粒已被用于制备TFN膜,与其他纳米颗粒(Si O2、Ti O2和Zn O)相比,多孔的MOFs为水分子的通过提供了额外的通道,降低了传质阻力,提高了通量。在MOFs材料中,CAU-1的有效孔道直径分别为1 nm
学位
为了提高纳滤膜的抗菌性,以三氯化铁和二烯丙基二硫(DADS)为原材料,通过改进的溶剂热法合成具有抗菌能力的纳米硫化铁(nFeS).以聚砜超滤膜为基膜,将纳米硫化铁作为改性剂添加到水相哌嗪单体中,通过界面聚合制备出nFeS改性聚酰胺纳滤(NF)膜.系列表征证明nFeS成功制备并负载到聚酰胺纳滤膜选择层中.nFeS改性聚酰胺纳滤膜在0.4 MPa操作压力下的渗透通量为65.7 L/(m~2·h),对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