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洋虫(Palembus dermestoides(Fairmaire,1893))隶属鞘翅目(Coleoptera)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原是一种仓库害虫,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药用、饲用和食用昆虫。洋虫入药虫态为成虫,虫全体均可入药,具有温中理气、活血化瘀的功效;作为饲用和食用昆虫,主要是利用洋虫的幼虫,用洋虫喂养穿山甲、蝎子、牛蛙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动物,其效果远远超过了野生饲料。所以,洋虫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是一种“医食合璧”的资源昆虫。本文系统研究了洋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包括温度、湿度、饲料成分及饲养密度对洋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对洋虫成虫和幼虫体内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评价。以期为更加有效的开发利用洋虫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洋虫生物学特性 洋虫是完全变态昆虫,其发育历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卵多聚产,呈块状,偶尔有单产现象;幼虫寡足型,通常9~13龄,幼虫蜕皮多在晚间进行,持续时间较长,幼虫蜕皮间隔比较一致。到最后一龄时,蜕皮时间加长,有一个预蛹状态。蛹为离蛹,化蛹喜欢在缝隙中;成虫营两性生殖,不善飞翔,雌虫一生可多次交配,呈不连续产卵,卵期为3~4天,幼虫多在第3天晚上孵化,以14:00~02:00时最多。洋虫成虫和幼虫都具有很强的趋湿性、群集性和负趋光性,在饲料短缺或虫口密度太大时有严重的自残现象;试验对各龄期幼虫的体长、头宽进行测量,得出以头宽作为主要指标来鉴别虫龄比较准确。 2、温湿度对洋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洋虫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在19℃条件下,洋虫不能够完成世代发育,在22~34℃范围内,洋虫各虫态和世代的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卵、幼虫、预蛹、蛹、产卵前期和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65℃、12.13℃、20.07℃、16.31℃、15.21℃和13.36℃,有效积温分别为44.32日·度、507.32日·度、23.68日·度、68.69日·度、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