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元方法论与辩证法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igekk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费耶阿本德在对传统科学哲学中僵死的教条主义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怎么都行”的多元方法论。他主张科学是一项无政府主义的事业;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可以使用任何方法,只要能获得成功,怎么都行。他反对的是单一、独断、万古不变、所谓普遍有效的教条式方法;主张开放性的、自由创造性的、具有生命力的、能够适应历史变化的、促使人的个性充分发展的、能够最有效地揭示外部世界深藏着的秘密的方法。他要求人们不要用那些本身都有限度的规则和方法来束缚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把任何方法变成僵死的教条;相反,要给任何方法以应有的位置。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方法论的发展也日益丰富起来。本文从多元方法论的角度入手,指出理性方法的局限性,并对科学研究中非理性方法的重要性做了分析,重点介绍了波普尔的“试错法”、库恩的“发散式思维”和维特根斯坦的“格式塔心理学”及其他在科学创新中使用的非理性方法。突出了非理性方法在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本文还从多元方法论和辩证法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辩证法作为最一般的哲学方法,与多元方法论相比较而言,所具有的综合与发散的性质。多元方法论作为特殊层面上的方法论,内在地包含辩证法,但又不同于辩证法,是对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对方法论的丰富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学位
论朱子“格物说”,当我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格物”两字而是取宏观之视角以研读朱子之著作时,我们则会发现,朱子实以“格物”为始点、为下手处,以通乎“道”入圣人之域。朱子以为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早的“全球化”理论,它因将社会历史进程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使理论建立在了科学的基础之上,因而具有了伟大的预见能力。20世纪
交往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现当代人类实践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交往作为人类的根本存在方式——实践——的根本内
杨献珍(1896~1992),20世纪中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及教育家。20世纪60年代,杨献珍以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为理论前提,在对“斗争哲学”过分强调阶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全球化时代的新特征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结构和交往方式,凸显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本文试图通过系统的挖掘马
纲常思想作为儒家礼教思想的核心,自提出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在这两千多年时间里,纲常思想不仅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思想规范和约束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而且深深的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