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临床上多见于老年人,疾病异质性强,自然病程和预后个体差异很大,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转化,是血液系统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疾病。而去甲基化药物可活化肿瘤细胞抑癌基因,增强分化基因等调控基因的表达,以达到治疗MDS的目的,应用去甲基化药物治疗MDS一直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趋向于在不影响疗效的基础上可限制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减低计量研究,且地西他滨为细胞周期依赖性药物,通过降低每天用量,延长用药天数,可以更好地作用于细胞S期。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来评价不同剂量地西他滨治疗MDS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方式进行检索,对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万方、知网、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检索,英文检索词包括“5-AzadC、Decitabine、5-Aza-2’-deoxycytidine、5-Deoxyazacytidine、Myelodysplastic Syndrome、Dysmyelopoietic Syndrome、Hematopoetic Myelodysplasias、Dacogen、Decitabine Mesylate、NSC-127716、MDS”等,中文检索词包括“地西他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达珂、晴唯可、昕美、康达莱”等,同时进行附加检索及手工补充检索,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和手检部分灰色文献(如未发表的会议文献、学术论文),文献原始资料信息不充分者通过联系原文作者来补充。依据文献纳入标准筛选、纳入合格的文献,按照Cochrane干预措施系统评价手册及MINORS评价量表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并提取相关资料。纳入文献使用I~2进行异质性评价,通过漏斗图来检测潜在的发表偏倚。应用R软件进行单个率的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5文献,分别提取CR率、OR率等指标,应用R软件进行率的合并,并按剂量分为3个亚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应用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1)20mg/m~2/d治疗组总体CR率高于45mg/m~2/d(15mg/m~2,q8h)治疗组(21%VS 13%),p<0.001;总体ORR率高于45mg/m~2/d(15 mg/m~2,q8h)治疗组(57%VS 4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12mg/m~2/d治疗组总体CR率高于45mg/m~2/d(15 mg/m~2,q8h)治疗组(27%VS 13%),p<0.001;总体ORR率高于45mg/m~2/d(15 mg/m~2,q8h)治疗组(65%VS 4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5-12mg/m~2/d治疗组总体CR率高于20mg/m~2/d治疗组(27%VS 21%),p=0.065;总体ORR率高于20mg/m~2/d治疗组(65%VS 57%),p=0.08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对MDS患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优先选择5-12mg/m~2/d治疗组及20mg/m~2/d治疗组进行个体化治疗;(2)45mg/m~2/d(15 mg/m~2,q8h)治疗组在CR率及ORR率方面均低于20mg/m~2/d治疗组及5-12mg/m~2/d治疗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