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当代大学生的语文素养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c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话水平测试虽然是以考察被测人的语音、语调、词汇、语法是否符合普通话标准为目的的一项测试,它不是文化水平的考核,也不是口才的评估,但测试材料的第一、第二题从普通话常用词语的23921个词条中抽取,几乎覆盖了普通话的全部口语和书面语,不认识、漏读、误读的话,都以错误计分。第三题的50篇朗读材料则多选自大家名家的文学作品,误读、漏读、回读,同样都计为错误,此外,不连贯、断句不当也要扣掉相应的分数。第四题说话在考察被测人的普通话规范外,还有持续时间3~4分钟、流畅自然的考核标准。因此,普通话水平测试无疑同时反映了被测人的识字数量、朗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就是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语文素养。
  笔者从事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已有七年时间,测试过的人员在15000人左右,大多为高校教师和高年级的学生。在几年的测试工作中,明显地感觉到这项测试与当代大学生的语文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由此反映出的大学生语文素养呈现出总体下滑的趋势,状况令人堪忧。
  由于所在地区位于东部沿海,属于中等开放城市,在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居于全国的中上等水平,并且现有的高校中,又分部属、省属重点、市属三种情况,有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也有独立设置的学院,因此在全国高校中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排除了南北方语言面貌差异、个别地区方言纠正难度较大等自然地理因素之后,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反映出的当代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受教育水平与测试成绩总体上成正比,文科专业普遍好于理工科
  
  在测试中,被测学生的普通话成绩与学历水平明显成正比,总体上说,本科生普遍好于专科生,公立院校的专科生普遍好于高职院校、私立院校的专科生。这种优势突出表现为识字率高、说话内容较丰富,逻辑性强、语音面貌好。从测试成绩上看,前者以二级甲等居多,后者则集中在二级乙等,甚至有不少三级甲等。
  此外,国家一批次录取的高校、教育部直属院校的学生普通话成绩整体上好于普通高校和市属院校,高分录取的热门专业学生好于普通、冷门专业。体现为掌握词汇量大、心理素质稳定、说话自然流畅,内容丰富,感染力强,语音面貌则差别不大。
  以上现象表明,我国的高考制度在整体上具有较强的甄别评价作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目前高考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
  另外,文科类专业的学生普通话水平普遍好于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其中,中文、外语、艺术类学生具有明显优势,表现为识字多、语音标准、表情自然丰富、交流意识强,富于感染力。出现了不少一级乙等的成绩,其他则集中在二级甲等,较少出现二级乙等。体现出较强的文理科差异。
  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识字量上则明显处于劣势,错别字、不认识的字屡屡出现,这自然与此类学生文化课相对其他专业学生要求偏低的状况有关。
  
  二、无论文理科学生,语文素养普遍呈现出下降趋势
  
  在国家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语文素养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四个方面,《前言》中又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充分说明了语文素养在各级教育和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已接受了九年的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培养,又经过了高校三到四年的熏陶,语文素养应有较大提高。而在近几年的普通话测试中,除去写作能力无法评价之外,笔者明显地感觉到在校大学生的语文素养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已普遍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在与其他测试员的日常交流中,这种看法也得到了广泛认同。这种语文素养的降低,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掌握字词数量的大大降低
  无论文理科学生,在前三题中,一些常用字、基本字词、略微生僻的字词不认识、误读的情况屡有发生,而且带有普遍性。具体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误读为形近字,如:捌——拐,扉——扇,迥——迴;二是误读为同声旁的字,如:莒——铝,攘——襄,癣——藓,佟——冬,笤——召;三是根据形体臆测其读音,如:拈阄儿——抓鳖,悭吝——吝啬,蚌——丰,啮——齿,沓——水。
  很多考生在测试结束后,都向测试员诉苦说:“字词太难了!”也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二)朗读能力的严重缺失
  在前三道题目中,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缺乏朗读能力,出现了很多不该出现、本应避免的错误,造成了不少失分。
  在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第二题读双音节字词中,相当多的错误并非是因为不认识,而是马虎大意,读为错别字,如:讲——进,怀——杯,醋——腊,奏——秦,乘——乖,憋——弊,墨水儿——黑水儿;或读成相关字词,如:贰——壹,瘸——拐,匀——均,褶——皱,娶——妻,绝——断,驭——驾,抽——屉,春天——夏天;或颠倒次序,如:旦角儿——角旦儿,旅伴——伴旅;或字词本身相当常见,并非生僻,却不自觉地出现漏读现象。这些都是由于读字词时缺乏专注、准确的良好习惯造成的。
  在第三题朗读中,不少学生则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添加字(并非出于主观,而是习惯导致的无法控制);朗读能力差,几乎每一句都不连贯、或回读严重等问题;此外,还有朗读时注意力无法集中,不专注,读相关字等现象,如:
  “在我生日会上,爹显得有些不大对(相)称。”
  “一位高棉的华侨把我(他)的两个儿子送到他(我)这里来。”
  “鸭子样的扁脚,呈现出青春(春草)的鹅黄。”
  “踹(踢)几脚球,赛几趟跑……”
  “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日(白)的东西……”
  “每天,不管是鸡鸣晓月,日丽中天,还是月华泻池(地) ……”
  
  (三)口语表达能力的普遍欠缺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语文课“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然而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第四题说话却是存在问题最严重的。本题的要求其实并不难,仅仅需要考生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或人生中的经历、感想、看法用口头语言清楚条理地表达出来,不是口头作文,也不需要周密的论证和谨严的逻辑。
  但实际情况是,面对说话题目,仅有三分之一的考生能达到说够3~4分钟、流畅自然,语速恰当的要求;能够做到表情自然、善于交流、内容有吸引力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尽管这并不在题目的要求之内。多数考生普遍无话可说,或说完有限的几句话后,便再无下文,陷入沉默和尴尬,想说下去却无话可说,无论测试员怎么询问、启发,回答只有简单的几句话;或几句话来回重复;或条理混乱,前后矛盾,不知所云;或总是询问测试员:“可以了吗?时间到了吗?”还有的考生在说了半分钟后干脆结束:“就这样吧!没什么说的了。”
  此外,在说话时,一部分考生还暴露出心理素质上的问题:或者一直盯着测试题,不敢看测试员,即使与其谈话,也只是迅速瞟你一眼;或者始终看着窗外,没有交流意识;或者局促不安,甚至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全身颤抖等;或者无论怎样提示启发,都沉默不语。
  这些都表明,相当多的大学生语言表达水平欠佳,面对说话题目时不能运用发散思维,平时与人的交流仅限于生活浅层,很少表达思想和看法,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没有交际意识,欠缺交际经验和表达能力。这在今后的择业和就业中无疑也会带来交际的障碍。
  
  三、原因与对策
  
  大学生在识字、朗读、交际方面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与我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和做法以及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基础教育阶段对减负的片面理解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一直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正确指导思想。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的需要,片面突出了工具性,强调“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存在重读写、轻听说的普遍现象。造成学生虽然基本知识和能力扎实、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所欠缺的局面。90年代后期,随着素质教育目标的提出,人文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几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小学、初中降低学习内容难度,重视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避免机械重复和训练,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少地方对减负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减负就是少读少写,抛弃了必需的知识巩固和能力训练,造成中小学生识字量、词汇量减少、阅读量不足、“眼高手低”。结果是“双基”不稳、语文素养反而下降。
  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条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总目标》第七条则指出: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第九条则规定:“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在每一阶段的培养目标中,又全都包括“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口语交际方面的要求。
  总之,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致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读写字词、朗读和说话。
  
  (二)大学压缩课时,大学语文首当其冲
  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改革的开展,高校院系纷纷修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压缩课时、增加课程成为普遍的趋势。这项措施可以促使高校教师精选授课内容、开设发挥专长的选修课,也为大学生广泛涉猎、专兼结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修改教学计划时,很多非中文院系存在着一种错误看法,认为大学语文课无关紧要,去掉毫无影响,所以大学语文首当其冲,被排除在课程设置之外。近几年来,为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的院系寥寥无几,使得许多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失去了一次增进人文修养、增强语文素质的机会。
  
  (三)就业引发考研热,学生选课功利性增加
  由于全国范围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考研成为当代大学生延缓就业、日后更好择业的一个重要出路。很多学生入学之初就已明确了考研目的,将本应以全面积累为目的的学习,变为“一切为考研让路”,与考研内容无关的课程不选,与考研科目无关的内容不听,只满足于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修完学分,顺利毕业。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很多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本来涉猎的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就少,更不愿去修本专业之外的人文通识课程,或者只按规定选择一门,拿到学分而已。
  
  (四)网络时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转变,书籍阅读量的大量减少
  网络的无处不在无疑是影响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方式的最主要因素。他们不再像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的大学生那样,以书本、报纸、广播、电视作为知识和信息的来源,以书信往来、聚会谈论作为基本的交流交际方式,而代之以上网。上网浏览新闻、查找资料,上网收发信件、聊天,上网看网络文学、看电影……占据了当代大学生上课、学习之外的大部分日常生活。
  键盘录入、电子信件造成的读书写字的减少,使他们掌握的字词有限,或眼高手低,错别字连篇;网络文学、网络电影、网上聊天,使他们除了生活语言外大量接触的就是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特点是随意化、浅层化、生活化、逻辑性降低;这样的交流内容使他们很少深层思考问题,总结自己对某种现象的看法,自然导致了在说话时无话可说,或不能条理逻辑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随之而来的书籍阅读量的减少,则造成了文学语言的缺失和文学语言语感的陌生化,这就是很多学生在朗读文学作品时几乎无一句连贯和回读严重的原因;同时,网络带来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浏览式,只需上网者迅速抓住信息、无须逐字去看,更不要求准确,造成了在朗读时无法专注,随意添加字、读形近字、相关字的现象。此外,网络交流方式的特点是虚拟化、隐身化,这种只需面对电脑屏幕的交流方式,使他们缺乏面对面交流的意识和交际经验,在面对陌生人进行口头表达时,引起心理不稳定,局促不安,或无话可说。
  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能力。除去专业技术之外,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应成为“文理会通”的专博兼具的人才,而不能只局限在某种专门技术的狭小圈子里。像杨振宁、李政道、苏步青这些著名科学家,其文化素养也相当深厚。因此,具备广博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应当成为每一位大学毕业生追求的目标,这也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和担负的责任。
  
  (王 栋,青岛大学师范学院英语系; 周 潇,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
其他文献
采用模糊理论与综合集成赋权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顾客满意度。构建食堂顾客满意度二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五级评价法确定评价集;通过问卷调查获得顾客满意度评价值;基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对“一介之使”的注释为:“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此条注释,我认为不甚妥当,今不揣固陋,略陈一二,以求教于方家。
移动通信网络传统的干扰优化主要针对系统内、系统间、外部短距干扰,TD-LTE系统内GPS干扰具有干扰强度高,隐蔽性强的特点,如果不结合指标统计与实地测试,可能会被认为其它类型的
香港的语文教学缺乏拼音元素:粤语语文教学从不教拼音,英语教学也不教国际音标。普通话教学虽然有拼音教学,但理念不清,目标不明。在中小学的普通话课程大纲中规定:小学一年级开始教普通话,四年级才开始教声调,五、六年级教声母、韵母;中学再来循环教拼音,但都只作为“语音知识”来教学。虽然有几所用普通话教授语文的小学尝试把拼音提前在小一或小二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教学,但却未能将拼音教学与语文的识字教学、读写教学紧
本文主要介绍了家庭宽带领域两种新的应用技术,带宽智能提速和宽带到期智能提醒。文中对组网方案、业务流程以及涉及的相关网元都给出了详尽的介绍,为方案能够落地实施提供了
周有光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是中国语文现代化理论的奠基人。距离现在45年前,我在读书时有幸聆听周先生讲授“汉字改革”课程,成为周先生的学生。今天借着祝贺周先生百岁华诞的时机,我从一个学生的角度试着淡淡周先生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贡献,请周先生和各位专家指正。
基于4C营销理论的视角,从顾客策略、成本策略、便利策略、沟通策略四个维度,对互联网食品企业"三只松鼠"的一系列营销策略做分析。从营销策略制定的角度探究三只松鼠取得成功
曾在一篇谈写作的文章中读到这样的观点,写作至少必须具备五个重要的条件,其中之一是“个性鲜明的语言”。确实,写作最终是靠语言来完成的,就像绘画的物质表现形式是线条、色彩一
根据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人们使用语言有效地进行交际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一个原则,即合作原则,以达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从而使谈话目标得以实现的目的。格赖斯把这些原
“相”字是一个复杂而且特殊的词。说它复杂,是因为它是一个兼词,它兼有名词、动词、副词等多种词性和用法;说它特殊,是因为它作为副词,不仅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双方,表示“互相”的意思,而且还经常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单方面,具有一定的指代性,指代多种人和事物。  “相”字的用法尽管复杂,但“相”的常规用法实际上并不难,如“相”作名词的“面相”“丞相”,作动词的“察看”“辅助”,作副词的“互相”等用法。“相”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