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成的叙事意图与设计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an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哈尔滨这片土地上洒下过无数抗战烈士的鲜血,赵一曼女士就是其中之一。阿成所写以赵一曼女士为名的小说,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英雄形象赵一曼。
  小说叙事巧妙简洁,以赵一曼女士在1936年被日军抓获实施酷刑最后处死的事件为背景,在描写中不是像书写史实般把赵一曼女士被捕、受刑最后处死的全部过程融入小说中,而是将其内容缩略,只选取突出赵一曼女士性格的关键部分,并运用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等多角度意图为读者展现赵一曼这一人物形象,对一种已存状态的渲染,具有突破传统小说的创新性,设计巧妙。
  小说的一开头写到,当时的哈尔滨伪市立医院在如今的太平岁月看起来依旧像战时医院,为下文讲述赵一曼女士的事迹作了铺垫。
  接着又写到这家医院是一座欧式建筑,写冬季的哈尔滨漫天飞舞的雪花,听着巴赫或者莫扎特,享受这样的美好时光。作者所写以上这些,笔调明快,并没有给读者一种压抑紧张的感觉。
  再往下写哈尔滨的教堂之多,写赵一曼女士所住的医院周围的教堂,作者想象着赵一曼女士听着老教堂的钟声是怎样的感觉,想象这样一位英雄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对欧洲文化及建筑艺术有着很高鉴赏水平的人,可是,行文至此,作者笔锋一转写道“她又是一个女人,仅仅三十多岁,这钟声也会令她流泪的吧”,似乎又在暗示着赵一曼女士最后被日军折磨到死和对儿子宁儿的不舍。
  大野泰治看着身上弥漫着脱俗文人气质、有着职业军人冷漠的赵一曼女士认定自己抓到了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人物,这一段直接写出了赵一曼女士的气度不凡,表现出赵一曼女士英雄的样子。文中写到赵一曼女士在病床上回忆率领抗联活动时的场景,在赵一曼女士這些清晰的回忆里我们能看到她是一个心怀浪漫情怀的人。赵一曼女士的病房很干净,挂着乳白色的窗帘,有一束丁香花,在这里作者并不是在写这种环境下病房是多么的冷清,而是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作者写到丁香花是友谊和爱的信使,是女护士韩勇义摆在那里的,也为下文赵一曼女士感化女护士帮助自己出逃做铺垫。
  作者写到在行文时并非完全在写赵一曼女士被捕的事情,也贯穿着一些与小说文本有关的其他内容,作者写珠河一带的雄奇秀丽之景,引用了一幅作者写的对联,霸气之中又带着一丝悲壮,恰与本篇小说《赵一曼女士》相吻合。
  写到赵一曼女士逃走的场景时,作者雨夜和道里道外的万家灯火,一车的沉默,只听到为了赚钱的白俄人唱歌,这时的气氛由之前的轻松转为沉重。
  先写逃走再写逃走经历的倒叙方式,制造情节上的波澜,而在写赵一曼劝说警士与护士时运用了语言描写,在人物的对话中展现赵一曼的性格,对于董警士和韩护士采取不同的劝说方式,可见赵一曼女士的智慧。英雄形象的体现不仅是体现在敌人面前的英勇无畏,还体现在面对普通人时的态度,这里赵一曼女士的英雄形象更为现实,不像有些作品中塑造的英雄形象给人超人的感觉,不真实。在赵一曼女士劝说的话语中,读者可以感受到赵一曼女士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状态,有山区抗联时的快乐、有恋爱的不幸、有工作的不顺,她是一个英雄,她也是一个普通人。
  不幸的是赵一曼女士在逃跑中还是被日兵给抓住了,这里,作者只写了一句“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简单的一句话透出了赵一曼女士的从容洒脱和在敌人面前的临危不惧。何为英雄,在这淡淡的一笑中足以表达。
  小说快结尾处作者写自己曾到过赵一曼女士被日军击毙的地方,看着简陋而粗糙的纪念碑,岁月变迁,当时的战争风云已经远去,可是英雄的事迹不会让人遗忘。
  文章的结尾放了赵一曼女士写给自己儿子两份内容不相同的遗书。第一封遗书中赵一曼语气坚定,称呼儿子的名字为宁儿,写自己反满抗日最终牺牲,望孩子赶快长大成人。第二封遗书中称呼儿子是可怜的孩子,并没有写自己是反满抗日,而是来东北找工作,要孩子好好学习。在这两封遗书中读者能感受到赵一曼女士当时的心境,一方面是为国牺牲前的决绝,一方面是对孩子的不舍和对孩子的亏欠。赵一曼是英雄,也是一位母亲,母性的柔情是一声宁儿,一声亲爱的孩子。据记载赵一曼女士为抗日狠心把一岁的孩子送给堂兄做长子,可是这一别竟成了永恒,两封遗书短短的几行字,是一个母亲临终前对孩子的挂念。作者将这两封遗书放在小说中更加丰富了赵一曼女士的形象,使这样一个英雄形象更为真实、立体。像茹志鹃的《百合花》中描写的通讯员、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中的王应洪,都是塑造了一个较为真实的战时人物形象,有情有爱,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不是一味地英勇无畏。“作家再现人类社会中的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也可以是关于人类内心世界的,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真实的,但它们都是参与其中的人的感情的体验。”(利希.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阿成把史料融入小说,又融入人性化的理解,还原了一个集英雄、母亲、凡人于一身的真实的赵一曼。
  作 者:胡心慧,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2016级本科生。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生死场》 是萧红真正走入大众视野的开端,是她的成名作。在《生死场》 中,她将整个东北农村假定为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里,她讲述了一群女性的悲剧,女性永远逃脱不了这个场域,只能选择在里面坚强地生、绝望地死;“生” 和“死” 的故事不断在这个“场” 里上演。在书中,对女性压迫最严苛的,其实是女性自身,然而女性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她们没能够觉醒,没能够团结一致奋起反抗,而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嘲笑比自
摘 要:黄碧云小说语言凝练、沉静,极少长句,氲着冷寂的观感。她冰冷笔触下所着意书写的是让人不能冷静的暴烈的生死爱恨。作家悉心编造了一张网,将整个世界尽数兜入这铺天盖地又硕大无朋的痛苦之中。她所写的尽是自己,是自己内心一再追索没有结果之后的迷乱与慌张。  关键词:黄碧云 血腥 迷乱 绝望  热衷将世界写出别样惨烈的作家通常以男性为主。而女人一旦走上这路子,那份残暴血腥往往更胜一筹。女性除了做母亲,最
摘 要:苏联解体后,文学艺术在经历了社会及经济转型的沉痛之后,获得了新的发展,电影《窃贼》即是电影艺术复苏的标志,它讲述了新一代成长的故事,意味深长,寓意深刻。  关键词:“第二个浪潮” 极权的幻灭 一代的成长  俄罗斯电影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特别是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政府为繁荣革命的文学艺术,在建政初期就颁布了有关加强电影艺术发展的法令,从而产生了不少有影响的影片,为世界影坛瞩目。第二次大战虽然
摘 要: 本文探讨了空间介质(位置经营)在中国传统经典绘画中的表现沿革,分析了空间表现方式,并对其背景及作用价值进行探究。  关键词:空间表现 中国绘画 嬗变  西方绘画的沿革以视觉造型艺术体认传达之意,力求精确,写生写实。而在中国绘画中,写意和意境的表现,是文人士大夫的情感寄托,“澄怀味象”“迁想妙得”是文人士大夫表现绘画的辩证感悟,“传神写照”“气韵生动”是作者主观情感的真实与客体的关系描述。
摘要:本文通过《道连·葛雷的画像》中的道连形象与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相类比,从“水仙的生成”“不幸的厄科”与“观看与被看的倒置”三个角度切入,探讨画像作为镜像隐喻的内涵,解读作为19世纪那喀索斯的道连形象之传统与叛逆。  关键词:道连·葛雷 那唁索斯 自恋 镜像理论  在希腊神话中,美少年那喀索斯受到诅咒爱上了自己的水中倒影,不可自拔,最终溺水而亡化为水仙。在《道连·葛雷的画像》中,主人公道连·葛
摘 要:本文以《中国经典寓言故事》为例,着重研究中国儿童寓言英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旨在探究文化因素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等,为中国儿童寓言的英译提供一些案例。  关键词:儿童文学 寓言翻译 文化因素  儿童文学对儿童心理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目前越来越多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被引入中国,受到广大家长和儿童的欢迎和喜爱。儿童文学作品所衍生出来的儿童文学书籍、儿童文学戏剧,以及儿童文学电影也越来越
摘 要: 小说《李双双小传》与电影《李双双》都是十七年时期的优秀艺术作品,它们都担负着时代文艺政策给予的政治教育使命。与小说相比,电影通过不同叙事形式、叙事空间和修辞手法创造了时代新人李双双。作为以“人民公社”经验为表现对象的影片,在历史发展中,李双双的形象始终深刻于稳定的社会主流话语中并以艺术的方式实现了其永恒性。  关键词:《李双双小传》 《李双双》 话语 形式 审美  1960年,作家李准在
摘要:朱自清是现代最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他的散文无论写景叙事,都蕴涵着真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艺术和极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典范”。本文以其代表作《背影》为主,对朱自清散文艺术予以分析。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艺术特征  众所周知,在现代文坛上,朱白清以新诗起步,以散文著称。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
摘要:当代湘西文学具有鲜明的神秘主义倾向,究其缘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本土神巫文化的浸润,二是传统神秘主义文学的培育,三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直接启发。本文以于怀岸新作《巫师简史》为典型个案,具体展示当代湘西文学与神秘主义的渊源及其内涵。  关键词:当代湘西文学 神秘主义 《巫师简史》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湘西自古神巫之风盛行。苗族祖先蚩尤被尊为战神,土家族祖先“八部大王”被立为八位大神,
摘要:民国时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嬗变到近代社会的关键时期,鄞县的近代化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1929年至1939年是陈宝麟主政鄞县时期,县政亦在其主持下不断推进。陈宝麟结合鄞县实际,持续关注民生,疏浚河道,改善交通,重视教育,推行新生活运动。这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当时社会面临的问题,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陈宝麟 鄞县 教育  陈宝麟(1898-1965),字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