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女性压迫的女性群体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死场》 是萧红真正走入大众视野的开端,是她的成名作。在《生死场》 中,她将整个东北农村假定为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里,她讲述了一群女性的悲剧,女性永远逃脱不了这个场域,只能选择在里面坚强地生、绝望地死;“生” 和“死” 的故事不断在这个“场” 里上演。在书中,对女性压迫最严苛的,其实是女性自身,然而女性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她们没能够觉醒,没能够团结一致奋起反抗,而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嘲笑比自己更悲惨的同类,这正是萧红《生死场》 中最令人悲哀的现象之一。
  关键词:生死场 女性压迫 人际构图
  一
  道德模式建构,是文化对社会统治的最杰出贡献。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将社会构成中的男女地位,进行了非常成熟稳定的建模。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自出生就被烙下了等级烙印,是社会统治金字塔最底端的存在。所以,女性时常受到性别歧视,一生都被禁锢在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铸就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牢笼里,被男性随意奴役与凌辱,女性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也消失殆尽。漫长的男权统治使得女性忘了反抗,将所有的压迫当作理所当然。这种生存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她们在夹缝中辛苦挣扎、艰难生存,并把这种价值取向教授给下一代的女性,使其变成了牢固的落后意识。所以,克尔凯郭尔说:“做女人是多么不幸啊!然而,做女人最不幸的,是不了解这种不幸。”最最不幸的是,不但不了解这种不幸,而且还在这种不幸中扮演一个帮凶的角色。《生死场》中,金枝和福发女人被男人诱骗去了河沿,最终只能顶着女人们的非议,万分羞辱地选择结婚。其实这并不是女人的错,施暴者大摇大摆地活在世上,甚至把加在女人身上的伤痛当成自己炫耀的谈资,女人却要被嘲笑被羞辱,甚至连自己的母亲,也觉得万分羞愧,抬不起头来。而婚后的福发女人,不但没有得到丈夫应有的怜惜,还因为男人犯的错误,被冠上“坏女人”的骂名,为村里的女人们所不齿,成为典型的反面教材。同样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就是这种女人共同营造的舆论压力,牢牢地压迫住了女人们。她们屈从并认同男人制造出来的男尊女卑观念,并以这种落后的观念去教导女儿,重蹈自己悲苦的一生。
  二
  女性在家庭中,通常扮演著奉献者的角色,家庭就是自己的全部,女性应为其牺牲所有,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束缚着一代又一代的女性。中国农村的传统观念就是将女性设计并培养成一个终生奉献、任劳任怨的家务工作者。女性的家庭工作受男性支配和压迫,工作内容是包括交配在内的繁衍、养育以及做不完的家务,工作范围是固定重复的家庭琐事,维持整个家庭的正常运转,保证男人和孩子在回家时能够得到最舒心的服务。《生死场》中,麻脸婆将身心局限在破烂不堪的茅草房里,局限在无能暴戾的丈夫身上,一刻不停地忙碌,任由内心逐渐麻木、枯萎,默默承受着男人的凌辱压迫,无条件地服从奴隶一般的女性行为准则,如同牲畜般过活。女性的悲剧就源于她们在这个场域里失去了自我,她们并不是以个体而存在,而是以丈夫、孩子的附属品形式而存在。麻面婆是封建社会里愚昧无知、顺从麻木的典型代表,她完全丧失了自我意识,彻底沦为了奴隶,她的存在就是为了男人,为了“家”,直到死的那一刻才能得以解脱。麻木的麻面婆不但受着丈夫的欺压还成了其他女人的笑谈,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受尊重。其实其他女人们的生活与麻面婆大致相同,她们一样在不停歇地操持家务,受着丈夫的欺压,她们应该是最能理解麻面婆的人。但是在面对如此悲哀的麻面婆时,女人们将她的痛苦当成了自己的快乐,不遗余力地站在制高点去讥讽她,合力将麻面婆推向更痛苦的深渊。
  三
  鲁迅先生在文学创作中,生动描绘并深刻批判了麻木不仁的国民和“ 看客” ,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先生点明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他在《灯下漫笔》中写道:“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在“吃人”的封建礼教黑暗社会,许多悲惨死去的人并不是死于封建统治者的直接迫害,而是死于麻木不仁的 “看客”精神虐杀。萧红深受这一思想影响,并将它带入到作品中。在《生死场》中可怜的金枝出发去城里寻找出路,做了缝穷婆。开始其他的缝穷婆们围观金枝的贫穷窘迫,逼迫刚攒钱的金枝破产,而缝穷婆们将金枝推上了依靠男人出卖色相的道路后,又开始集体嘲笑金枝的痛苦。金枝的无路可走,除了男人的压迫,还有女房东的无情榨取。女工店的形象好像一只大手,这只手将所有交不上来钱的或是患病的女工赶走,这只手将缝穷婆们推向无望的末日,推着女性走向可怕的结局。正是在麻木不仁的“看客”的摧残下,金枝和其他的缝穷婆们才逐渐走向绝望,哈尔滨城里的“看客”集体无意识地沦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帮凶。然而,这些麻木冷酷、愚昧无知的“看客”丝毫没有受到良心的谴责,这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病态民族畸形扭曲的灵魂。
  四
  《生死场》中的母子关系甚至家庭关系往往都是冷漠恶劣的,这与萧红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1911年,萧红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出生,也就是今天的哈尔滨市呼兰区。在那里,萧红支离破碎的童年,成为其一生不可磨灭的梦魇。萧红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在宗法与父权的双重压迫下,萧红的家庭常年笼罩在极为冷漠的氛围中。在萧红的记忆里,她的母亲并不慈爱温柔。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以及散文《家族以外的人》都曾提到,萧红自己很害怕母亲,她的母亲从没有悉心呵护过萧红,而是经常打她,甚至是用石头砸她。在萧红的整个童年记忆里,母爱的缺失,一直是萧红童年灰色的基调。骆宾基在《萧红小传》中指出,萧红的母亲在她九岁时就去世了。后来,萧红的父亲续弦,但是萧红仍旧没能从继母那里得到缺失的母爱,萧红的继母常常虐待她。严肃的父亲,在得知这一切时,也没有对萧红表露出应有的关爱。另外,萧红祖母性格极为凶狠霸道,尤其对萧红更为残忍,甚至用针刺入萧红的指尖。在萧红的童年生活中,唯一感到慰藉的,就是温和善良的祖父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她的世界,给予了她一段难以忘怀的快乐时光。纵观萧红的整个童年生活,孤独与伤悲充斥其中。童年的不幸,烙印在萧红的灵魂深处,折磨了她一生。因为萧红在缺乏爱与关怀的环境中长大,所以直接促成了萧红敏感、忧郁的性格。在萧红的潜意识里,极为渴求母爱,这种长期压抑在心中的情感诉求,推动了萧红将文学创作作为其情感宣泄的重要渠道,文学创作为萧红破碎的内心重塑了赖以慰藉的精神殿堂,也催生了萧红呼唤母爱的文学创作主题。同时,封建家庭极端冷漠的氛围以及不幸的童年生活推进了萧红女性意识的觉醒,对萧红一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五
  《生死场》以女性为主题,生动地刻画了女性与男性的对立、女性与传统社会的对立,阐述了那个时代女性不如动物自由、不如农作物有价值的悲哀事实。其实,作者将女性放在这个场域里,将她们与男性、动物和农作物进行比较,就是为了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女性悲剧的根源就是因为她们在这个场域里失去了自我意识和个体性别意识,甚至连基本的作为一个“人”的意识都没有,她们沦为了生殖工具和劳动工具,肉体和心灵都饱受摧残。受传统文化影响,女性在家庭中极富牺牲精神,而这种所谓的自我牺牲精神,并不是无私,而是对男权的屈从,是在被男性压迫的过程中形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在当时男权与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女性的内心世界是如此荒芜,萧红对女性的这种麻木与堕落感到悲痛,她对女性的精神世界进行无情的考问,直逼人内心深处。她呼唤女性摆脱落后的封建觀念束缚,找寻属于自己的最真实“存在”,做回真正的自我。
  任何文化的历史记忆都必将支撑文化的革新求变,支持文化由历史走向未来。同时变革任重道远,任何腾飞都会拖曳着长长的历史遗物。《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值得现代女性深入思考。首先,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部分女性深受落后的传统观念桎梏,屈从于男权,饱受生育的奴役,并把自己定义为家庭的附属品,失去了自我。其次,部分女性仍受传统礼教思想的束缚,对同类要求往往更加严苛,经常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评判女性。所以,女性要想赢得更好的未来,就应团结一致,冲破男权至上的文化牢笼,改变家庭附属品的社会角色,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实现思想解放,才能够为自己争取更广阔的发展机会,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萧红.生死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
  [2] 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 范昕茹.在历史中艰难跋涉——从女性视角看萧红写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7.
  [4] 沈照祯.人性荒原里女性的悲剧——简析萧红的《生死场》[J].北方文学,2017(2).
  [5] 曾敏仪.从《生死场》看乡土女性的角色定位[J].现代交际,2020(1).
  作 者: 赵天歌,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王永宏,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诗歌、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其他文献
摘要:海子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其反抗和批判的广度、力度与深度,其解构、反讽和超现实艺术手法运用的娴熟与精湛,都足以与西方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和解构大师们相比肩;海子的杰出贡献是在这种爆破的基础之上所显示出来的对创造性“新自我”人格的强烈建构性与生成能力。  关键词:海子 后现代主义 反讽 解构 自我生成  后现代性以它的反结构、反本质、反中心等特质一直十分耀眼地呈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段西方文
摘要:《邶风·雄雉》和《卫风·伯兮》是《诗经》中两首典型的思妇诗,描述了思妇两个方面的强烈心理情感,即自豪之情和忧思之情。跟其他思妇诗基本侧重抒发思念之情相比较,这两首诗表现出思妇二重心理并述的特点。思妇的这种二重心理是真实的,将这种真实的情感状态用诗歌的形式吟咏出来予以审美处理,使《邶风·雄雉》和《卫风·伯兮》具有了实实在在的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诗经》 思妇 二重心理  在《诗经》
摘 要: 蹇先艾是杰出的乡土文学作家,通过对贵州风俗、地理、经济和下层劳动人民的描摹,他的作品传达了启迪民智和反军阀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受时代环境和人生历练的影响,作家的创作思想会随之发生改变。《水葬》是其成名作,通过对1927年初版本和1981年选集本的比较可以看出,两个版本都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但又有所不同:前者从启蒙视角批判落后的封建习俗和乡民的愚昧麻木;后者从阶级视角表现农民的觉醒和反
摘要:王安忆的长篇小说《考工记》自发表以来便被认为是小说《长恨歌》的姊妹篇,是另一部低回慢转的上海别传。抛开这些标签化的评述,这本小说采用了极其克制的叙述方式,从语言和情境入手,采用反讽的手法,表达了对自我写作立场的坚守。  关键词:王安忆 《考工记》 反讽 克制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考工记》的封面上赫然写着:“一唱三叹,《长恨歌》后又一部低回慢转的上海别传。”很显然,这部小说被非常明确地界定为“
摘 要:清人张子梁,生平不详,所著《评订红楼梦》卷帙浩繁,评点形式借鉴了双清仙馆评本。除却对红楼叙事的精评细批,张子梁还注意到《水浒传》之于《红楼梦》的艺术影响。明确提到《水浒传》的批语虽然仅有四条,却涉及《红楼梦》的语言特点、叙述模式、情节设计、情感表达、叙事技巧等,肯定了《红楼梦》对《水浒传》小说艺术的一些借鉴。而其“才子书”说,明显受到金圣叹评点的启发。在清代诸家《红楼梦》评点的相关论述中,
摘要:张耒《岁暮福昌怀古四首-李贺宅》是凭吊李贺的杰作。这首怀古诗所论涉及李贺生平、诗作特色、诗坛影响、传说轶闻等。张耒将李贺一生用一首诗加以概括,容量极大,笔力深厚。品读这首诗,对于了解李贺及其诗作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岁暮福昌怀古·李贺宅》李贺 生平 诗风  少年词笔动时人,末俗文章久失真。独爱诗篇超物象,只应山水与精神。  清溪水拱荒凉宅,幽谷花开寂寞春。天上玉楼终恍惚,人间遗事已埃尘。
摘 要:《古诗十九首》与诗三百篇和楚辞齐名。西引“文学史”观念入中国固有文学之后,因为“文学史”自身的时代使命,它对“十九首”评述的过程,不仅是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国家认同,也是探索展开固有文学的尝试。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文学史 固有文学  20世纪中叶,《古诗十九首》研究可分为两派,一是继承《文选》李善注的诠释型传统,该派研究比较切实、谨慎,强调对诗歌字、词、句、义及用事用典的解释,基本上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精神匮乏”的时代,精神或者精神的知识并不缺少,反而精神的躬行是缺乏的。小说《四季录》试图在这种阻滞和暖昧的复杂情况里把握、建设某种“记忆伦理”,在“关爱”当中重构战胜时代无力感的精神。  关键词:《四季录》 无力感 时间重构 关爱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面对时代越来越感到“商业化带来的道德混乱,旧的体制仍在影响或干预着生活,主流意识形态与现代享乐主义在功利主义中
摘 要: 孙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绣楼里的女人》通过写一个家族四代女性的命运来探讨人性的本质。她热衷于苦难叙事,将生活中的痛苦与黑暗揭露得淋漓尽致,却又饱含着一颗悲悯之心,她同情底层人民,看到了人性中的爱与善。将山西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坐标与小说文本相结合,通过对作品中的物象进行分析,我们能够看出人物的悲剧性命运与小说的救赎意味,也对人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女性 山西 物象 救赎  孙频把自
摘要:潍坊作家马永安,在长篇黑色幽默小说《杂碎》之后,又推出了一部以“中国画都”山东潍坊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品在挖掘画根、理清画脉、弘扬画魂的过程中,贯穿着诸多人物的爱恨情仇,在历史和现实的穿梭中折射出人们在理想的追求和金钱的诱惑之间的挣扎。作品诗意的构思、悲情的叙事,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画都》历史意蕴 哲学意蕴 审美意蕴  青岛出版社出版的潍坊作家马永安的长篇小说《画都》,以被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