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技术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带来变化。根据教学经验,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式
1 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4点。
1.1 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1.2 信息能力
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1.3 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1.4 信息道德
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2 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
现代教育引入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2.1 “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例如,初一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2.2 “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3 信息技术教学中结合现实生活
现实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拿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对照讲解,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关于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来讲解:“我们在邮局申请一个邮箱以后,属于我们的信件、报纸等,邮局會每天派专人送到我们自己的邮箱中,每个邮箱都有它的号码和锁,要使用邮箱,我们必须记清自己的邮箱号,拿好对应的钥匙,这样,找对邮箱、打开信箱门上的锁就能拿到自己的信件。网络中,有很多计算机在网络上为我们传送电子信件,我们称之为电子邮局。我们可以向电子邮局申请一个电子信箱,用于收发自己的电子信件。申请电子邮箱时要提供用户名和密码,有什么用呢?同生活中一样,每个电子邮局中有很多电子信箱,为了区别辨认,每个电子信箱也有一个邮箱号和一个密码锁,申请时提供的用户名就是我们为自己的电子邮箱所设的邮箱号,密码就是我们为密码锁设定的密码,那么,我们使用电子信箱时,只要提供正确的邮箱号和密码,就能开启信箱,从而收发电子信件。”这样讲解,可以让学生觉得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如此一致!
4 及时反思,促进教学
4.1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都会产生一些能达到预先设想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如巧妙新颖的引入、形象贴切的比喻、教学难点的突破、直观教具的合理运用、画龙点睛的小结、留有悬念的结束语等,将这些“亮点”记录下来的目的是为了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在教授“电脑的组成”一课中,将电脑的组成与人的组成形象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电脑世界中有两大家族,一个是硬件家族,一个是软件家族。人也一样,一个是身体硬件,一个是思想软件。把显示器比作脸,把主机箱比作身体,把主机箱内的硬件比作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体内部器官,把键盘比作手可以往电脑中写字,把鼠标比作脚,可以带着我们东跑西窜。这样形象的比喻,学生就会很快地记住电脑的组成。
4.2 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有疏漏失误之处,如没有成功的演示实验、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步骤烦琐的解决过程、由于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等。教学后记要对形成败笔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探究,既要找出客观原因,更要正视主观原因,要使这些教学后记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纠正。就如在学“计算机病毒与危害”时,有的学生家里有电脑,在平时的使用当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他们描述得又不准确,在上课过程中他们便会突发奇想地发问,使教师措手不及、哑口无言。
4.3 教学过程中的“偶得”
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这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灵感。对于教师来说,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转瞬即逝,如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记录这些“偶得”,教师就可能再也想不起来了。这对于需要积累教学实践智慧的教师来讲是多么遗憾啊!
在教授关闭窗口知识点时,如果按部就班的话,就只会通过关闭按钮或文件菜单退出选项来关闭。而有些学生就会给到另外3种方法:Alt F4,任务管理器中关闭,右键任务栏上的图标关闭。这些都是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的书本外的操作,有时候会被忽略掉。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杨店子镇蚕姑庙中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式
1 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4点。
1.1 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1.2 信息能力
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1.3 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1.4 信息道德
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2 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
现代教育引入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2.1 “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例如,初一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2.2 “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3 信息技术教学中结合现实生活
现实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拿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对照讲解,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关于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来讲解:“我们在邮局申请一个邮箱以后,属于我们的信件、报纸等,邮局會每天派专人送到我们自己的邮箱中,每个邮箱都有它的号码和锁,要使用邮箱,我们必须记清自己的邮箱号,拿好对应的钥匙,这样,找对邮箱、打开信箱门上的锁就能拿到自己的信件。网络中,有很多计算机在网络上为我们传送电子信件,我们称之为电子邮局。我们可以向电子邮局申请一个电子信箱,用于收发自己的电子信件。申请电子邮箱时要提供用户名和密码,有什么用呢?同生活中一样,每个电子邮局中有很多电子信箱,为了区别辨认,每个电子信箱也有一个邮箱号和一个密码锁,申请时提供的用户名就是我们为自己的电子邮箱所设的邮箱号,密码就是我们为密码锁设定的密码,那么,我们使用电子信箱时,只要提供正确的邮箱号和密码,就能开启信箱,从而收发电子信件。”这样讲解,可以让学生觉得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如此一致!
4 及时反思,促进教学
4.1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都会产生一些能达到预先设想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如巧妙新颖的引入、形象贴切的比喻、教学难点的突破、直观教具的合理运用、画龙点睛的小结、留有悬念的结束语等,将这些“亮点”记录下来的目的是为了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在教授“电脑的组成”一课中,将电脑的组成与人的组成形象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电脑世界中有两大家族,一个是硬件家族,一个是软件家族。人也一样,一个是身体硬件,一个是思想软件。把显示器比作脸,把主机箱比作身体,把主机箱内的硬件比作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体内部器官,把键盘比作手可以往电脑中写字,把鼠标比作脚,可以带着我们东跑西窜。这样形象的比喻,学生就会很快地记住电脑的组成。
4.2 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有疏漏失误之处,如没有成功的演示实验、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步骤烦琐的解决过程、由于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等。教学后记要对形成败笔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探究,既要找出客观原因,更要正视主观原因,要使这些教学后记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纠正。就如在学“计算机病毒与危害”时,有的学生家里有电脑,在平时的使用当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他们描述得又不准确,在上课过程中他们便会突发奇想地发问,使教师措手不及、哑口无言。
4.3 教学过程中的“偶得”
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这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灵感。对于教师来说,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转瞬即逝,如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记录这些“偶得”,教师就可能再也想不起来了。这对于需要积累教学实践智慧的教师来讲是多么遗憾啊!
在教授关闭窗口知识点时,如果按部就班的话,就只会通过关闭按钮或文件菜单退出选项来关闭。而有些学生就会给到另外3种方法:Alt F4,任务管理器中关闭,右键任务栏上的图标关闭。这些都是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的书本外的操作,有时候会被忽略掉。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杨店子镇蚕姑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