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析教育时间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860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时间是人类发展的广阔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时间中进行的,要从根本上实现其教育目的,须在教育时机、教育时序、教育时效三方面的原则,需处理的关系上进行解析。
  关键词:教育时机;教育时序;教育时效;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曾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这表明,时间不仅仅是钟表所标定的一个客观数字,还蕴含着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层面的意义。对于致力于人们的品德唤醒和内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只有去认识时间并利用其中的规律,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实现其教育目的的方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时”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教育时机
  时间的首要特点是方向上的“一维性”,这是指时间从过去、现在到将来只有一个方向,它的流逝总是单向前进,去而不返,不可逆转。时机在这种一维性中指代某些有利于人们活动的‘点’,这些点转瞬即逝,正如俗语中所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此,人们要在某一事业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迅速、准确的把握时机。
  《论语·述而》中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训导表明当学生处于“愤”或“悱”的状态时,教育者的启发应当如“知时节”的“好雨”一般,要抓住教育的时机。所谓教育时机是受教育者在内在准备的基础上由外部诱因引发的迫切希求某种教育的时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致力于人的情绪调控、人的心理调适和人际关系调整,完善人格、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教育。当受教育者在渴求爱护、引导和帮助之时,心理需求上的矛盾激化之时,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时机。这时,受教育者往往会以各种方式发出渴望关注的信号,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善于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去及时、准确的捕捉到教育时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
  顺理而有序,和谐不紊乱——教育时序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语出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礼记·学记》。意思是:好的冶匠的儿子,要把冶炼金属制造的本领学到手,就要先学缝制皮衣的技术;好的工匠的儿子,要把制造良弓的本领学到手,就要先学习用木条做簸箕的技术。这涉及到求学应先易后难,从简到繁的教育时序问题。所谓教育时序,即教育的时间序列,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教育活动的程序。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受教育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品德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心理年龄差异,具有一定的发展的阶段性。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对教育时序的规划,调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阶段性教育。例如学生入学时,要使学生具有归属感,应安排适应性教育;到学生毕业时,应安排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这种教育时序大体上应是稳定的,也是安排教学活动的客观依据。与其它旨在促进知识积累的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教育具有特殊性。品德的发展具有跳脱性和逆转性等不稳定性,这与受教育者身处环境和所遇境况有极大地关系。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时序的安排,既要针对学生思想发展的时间序列进行阶段性教育,也要根据个别或少数群体的境遇和心理变化进行特殊的教育影响。
  师逸而功倍——教育时效
  “时间就是金钱”、“寸金难买寸光阴”等俗语从经济的角度表达时间的可贵,警示人们要珍视时间。
  在教育领域中,取得良好教育时效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合理配置时间这一最珍贵的资源,以期在有限的教育时间中,实现最大的教育效果。一方面,教育时效的评定取决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但并不是要求将更多的教育活动插入现有的教育时间内,而是通过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促进最终教育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开放的心理过程,在于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促进他们行为的形成,教育活动并非多多益善,而要通过计划的制定环环相扣,将力用在关键点。另一方面,教育时效的高低也并不取决于所用教育时间的长短,当教育者试图建立受教育者知识结构使他们能够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远远多于直接灌输知识或告知标准答案,而当受教育者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若通过培养他们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思维能力,促使其内部自我调节系统的形成,取代大费口舌的道德规定灌输,在养成道德行为和习惯上就既省了时又省了力。
  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时”的要求,应遵循的原则:
  及时性与适时性相结合
  所谓及时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受教育者接受同类信息之前或希求教育、引导的第一时间把握教育时机,避免教育的滞后性。要在第一时间内捕捉教育时机,是利用“先入为主”效应占领教育的先机。例如对于大学新生而言,进入大学是他们经历的第一次重大的人生转变,他们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应,如果能够及时的沟通、调节,给予关爱,帮助他们建立归属感,会及时防止问题的发生。在把握教育时机时,除了要遵循“第一时间”的原则,还要注意在合适的阶段、场合以恰当的方式把握教育时机。林则徐的《观操守》中写道: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饿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表明在观察人或获取信息之时,只有在适当的时机才能获得最真实的结果。教育时机的选取与观察人的时机选择如出一辙,要根据人的心理生理活动的规律以及教育内容的需要,合理的选择教育时机。
  教育时机把握得不好,通常会犯两种错误:一种是“消防型”即犯了马后炮的错误。另一种是“不到火候型”错误。要正确、准确的把握教育时机,应将及时性和适时性结合起来,既要把握受教育者的个性和思想的发展过程,又要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认识,避免以一个人过去的表现来获取信息。
  有序性和无序性相结合
  有序性原则,简而言之,就是循序渐进。有序性原则就是按照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顺序,以时间为线索将一系列教育活动连贯起来,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使前一阶段的教育成为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的教育成为前一阶段的发展。根据有序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时序的安排中,教育者应按照受教育者认知发展的顺序和本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连贯的进行教学,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呈现完整有序的体系。
  而人的发展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非连续性。受教育者都是社会生活的一员,生活中充斥着必然事件和偶然事件,他们在成长发展中的种种遭遇难以预料。因此,教育者在教育时序的安排中,又要遵循无序性即适当超越的原则,通过丰富多彩的行为活动进行情境教育,并结合学生个体的特点适时的予以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良好的能力,使学生达到对遭遇事件能够实现顿悟和觉醒,实现比有序性教育更好的教育功能。教育者在教育时序的安排上,应遵循有序性和无序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教育,又要着眼于人的现实生活提出超越化的标准,通过无序的教育方式,激发受教育者的发展可能性。
  保时性和限时性相结合
  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时效的各项投入中,时间投入是一项必要且珍贵的投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培养人的活动,不像其他学科能在短期内获得成效、并且能直接以成绩等量化形式来考察效益,其投入只有在长期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效果。所以,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要求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挪用占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教育时间的充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时效。
  限时性强调教育者要把握时间的长短,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有效时间内进行。教育之所以要在有效时间内进行,是因为人的注意力具有限制性和着重点。例如,社会心理学实验表明,一场报告会中,90%的听众并未重视报告的整体内容,只能在头脑中留下一些比较新颖的观点和生动的事例。报告开始30分钟左右,一般人的注意力开始下降,在没有强烈刺激的条件下,两小时后注意力便急剧下降。所以,运用好时间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把握好受教育者注意力的范围,在注意力强的时间内讲述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而在他们的精力处于低潮时,则讲述与知识相关的事例等理论性不太强的知识。所以,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既要保证时间投入,又要珍惜有限的时间资源,合理安排、分配时间,做到以较少的时间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三、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时”的要求,应着力处理好三个关系
  1、处理好教育时机、教育时序和教育时效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时机的选择,教育时序的把握,与教育时效的实现并不是独立的各司其职的,而是互相贯通的。教育时机的捕捉,教育时序的安排,教育时效的实现,这些过程中的某些方式是共通的,可为彼此借用。例如大学生在从小便习得要帮助他人的品德,但当在社会上出现了帮别人反被诬陷的偶然事件时,很容易就会陷入对所建立道德体系的怀疑。此时,教育者可针对此,展开一场辩论,如“老人跌倒到底该不该扶”,让大家在维持优良品德同时学会掌握合适的方法,维护自身的利益。这既是教育时机中及时性原则的体现,也是教育时序中无序性原则的体现,也体现了促进受教育者道德体系建立的限时性原则。
  2、处理好教育时机、时序、时效和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对“时”的要求,是为了引起对教育中时间资源的重视,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艰巨局面,并不是孤立的将时间资源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时间资源只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因素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环境和教育主客体的素质结合起来,形成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关系,才能实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对时间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也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局面。如果片面强调对“时”的要求,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做法,最终影响和制约其他因素发挥作用,难以达到时间资源开发的应有价值。
  3、处理好教育时机、时序、时效分别在课堂和自由时间运用的关系:《学记》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春秋教以诗书,冬夏教以礼乐”),退息时,学生在是适当休息娱乐的同时,还应操弄技艺。受教育者的教育时间不仅包括课堂上时间,还包括自由时间。受教育者能否合理利用自由时间,对于教育的综合效益有重要的影响。受教育者对独处的时间的利用,也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化自由时间为教育时间。教育者应将教育时机的选择、教育时序的安排延伸到自由时间中,如果安排得当,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时间效益。如当教育时机的寻求出现瓶颈时,可在比较轻松的自由时间的环境中观察、寻求教育时机;当教育时序的安排效果不佳时,可将比较理性的知识以其他灵活的方式搬到课外;为了得到较好的教育时效,可在课外举行一些思想性、价值观的讲座、辩论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5] 孙孔懿.教育时间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4]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6]文雪,扈中平.论教育的时间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 2006(5).
  [7]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郭昕,李吉鹏.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时”的要求[J].政工学刊,2009(3).
  
  (作者简介:向玲(1986.6-),女,河南信阳人,硕士,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一、前言  不久前,国家教委、体委和卫生部联合对全国的部分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作了抽样调查,发现如今学生的体力、协调性、身体柔软性等状况比起10年前的学生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据专家们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现在的学生参加的体育锻炼不够,锻炼时间和锻炼的强度都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这种情况令专家们十分堪忧,因此应当引起社会各界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以下一些普遍
摘要:高职院校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要提高教学效率,培养更多的人才。随着高职院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步展现出来,高职体育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先分析了目前高职体育教学现有的问题,后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实现高职院校高校体育教学的措施,
摘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导学”是分不开的。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学环节中教师如何“导学”,力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做法,提供参考。  关键字:生物教学;“导”与“学”;应用  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不断获取生物学知识的会学能力和灵活运用生物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其中“会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会学能
摘要:课堂教学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要建立并优化课堂教学的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热情;意识  教师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就要总结理论,并形成思考。笔者结合学习的理论,产生总结与思考,可以从以下方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一、调动情感的因素,激发学习的热情  列宁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被浓烈的感情去渗透,才能够激发出无限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是互为促进、互为支撑的.在地区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将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要素融入其中,使两者协调统一,进而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也直接影响着这一学科的教学效果,我们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去探讨研究适合信息技术教与学的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造就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
摘 要: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笫一”的指导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与体育知识的传授,体育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认识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对健康所作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的沉淀,是企业员工内在的思想与外在的行动和物质表现的统一。企业安全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本文阐述了如何构建企业安全文化的途径,具有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化学污染物对环境、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教育者必须将环境保护纳入学校化学教育当中,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保  环保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话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上课效率。在我国教育界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