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过程 落实方法 求课堂最优化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_77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三维目标是有关联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我们要正确认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整个三维目标的落实中的重要作用。因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二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度。因此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在教学中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供切实的方法指导。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 引导 落实 体验
  
  历史是一种陈述性知识,对学生来说有点枯燥。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很难使学生将其真正内化,而且这样获得的知识是肤浅的、不牢固的。有人曾把学习比作是“吃饭”,是把食物咀嚼消化后变成自己身体的
  一部分;学习不是“输血”,不是把别人的血直接输入患者体内。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教学经验新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列为五大原则之一。
  要让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学习过程,建构自己的知识,课堂上必须关注落实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因为学习历史知识、训练历史思维、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及相应的学习方法,所以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有利于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更有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
  现在很多教师在关注这一目标达成时,却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把学生应该达成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误认为教师的教学过程;或者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等形式来体现新课改的特点,却没有对学生学习提供切实的指导。这是由于过程与方法是一种隐性知识,在历史教学实践层面容易被忽视。笔者以七(上)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例,对这一目标的达成,谈谈本人粗浅的认识。
  
  一、备课中要突出过程与方法的设计
  
  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不能等同于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每一堂课教师必然有其教学过程、方法,但与是否达成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一发展目标是两回事。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及任务的前提下,既要考虑教法又要考虑学生的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把两者统一起来,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有效达成,否则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难得到有效落实的。
  我在设计《先进的科学技术》一课的教学时,给学生呈现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如在讲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时,顺带讲了另外三大发明。同时,为了让学生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感兴趣、愿意学,还注重引导学生去学。因此,设计教师的“教”——用启发式教学,呈现一些材料,精导妙引,指导学生独立探究先进的科学技术;又设计学生的“学”——设计了快速阅读法、问题阅读法、联想、质疑等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层层深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体验和感悟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的落实要有利于其他二维目标的达成
  
  历史知识的学习、思维训练、情感体验,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同时“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又是在历史学习的体验和感悟中完成的,因而落实的过程与方法不能是“游离”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之外的过程、方法,要与这二维目标相适应。
  在《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教学中,对于造纸术的发明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我并不是很直白地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而是先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设问,提供相关的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再来回答自己的提问。接着引导学生把结论问题化,如:造纸术的发明时间是东汉还是西汉?发明者为什么是蔡伦?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细读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去理解所学的新知识,使得新旧知识间反复地、双向地相互作用而建构属于自己的新知识体系。通过这样的逐步引导,不仅使学生对造纸术这一知识点得到了扎实掌握,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让学生认识到民众是创造历史和传承文明的主体,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也便水到渠成了。
  
  三、在学习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引导和正确评价
  
  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策略,还要及时引导其具体操作,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给出正确评价,从而实现对学生经验的整合,让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和学习方法,以至熟练掌握并能迁移运用。
  在《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来回答自己的提问,如造纸术的发明时间、发明人、意义。接着追问:为什么会这么快找到答案?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方法,并及时给予点评,指出:其实这就是我们在历史学习中要掌握的重要方法之一——快速阅读法。紧接着进行快速阅读法策略的指导。随后又穿插了联想、质疑及精读法的示范指导,让学生明白学习策略的操作步骤、使用范围。如在讲“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时,我就让学生用前面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进一步掌握方法,理解学习过程,学会使用学习策略。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会这些策略后,能把它们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要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之间的关系
  
  苏格拉底在其著名的“产婆术”教学思想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助产婆”,其作用是“助产”,而不是“代产”。同时建构主义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此,要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课堂这块阵地留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学生自己去获得真理、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中,我一直以组织者的身份,提供一些资料、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自己设计问题自己找答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如把结论问题化、运用联想把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步步指导学生学习;充分放手让学生去靠自己的感官分析、思考,去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积极体验和感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使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效达成。
  总之,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基本技能、掌握学习策略、体验“情感”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同时,我们更要充分认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整个三维目标的落实中的重要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课堂呈现出喜人的情景:师生互动融洽,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形成了既体现课改新理念又具语文特色的语文新课堂。但是,由于过分追求体现新理念,也出现了一些忽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误区。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巧设疑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社区牵系着广大基层群众和劳动者,如何加强社区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文化技能学习需求,是当前教育培训工作着力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提升全民素质,社区教育培训大有可为  建设和谐社会,人的素质是核心。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与居民联系最直
《电工仪表与测量》是职高、中职电子电工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无论对学生升学还是以后参加专业工作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知识多
摘要:数控编程是中职机械类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课程,在該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引入了“项目为引导,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本文着重对此教学方法在数控编程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任务驱动 数控编程 任务设计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