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dxpj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笔者所在学院正在开展的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的课程改革实践为基础,讨论了技工院校关于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方法与策略,提出了与技工沟通交流、CAD绘图、画法几何、制图基础、专业制图5个模块组成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体系。笔者以72学时为例,给出了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和改革结果,经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创新模式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老师的支持。
  [关键词]机械制图 必须够用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152-02
  
  机械制图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十几年来广大图学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但绝大多数都是高等院校围绕其教学实际开展的。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技工教育的不断深入,对于广大技工院校的课程改革及实践是有滞后和留有一定空白的,笔者所在的学院正在开展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的课程教学改革,总结各类教学改革模式及方法,重点针对技工院校的学生特点,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工程文化基础素质、团队合作意识及沟通交流能力等的创新课程目标。而另一个重心则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作业,导师引导其学习和思考贯穿于每一次作业中,建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参与实践、学习和钻研并进的教学框架。经我们教研室几个学期来的教学实践、努力探索研究,得出了一条适用于技工院校特点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新课程目标
  (一)按照普通高等院校机械制图教学大纲的规定,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能力。在技能培养与函授课程相结合,授课时数势必相应减少,授课对象是高考未上线的学生的情况下,仍要达到多学时相同的目标是不现实的。从专业要求和实际情况出发,必须调整教学目的,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鉴于此,我们研究分析得出技工院校机械制图课程的目标是:“初步培养和发展形象思维和设计思维能力,了解常用的机械图样,培养学生的工程文化基础素质、团队合作意识及专业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总结各校已有的模式,如北京科技大学 “机械设计制图”课程的制图入门、机械概论、通用零部件设计和常用机构设计、工程设计和创新设计五阶段的新课程体系内容的改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的以“设计”为主线、以“三维”为核心的现代工程设计图学的新体系教学改革;上海交通大学“现代机械工程图学”提出的机械工程图学和软件应用为必修兼图形处理技术为选修的课程模式,都涉及到了短学时重实践的教学方案,经各校的实践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分析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这类大学有寓学于研的竞争机制、有导向研究的教学方式、较完善的软硬件条件、强大的师资和一流的学生素质,上述多种因素使得其新课程改革得以顺利有效的实施;但是这种模式不能简单地复制到像我们这类教学型的地方技工院校,更何况是针对我们这种有学习情绪和素质相对较低的学生。从我们以前的改革经验来看,往往是为了固守传统教学目标,精简学时,减少手工作图和上机绘图的课内训练次数,把这些训练作为课外作业留给学生,同时又没有做到监督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老师的授课热情受到挫伤,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教学质量的一度下滑。
  (三)新的教学目标明确对开展教学工作有着纲举目张的作用。以此为依据,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尽量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作业及辅导,使之统一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授课效果这条线上来。
  二、创新课程内容体系
  为了贯彻上述教学目标,提出了与技工沟通交流、CAD绘图、画法几何、制图基础、专业制图5个模块组成的技工院校机械制图课程体系。72学时的内容体系如下表:
  (一)与技工(一线技术工人)沟通交流模块的内容主要是模拟生产实践一线,通过具体零件图纸来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让学生搞清楚什么是重点,什么要特别留意;明白识图的重要性,读图到底要读出哪些要素来;并且认识到个人在车间、甚至工厂整体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初步了解一线技术工人研究处理问题的特点、思考方式及沟通协作等,从而理解如何有效快速地促进整体工作的完成。
  (二)CAD绘图模块的课程内容主要是二维零件图的绘制及三维造型。包括基本命令的流水讲授,基本几何体及零件的造型,最好安排三张零件图的造型及输出二维图纸。
  (三)其他3个模块的整体要求主要还是降低专业重心,注重体验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拘泥于具体的知识点,主要还是培养识图读图的能力和初步绘图的能力。
  三、教学实践
  为了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在学期初就引入三维造型及二维绘图并始终贯穿于整个课程,并与传统教学内容有效联接;以三维造型为主线,实现实体造型与投影绘图无缝结合;个人学习与导师引导的分组合作交互参差;课堂讲授与作业、讨论、造型、绘图出图、发言表达有机统一;课程中重点强调自觉性、组织力和责任感,让学生“自由”发挥(导师大体引导下),以此培养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形体思维、认识表达、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一系列工程基本素质。
  四、授课效果调查、测试及评价
  最后对学生开展了一次授课效果的调查与测评得知:有86%的学生表示教学目标和授课方式好,78%的学生掌握了课程的主要内容,69%的学生能独立地读图及用CAD绘图,86%的学生工程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91%的学生增加了学习兴趣;可以看出学生对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是普遍欢迎的。与此同时,专业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得到更新,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获得了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经历,形成了一定的良性循环。经过这次教学实践初步证实,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是有一定优势的。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大胆地试着去创新,但是准备一定要小心(全面性和针对性),使之在以技术技能教学为主题的技工院校中能够走出一条新的路。
  【参考文献】
  [1]童秉枢,田凌,冯涓.10年来我国工程图学教学改革中的问题、认识与成果.工程图学学报,2008.
  [2]王台惠,邓春芳.在工程图学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4.
  [3]童秉枢,吴志军.关于设计教育与工程图学改革的思考.工程图学学报,2000.
其他文献
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应拓展教育路径,创新教育内容,完善个体辅导和集体辅导,倡导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在大学生人格塑造教育中,应充分认识马克思人格动力机构学说的现代价值,充分认识教育是人格塑造的主导力量,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教育、自信教育、诚信教育和创造力教育,同
摘要城管与人民的冲突不断,从根本上体现的是公权力的运用问题,而公权力的运用不当最主要体现在权力运用的理念与执法方式的问题。本文指出只有合理运用公权力、实现顾客导向的理念、创新执法方式才能真正用好公权力,使社会更和谐。  关键词公权力 城管 执法方式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205-02    今年5月15日,通州区某街口,城管与一名摆摊女
摘要新的历史时期,和谐社会的基本构成是和谐个体和和谐组织。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和客观诉求,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公证员队伍的素质,构建和谐文化,对于提升执法公信力、维护执法形象,防范和化解当前各种矛盾,建设和谐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 客观诉求 和谐文化  中图分类号:D9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207-0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
[摘要]通过分级作业制让学生掌握学习技术的方法,并能对完成的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设计。  [关键词]创造 创新 分级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147-01    创造是客观世界的某些现象激发创造者的思维而迸发的智慧火花,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已达到共识的今天,创新能力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培养大批既有创新性思维又具备
本文从新时期研究生思想现状和党支部现状出发,分析了研究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就此提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新对策。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维对话的过程,文章紧紧围绕着这三个维度具体阐述了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 情感教育 体现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149-02    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阅读能力,并在形成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为表达奠定良好基础的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在方式、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创新,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人际效应和人文关怀的威信效应、接纳效应、情感效应、信任效应
[摘要]随着中职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当前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创业意识?现阶段的创业教育应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本文就中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谈一些体会和想法。  [关键词]中职学生 创业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151-02   
为进一步深化三项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加强农村检察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维护农民权益,解决农民合理诉求,更好的关注民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