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菜和滇味菜中的青豌豆和青蚕豆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ku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四季如春,物种多样,资源丰富,为云南的饮食提供了充足的来源。云南人结合本地物产情况,吸收了近邻四川人的许多饮食长处,融合本地众多民族的特色形成独特的地方饮食风格,这就是滇味。此类菜谱便称之为滇味系菜。
  一千多年前起,白族在云南历史上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白族的饮食习惯又与汉族的饮食习惯同属一系统,所以滇味菜中白族风味占有重要的份量,甚至很难对白族风味和滇味作出严格的区分。
  滇味的物质基础是云南的物产,豌豆和蚕豆就是其中之二。豌豆和蚕豆是粮食作物,成熟收获期都在春夏之交,是普遍种植的小春作物,归入杂粮范围之内,与作为主粮的稻米和小麦相比,价值显得低贱。有一首白族民谣就反映这种情况:“豌豆尖,开白花。我妈养我小冤家,高门大户她不给,把我嫁在山旮旯。烧的刺篱笆,吃的苦荞粑,穿的麻布衣,坐的树疙瘩。”
  从粮食功用方面为主要视点看问题,豌豆和蚕豆地位显得不高,所以白族民谣中把豌豆尖说得很低贱。但从蔬菜的功用方面看,云南人,特别是白族人都对它们十分的重视。青蚕豆和青豌豆以及豌豆尖是云南的重要蔬菜,甚至是白族菜和滇味菜中的名菜。
  
  豌豆尖
  
  春节前后,豌豆田里便开满了紫红色或白色的小花。妇女们便乘早上露水未干时,手提竹篮或身背竹箩到豌豆田里摘豌豆尖。豌豆尖摘取的是每株豌豆苗最上端带二至三、四片叶的细嫩尖顶部分。摘下后除去顶端所带的须和下段不太脆嫩的枝干,洗净,即可上盘。
  豌豆尖主要是烫而食之。大菜火锅和涮汤火锅是滇味和白族风味的名菜肴,豌豆尖是必备之物。将盘内的青绿鲜嫩的生豌豆尖夹入火锅沸汤中稍涮即食,入口咀嚼啷啷有声,清脆爽口,有声、有色、有味。
  豌豆尖烫后也可再蘸水而食。蘸水风味有二。一为油蘸,一为水蘸,口味各异,各有特色。油蘸:配料为辣椒油、酸醋、食盐,有清新的油味和平和的辣味;水蘸:配料为碎胡辣椒、花椒粉、食盐,加沸汤调和,味辣麻过稳,有刺激性。
  
  豌豆尖豆腐汤
  
  滚热的清肉沸汤内放入豆腐块,再放入豌豆尖后,立即起锅装缶本,即成豌豆尖汤。豌豆尖多放可算做汤菜,也可少量放入算做是汤的调味品。肉汤放入豌豆尖后,油腻味全消,清爽可口。做汤菜的豌豆尖清脆爽口,汤与菜都体现滇菜和白味菜的清爽这一特点。
  
  青碗豆
  
  豌豆嫩刚结籽时摘下,去掉两面壳交界处的坚革及部分,洗净。配鲜肉丁或鲜肉片,爆炒,迅速起锅,味鲜嫩,清脆,微甜。豌豆也可配火腿片炒或素炒,都有类似的极佳食味。
  鲜嫩豌豆制成泡菜,味酸、鲜、脆、嫩、微甜,十分开胃。
  豌豆结籽饱满后,乘青采摘。破剥出青豌豆,素炒或串荤炒食均鲜嫩可口。
  炒豌豆菜除加食盐外必要时可加少许酱油,一般都不再加其他调味品,以原汁原味为最好。
  为了全年都能吃到新鲜的豌豆尖、豌豆和青豌豆,四季如春的云南,各地菜园中常年栽种有菜用的豌豆。专做菜用的菜豌豆有特殊的品种,宽大,特嫩。目前菜豌豆已普遍在暖棚中种植,食用更为方便。大田豌豆作粮食收获以前的不同时期都可分别采摘豆尖、豆做菜。
  抗日战争时期,各方人物云集西南,滇味菜当时风靡一时,大展露头角,登上大雅之堂。豌豆尖也随之风靡一时,那时尚无暖棚种菜风气,豌豆尖常被空运到陪都重庆。
  
  青蚕豆
  
  春节前后,云南各地青蚕豆相继上市。因为相邻各地受气温等自然条件影响,“十里不同天”的云南各个地方青蚕豆上市的时间便参差不齐,但又因运距很短,便于互通有无,所以吃青蚕豆的时间一直可持续到小满季节(农历五月)最晚成熟地区的大田收获干蚕豆时。入秋,又有秋豆的青蚕豆上市。青蚕豆食用季节很长,也是滇味菜和白族风味菜的当家菜之一。
  青蚕豆去皮后成青蚕豆子,煮熟后加油盐炒食,是农家春季的当家菜,几乎每餐不离。
  青蚕豆子再剥去内皮,成青蚕豆米。青蚕豆米配辣椒段炒鲜肉丁或豆腐丁是普通的家常菜肴,还可以作为面条或饵丝的臊子。青蚕豆米炒鲜肉丁还经常出现在筵席上,既是普通的家常菜又能登大雅之堂。
  青蚕豆米入汤沸煮,加入豆腐块,成青蚕豆米豆腐汤,也是云南民间餐桌上的当家菜。
  青蚕豆米煮熟捏成馅,配小粉、肉丁、胡椒粉、食盐及其他配料,可做出青豆圆子、青豆蛋卷、青豆春卷……等等许多花样的家常菜。
  白族人家和云南各地吃晌午饭或宵夜时常煮青豆米稀饭。在熬煮大米粥时加入火腿丝和青蚕豆米,简单、方便、味美,是滇味和白族风味的一种颇有特色的饮食。
  蚕豆结荚时要像摘豌豆尖一样要到豆田里打豆尖,以促进豆荚结实饱满。剑川白族农家将打回的蚕豆尖用水汆煮后,揉打,去涩味,与腊肉同煮成蚕豆叶子汤。蚕豆叶子汤的豆叶细软揉腻,别具风味。蚕豆叶尖还可晒干贮存,吃时再汆煮、揉打去涩味。其他地方的蚕豆叶尖无此优良品质,不能煮汤。蚕豆叶子汤是剑川白族的一道重要的家乡菜。剑川白族人常将干蚕豆叶尖作家乡特产寄给远方的游子。
  青蚕豆米是滇菜和白族菜最常用的原料,与鲜肉、火腿、鱼、豆腐等多种材料配合,经用蒸、炸、炒、煮、酥等等烹饪方法处理,可制成繁多的菜肴和菜汤。以青豆米作主料可做出整桌的青蚕豆席。
其他文献
宜兴紫砂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件瑰宝,它得以在民族母体中孕育,在社会交融之中成长与发展,并在世界陶艺之林中独树一帜,深受世人的推崇与喜爱。这其中更以紫砂壶最闻名遐迩,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发展史,且依旧长盛不衰。  紫砂壶从造型到装饰,集文学、绘画、书法、篆刻、金石等诸艺术于一体,具有实用性、艺术性、人文性等特点,凝结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质,同时更记录着时代烙印,展现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是中华民
由劳动和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江苏省劳动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镇江市劳动保障局培训处组织的“第三期全国营养配餐师资培训班”于4月底在镇江市圆满结束。本期培训班的任务是为“提高营养意识,保障人民健康”、培养更多的营养配餐员而举办的。  营养配餐员是根据用餐人员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运用营养学基本知识配制符合不同人群营养要求的餐饮产品的人员。营养配餐员是一个新的职业工种,是2002年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又
摘 要 看似平淡无奇,没有其它纹饰的紫砂光货,纯以造型线条来表现美感,使美轮美奂的紫砂光素器展现在人们面前,为世人所瞩目。紫砂光货是紫砂陶艺中的自然、古朴、典雅风格的代表,最能体现壶器的造型功力和创作者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 掇只壶;线条;艺术魅力  紫砂光货,有的骨肉亭匀、比例恰当、转折圆润、隽永耐看,显示一种活泼柔顺的美感;有的挺括平整、线条流畅,显示出了干净利落、明快挺秀的阳刚之美。紫砂光货
据悉,以“营养、食品安全与健康”为主题的2004年中国学生营养健康节,将于今年起走近我国青少年。  我國有3.7亿左右的学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缺乏合理营养知识,膳食摄入不平衡,青少年中的“小胖墩”和“豆芽菜”逐年升高。全国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膳食中热量供给已基本达到标准,但蛋白质供给量偏低,特别是微量营养素供给明显不足。因此,在学生和家长中普及营养知识,倡
由著名演员李保田主演的电视连续剧《神医喜来乐》,受到了众多影视观众的欢迎。剧中的神医喜来乐有一个爱吃“沧州铁狮子头”的美食嗜好,它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这沧州“铁狮子头”,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电视美食”,是剧情的需要,而真正能称为天下第一的狮子头,当推扬州狮子头。  狮子头,大肉圆也。扬州的狮子头,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周总理举行招待中外来宾的第一次国宴即用过扬州狮子头,后来招待日本首相
7月25日,“三阳和谐·善美陶都——宜兴陶艺精品展”在扬州市鉴真图书馆美术苑揭幕,这是该展示活动走出宜兴巡展的第一站。  今年4月,国大师汪寅仙、李守才、邱玉林等75位陶艺家创制的80余件反映中华传统文化、融合佛学禅意元素的陶艺作品,义捐于星云文化教育基金会,体现了宜兴陶艺家回报社会的善心义举。这些作品已经前期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和大觉寺展出过3次。  “宜兴陶艺精品”在扬州巡展,共遴选35件佳作,有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在我国苏、浙、皖、赣、鄂、湘等地区有吃乌饭的习俗,尤以江南为最。每年这天,各地大街小巷卖乌饭的担摊比比皆是。旧时2、3个铜板的乌饭,置于干净的湿白布上一摊,热气腾腾,放上白糖,白布一卷,再用荷叶包裹,喷香扑鼻,别具风味。  乌饭即黑糯米饭,又名青精饭,是用青精树叶染制而成,有种特殊的清香味。据本草典籍记载,青精树又名南烛树、乌饭树、黑板树、牛筋旱莲草、染菽、康菊紫、苞越桔等,为
宜兴紫砂历史悠久,宋朝已出现紫砂壶,并有诗为证:"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大文豪苏东坡在宜兴居住期间,因其嗜茶,故对紫砂壶情有独钟,曾写下"青烟白菜炒米饭,氐壶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