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诗太守吟咏水天堂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v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唐朝中期三位著名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曾先后出任苏州刺史,成为苏州史上佳话。三位姑苏诗太守热爱苏州,歌咏苏州,留下许多名篇佳作。通过姑苏诗太守的生花妙笔,人们可以欣赏到苏州这座魅力无穷的人间水天堂,特色鲜明,令人向往。
  关键词:姑苏诗太守 诗咏 水天堂
  白居易《送刘郎中赴任苏州》诗曰:“何似姑苏诗太守,吟咏相继有三人。”唐朝中期三位著名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曾先后出任苏州刺史,担任行政长官,成为苏州史上佳话。三位姑苏诗太守热爱苏州,歌咏苏州,留下许多名篇佳作。通过姑苏诗太守的生花妙笔,人们可以欣赏苏州到这座魅力无穷的人间水天堂,特色鲜明,令人向往。
  一、韦应物诗咏水天堂
  姑苏诗太守第一位是韦应物。韦应物出身于高门贵族。曾任左司郎中、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等。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平和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后世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唐德宗贞元四年(788)秋,五十二岁的韦应物被任命为苏州刺史,因此后人称他“韦苏州”,有《韦苏州集》。韦应物是从盛唐过渡到中唐的重要诗人。他对大自然的观察体验十分细致,又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和语言技巧,因而写出了不少浑然一体、情景交融的诗歌,既清新朴素又精巧华美。白居易称赞韦应物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其诗风被后人称为“韦苏州体”。在苏州任职期间,韦应物勤政爱民,关心百姓疾苦。为政之余,韦应物喜欢与吴中文人诗歌酬唱,交流感受,比如他曾设宴招待被贬官的顾况,并写下了《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一诗,抒发了诗人与苏州文士宴集吟咏的场面和感想。通过与文友聚会时的情景描绘,写出闲适生活的情趣。末尾四句很著名: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疆。
  “大藩”是指大的诸侯国,这里指雄州大郡。这几句盛赞苏州不仅经济发达财赋富足,而且文化发达人文荟萃,全面展示了唐代苏州的盛况。关于苏州的富庶繁华,韦应物在《登重玄寺阁》诗中进行了具体详细的描写,诗曰:
  时暇陟云构,晨霁澄景光。
  始见吴都大,十里郁苍苍。
  山川表明丽,湖海吞大荒。
  合沓臻水陆,骈阗会四方。
  俗繁节又暄,雨顺物亦康。
  禽鱼各翔泳,草木遍芬芳。
  于兹省氓俗,一用劝农桑。
  诚知虎符忝,但恨归路长。
  此诗写于贞元六年(790)诗人任苏州刺史时。诗题中的“重玄寺”,在苏州皋桥东甘节坊,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中。唐代,全国经济中心南移。虽经历安史之乱,但苏州经济日趋繁荣,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云构”指高耸入云的建筑物。“吴都”指苏州,因苏州是春秋时期吴国都城,故称。因为诗人是在高阁上俯瞰,登高望远,因此其视野宽阔,境界高远。诗中描写了苏州苍山叠翠,湖泊纵横,水路交通便利,风调雨顺,物产丰饶的美丽画卷。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享有“东方水城,人间天堂”之美誉。韦应物笔下的姑苏水天堂景色明丽而迷人。选录两首欣赏如下。
  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
  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
  落花飘旅衣,归流澹清风。
  缘源不可极,远树但青葱。
  (《游溪》)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夏至避暑北池》)
  《游溪》诗中“楚天”是指苏州,因苏州战国时期地属楚国。诗中描绘了一幅典型的姑苏水乡烟雨迷蒙的美景。诗中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地上溪水长流,天空云雨迷蒙,清风徐徐,落花飘衣,树木青葱。诗人在这烟雨蒙蒙的诗情画意中,游溪荡舟垂钓,悠闲飘逸,犹如仙人,令人陶醉。
  《夏至避暑北池》不仅表达了诗太守对民事与民生疾苦的关切,也抒发了诗人安闲自在寄情诗酒的生活情趣;诗中描写了北池一带绿竹含粉、圆荷散芳的美景,画面清晰,色彩艳丽,语言浅易,意境优美。
  苏州阊门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可谓苏州的地标性建筑。韦应物写过一首咏阊门的五言绝句,题为《阊门怀古》。诗云:
  独鸟下高树,遥知吴苑园。
  凄凉千古事,日暮倚阊门。
  “吴苑”指春秋时吴王游猎的长洲苑,在苏州市西南。阊门,苏州西城门,吴国伐楚时,大军从此门出。作者由阊门想起春秋时期一代霸主吴王阖闾励精图治,发愤图强,在谋臣伍子胥的协助下,任贤使能,广纳天下名士,發展经济军事,促使吴国成为雄踞一方的强盛国家,吴国的大军就从雄伟的阊门浩荡而出,西进伐楚。终于在柏举之战打败楚国。一时间,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慑越人,霸气冲天。只可惜,好景不长,阖闾之子吴王夫差骄奢淫逸、听信谗佞、残害忠良,终致亡国丧命。诗中的“阊门”借代“苏州”。诗人孤身一人登临阊门,想起吴国兴亡成败的往事,触景生情,百感交集,惆怅之情油然而生。诗中既缅怀千古旧事,感叹兴亡成败,又对时事悲悼、对个人遭际感怀。此诗篇幅短小而内涵丰厚,沉郁蕴藉,具有历史的穿透力,可谓尺幅之中有波澜之势。
  二、白居易诗咏水天堂
  姑苏诗太守第二位是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后因直言遭贬,做地方官。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过半百的白居易被任命为苏州刺史。第二年十月,因病辞职。虽然在苏州为官只有十七个月,但诗太守白居易与苏州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写下许多描绘苏州水城的好诗。
  农历新年正月三日,白太守在古城水巷闲行漫步。但见河中鸳鸯戏水,河岸杨柳飘拂,敏感的诗人感觉到一丝春意,不禁诗性大发,写下了《正月三日闲行》:
其他文献
摘 要:“边缘人”最初是一种心理学角度上对边缘群体的界定,文学创作者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边缘人”形象。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商晚筠的代表作《痴女阿莲》中的主人公阿莲即是一个典型的痴傻世界的“边缘人”形象,本文从小说文本出发分析了阿莲边缘性的特点,以探求其“边缘人”形象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边缘人” 边缘性 文学视角 社会价值  一、“边缘人”概念的界定  
摘 要:“隐秀”是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鉴赏范畴。“隐秀”中的“隐”既是“爻象变互体”之“篇隐”,同时也是“秘响傍通,伏采潜发”之“情隐”;“隐秀”中的“秀”即一篇中凝虑文思警策之语。《荷塘月色》章法上讲究“篇隐”,文法上含蓄内敛亦致“英华耀树”之效,情感表达有隐有显,有藏有露,“隐”与“秀”的交融契合,产生了“余味曲包”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隐秀 章法 文法 情感表达  《荷塘月色》是
摘 要: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构思精妙。作品将主人公达洛维夫人与另外两位主人公──彼得和赛普提莫斯分别构成映衬关系。通过达洛维夫人与彼得的映衬关系,小说揭示了达洛维夫人不能像彼得那样率性地生活因而失去“自我”处于“被抛”状态的人生悲剧;通过达洛维夫人与赛普提莫斯的映衬关系,小说揭示了赛普提莫斯自杀来源于一战造成的“身体疾病”,也揭示了达洛维夫人的混迹于上流社会的矛盾、痛苦、麻木不仁的“精神疾病
摘 要: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在江户时期传入日本,随着初译本《通俗西游记》的诞生,《西游记》被反复翻译为日文版本,供日本读者阅读欣赏,直至今日这股热潮依然不减。众多译本中,小野忍与中野美代子共同翻译的版本耗时最长,堪称上乘之作。这部《西游记》译本从翻译底本的甄选、目录和诗词译法的斟酌,甚至對原著作者的研究,都可见译者的用心。通过对这部译作的分析,可管窥《西游记》在日本的传播和接受之一斑。  关键
摘 要:1956年,国内掀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争,茅盾在此基础上发表了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夜读偶记》,表明了其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态度。在层层切中要害的分析和阐释之后,茅盾指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及批评现实主义等的局限,进而肯定和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提出革命浪漫主义可以作为“我们的营养”,将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同时大胆地指出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也可以加一点象征手法的运用,这就从“两
茶,是春天写给大地的情诗……  每年清明谷雨时节,老屋背后的大山深处,绿油油的茶树一层层镶嵌在梯田状的山坡上,目光所及,一片青翠,微风拂过,清香扑鼻。  吃过早饭,母亲便背着竹篓,带领我们上山去采茶。雨过天晴的路面还有些泥泞,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小心翼翼地前行,时而拨弄路边的草丛,时而采摘山头的野花。清新的空气伴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瞬间忘了爬山的艰辛。  上完陡坡,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垠的绿,茶园
摘要:近年来根据网络小说改编制作的电视剧作品掀起收视热潮。故事质量成為影响网络小说转化为成功影视剧的关键因素。电视剧《大江大河》改编自阿耐的同名小说,作为一部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契机拍摄的年代剧,该剧凭借着对宏大历史背景的故事化呈现,富有意志力的多重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以及对改革开放历程的梳理和反思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观众的追捧。《大江大河》立足历史、关注现实、扎根生活,尤其是对现实热点问题的探索解
摘 要:《石秀》通过人物心理层层推进情节,以人物性本能和道德观的矛盾为中心,对人物人格的可能性进行了另一层面的挖掘,使人物更复杂、更立体,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务必提出的是,作为读者,我们不能将性本能驱使下石秀逐步走向变态这一现象看作必然或理所当然;本能虽不失其重要性但若将其视为人格形成的唯一根源,便难以将人从低一级的动物中区分出来;同时,需要从《石秀》和《水浒传》中石秀的故事里更多看到社会传统道德
【摘 要】德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能够在思想道德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文化知识和思想意识都得到不断地完善。为了满足新时代下的教学要求,小学教师要致力于对德育的有效性进行提升。本文对提高小学德育有效性的策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此次研究明确了德育的重要性,以期相关的策略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关键词】小学德育;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摘 要:本文以近代青岛社会发展为背景,探究近代青岛服饰文化的演变过程,深度剖析其演变原因,并分析近代青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红帮裁缝四大主要因素对青岛服饰文化演变的重要影响。总结得出:近代青岛服饰文化的演变过程是中西方服饰文化交流的动态过程,它既是中西方服饰文化整合的过程,也是近代青岛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等相互吸收、交融、调和而趋于一体的过程。  关键词:服饰文化 演变 青岛  文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