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战,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益,等等,这些已成为历史教学的热点问题。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由于教师在整个教学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其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给予了积极且有正面的影响,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原定的任务,任何一位教师对于自己的每天、每节课都该把有效教育设为所努力的方向。加里·鲍里奇教授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为此,如何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增强教学效益,等等,已成为我们当前应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历史有效教学进行思考,并提出几点策略。
1.加强课堂教学互动,实现教与学的实效性。
在历史教学中,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对象。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探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基础,紧贴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层层深入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互动就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讨论、发挥,保证学生能在教师精心设置的教学情境中轻松获得知识,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提出“如何评价李鸿章?”的互动主题展开讨论。近代史上的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签订卖国条约,兴办洋务运动,探索中国近代化。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异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中有一段论及李鸿章的话:“不才读中国近代史数十年,深感近代中国堪称为‘外交家’者,只李鸿章、周恩来两人。李鸿章在一个腐烂而瘫痪了的帝国体制之内,‘与妇人孺子共事’,受制太多而难展所长,终以悲剧人物收场。李鸿章办‘外交’而受制于‘内交’,夫复何言!”然后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发言与探讨,使学生在一种和谐、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思维、情趣、爱好有了张扬的空间,在这个短短的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探究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了教学内容。在和学生平等交流过程中,师生达成共识:要坚持实事求是,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认识,公正、正确、客观地去评价历史人物,同时借古启发现代的有志青年,积极进取,实现理想。
2.关注学生学习提纲编写与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交给了学生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
学生在新课前要预习,并编写学习提纲;课后,则对全课知识进行归纳小节,明确该节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课后应指导学生整理、归纳历史知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样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即阅读能力、归纳综合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巧用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得幽默有趣,学生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并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历史教师用生动、形象、幽默、赋予情趣的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使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过程高潮迭起,并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氛围。如果教师能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就能把本来枯燥单调的技术讲得生动有趣,以此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中可举《百家讲坛》里讲述历史人物的例子,科学、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并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入了解,增加学生的历史积淀,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益,实现有效教学。
4.利用现代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容量。
在历史教学中,就历史教材而言,它跨越时空之宽,信息量之大是众所周知的。中学生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不丰厚,而且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原来面貌,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学习需求。而现在的网络资源丰富,可有效化解这一矛盾。学生可以在网络上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拓宽知识面,及时获取新信息,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积淀,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军发.历史有效教学方案设计应关注的问题[J].教育界,2010,(23).
[2]于发洋.新课程标准下实现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4).
[3]杨日祥.新课改下关于历史有效教学的点滴思考[J].教师,2010,(26).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由于教师在整个教学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其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给予了积极且有正面的影响,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原定的任务,任何一位教师对于自己的每天、每节课都该把有效教育设为所努力的方向。加里·鲍里奇教授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为此,如何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增强教学效益,等等,已成为我们当前应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历史有效教学进行思考,并提出几点策略。
1.加强课堂教学互动,实现教与学的实效性。
在历史教学中,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对象。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探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基础,紧贴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层层深入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互动就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讨论、发挥,保证学生能在教师精心设置的教学情境中轻松获得知识,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提出“如何评价李鸿章?”的互动主题展开讨论。近代史上的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签订卖国条约,兴办洋务运动,探索中国近代化。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异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中有一段论及李鸿章的话:“不才读中国近代史数十年,深感近代中国堪称为‘外交家’者,只李鸿章、周恩来两人。李鸿章在一个腐烂而瘫痪了的帝国体制之内,‘与妇人孺子共事’,受制太多而难展所长,终以悲剧人物收场。李鸿章办‘外交’而受制于‘内交’,夫复何言!”然后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发言与探讨,使学生在一种和谐、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思维、情趣、爱好有了张扬的空间,在这个短短的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探究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了教学内容。在和学生平等交流过程中,师生达成共识:要坚持实事求是,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认识,公正、正确、客观地去评价历史人物,同时借古启发现代的有志青年,积极进取,实现理想。
2.关注学生学习提纲编写与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交给了学生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
学生在新课前要预习,并编写学习提纲;课后,则对全课知识进行归纳小节,明确该节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课后应指导学生整理、归纳历史知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样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即阅读能力、归纳综合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巧用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得幽默有趣,学生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并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历史教师用生动、形象、幽默、赋予情趣的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使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过程高潮迭起,并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氛围。如果教师能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就能把本来枯燥单调的技术讲得生动有趣,以此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中可举《百家讲坛》里讲述历史人物的例子,科学、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并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入了解,增加学生的历史积淀,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益,实现有效教学。
4.利用现代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容量。
在历史教学中,就历史教材而言,它跨越时空之宽,信息量之大是众所周知的。中学生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不丰厚,而且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原来面貌,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学习需求。而现在的网络资源丰富,可有效化解这一矛盾。学生可以在网络上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拓宽知识面,及时获取新信息,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积淀,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军发.历史有效教学方案设计应关注的问题[J].教育界,2010,(23).
[2]于发洋.新课程标准下实现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4).
[3]杨日祥.新课改下关于历史有效教学的点滴思考[J].教师,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