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幼儿自主探究的权利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au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在原方案中,教师能将探究作为学习方法贯穿整个活动,但在引导幼儿探究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从目标与内容的关系上看。教学活动的目标应来自幼儿的发展需要,活动内容应为目标服务。而原方案中“猜测、探索在大小不一的瓶子里吹气球”这一环节与目标没有任何联系,可删除。
  其次,从幼儿自主探究的角度看。原方案中教师给予幼儿的限制过多,总是牵着幼儿走,导致幼儿缺乏自主探究的机会。比如,从表面上看,幼儿在探索大小不一的瓶子里能否将气球吹大的环节中经历了探究过程,形成了相关经验,达成了活动目标。而事实上,幼儿只是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操作过程而已,自主探究的空间十分有限。又如,在再次探索如何将瓶中的气球吹大的环节中。教师设计了“教师演示——幼儿操作——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分享)”这样的流程,但气球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大的秘密是教师演示给幼儿看的,并不是幼儿探究的结果。幼儿完成的只是教师要求的操作任务(这样做),教师没有给幼儿提供更多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怎样做)。建议设计以下流程:
  一、提出问题
  你们吹过气球吗?老师今天带来的气球是装在瓶子里的,你们也能把它吹大吗?
  二、探究问题
  1.幼儿自主探索瓶子中的气球能否吹大。(投放的瓶子必须能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其中有几个瓶子是有洞的,让幼儿自主发现有的气球能吹大。有的气球不能吹大,以激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
  2.幼儿再次探索:为什么有的瓶子星的气球能吹大,有的瓶子里的气球不能吹大呢?(让幼儿自主发现气球能吹大的瓶子有洞这一秘密。)
  3.教师演示课件,让幼儿直观地看到瓶子是否有洞跟气球能否吹大有直接的关系。
  三、解决问题
  幼儿再次探索,想办法将不能吹大的气球吹大。教师适时提供幼儿所需材料,如安全钉等。
  四、交流分享
  幼儿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分享。
其他文献
“今天很冷,快,穿上一件外套。”“这杯水一点也不烫,你喝点。”“跳累了,坐下休息一会儿。”我们说出这些话以后,孩子们可能会按我们说的做,也可能不按我们说的做,当孩子不按我们说的去做时,我们常常下意识地想:这孩子怎么不听话呢,我都是为了他好。其实,天气的冷热、水温的高低、身体疲劳与否都是每个人自己的感觉。而我们常常喜欢把自己的感觉当成孩子的感觉,然后包上爱的外衣,要求孩子跟着我们的感觉走,实际上孩子
今天,霏霏在上厕所时把秋裤尿湿了一点点。在我帮她换上干净的秋裤,再准备帮她穿上外裤时,霏霏说:“不要穿这条,我要换一条!”我说:“外裤没有湿,只是秋裤湿了,所以外裤不用换。”“不,我就要换!”最初,我以为她不相信外裤没湿,于是让她摸了一下裤子,说:“你看,这条裤子是干的,可以穿的。”接着,我又试图帮她穿上原来的裤子,这时霏霏边躲边说:“不行,我就要再换一条!我以前都是这样的!”看她如此坚持,我也就
期刊
早晨,硕硕与我打过招呼后,便将一摞药包递到我眼前:“老师。我的药。”……长得壮实、吃饭睡觉都很好的硕硕近段时间一直在吃药,感冒药、止咳药、消炎药一样不少。看硕硕的精神状态及活动情况,一点也不像生病的模样。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常吃药会破坏孩子的免疫力,危害孩子的健康。于是我把我的想法与硕硕妈妈作了沟通,她说是孩子自己说有点感冒了,所以让他吃点药预防预防也好。这话听起来不无道理。让不是医生的我一时
在我们家乡有个风俗习惯,那就是过端午节时大家会拿着煮熟的鸡蛋互相碰撞,谁的鸡蛋没有被撞破,就说明谁的运气好。在端午节后第一天,孩子们纷纷带来鸡蛋和我的鸡蛋碰撞,结果我带的鸡蛋撞破了大多数孩子带的鸡蛋。这时,宜宜提出了一个疑问:“老师,为什么你的鸡蛋能碰碎我们这么多鸡蛋呢?你的鸡蛋里有什么东西吗?”“没有啊!可我有个获胜的法宝,就藏在鸡蛋里。”“是什么法宝?快告诉我们。”孩子们迫不及待了。“你们别着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它与中国大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它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同时有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
有一次,小喆突然跑到我面前,眼里噙着泪水,特别委屈地问我:“老师,我丑吗?”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问我。“阳阳说我丑……”他哽咽着,眼泪不停地流。看着眼前这个黑黑瘦瘦的小男孩,我一时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这件事情,只是下意识地蹲下身轻轻地擦去小酷的泪水,轻声地安慰他:“老师觉得你一点也不丑,你会做很多事情,是一个能干的小男孩。”  孩子们继续玩着,我却在想,到了大班,“漂亮”是大多数孩子喜欢讨论的话题。女
设计意图:  歌曲《秋天弯弯》从弯弯的果实人手描绘秋天丰收的景象,又以“弯弯的扁担”“弯鸾的手臂”“弯弯的嘴儿”将歌曲推向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出人们对秋天丰收的喜悦之情。该歌曲歌词简单易上口,旋律优美欢快且重复较多,适合大班上学期幼儿学习。不仅能帮助幼儿梳理有关秋天的经验,更能让幼儿体验秋天丰收时农民伯伯劳动的艰辛和内心的喜悦。  秋天的果实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将幼儿的这些经验加以梳理,引出一句句歌
我曾经看到一则短文《乌龟与男孩》,它引起了我的共鸣。  小男孩很想和乌龟一起玩耍,但乌龟却把头脚缩进了壳里,任男孩用棍子捅它,敲它的壳,把它掀翻在地上……也不见一点效果。爷爷看见了,便说:“不要用这种方法,来,我教你一个更好的办法。”他让男孩把乌龟带进屋内,放在暖和的壁炉旁,几分钟后乌龟觉得热了,伸出了它的头和脚,主动向男孩爬去。“有时候人也像乌龟一样,”爷爷说,“不要用强硬的手段逼迫他。只要以善
设计意图:  民间童谣《房子里有箱子》充满童趣、富有绕口令色彩。童谣原有八句,因里面的匣子这一物品已经远离幼儿生活,所以我根据需要改编为了六句。童谣语言浅显,通俗易懂,节奏明快,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小班幼儿诵读。童谣中,房子、箱子、盒子、镯子等物品一层层地打开,又一个个地关闭。通过学习童谣,孩子们既可以认识更多带“子”字的物品,又能够理解物品之间的空间关系,还能练习正确发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此,
原方案的目标制定基本上关注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过程也能为目标的达成服务,活动期间幼儿进行了几次操作,教师还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演示。但是,我觉得整个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幼儿的主动性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我认为要想提高科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着眼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可作如下思考:  一、趣味性  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好奇、好动、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