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望、闻、问、切"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支瑰丽的奇葩,它是医生了解病因,救治病人的重要手段。同样,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望闻问切”激活语文课堂,领悟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努力构建平等与开放的课堂氛围。
一、学生资源的“显微镜”——“望”
所谓“望”,就是教师通过细致地观察,了解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兴趣与喜好,珍视动态的、鲜活的学生资源,打破“零起点”,让教师真正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对话。
《特殊的葬礼》一课介绍了巴西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消亡,从而击醒人们的环保意识。文本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于是我事先设计了几个问题:1、你最想知道些什么?2、你读懂了什么?3、你还有什么疑问?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把学生的学情了解得很透彻,形成鲜活的学生资源,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文本解读强调珍视学生资源,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二、个性化诠释的“领路人”——“闻”
“闻”就是倾听,作为教师,倾听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知灼见,是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诠释。
《特殊的葬礼》教学片段:
师:通过第三和第五自然段,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瀑布?
生1:我见到了气势磅礴的瀑布。
生2:我仿佛听到了瀑布山崩地裂的轰鸣声。
生3:我见到了奄奄一息、垂死挣扎的瀑布,人们失望的神情。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看到了这么多瀑布。选择你最喜欢的瀑布,划出有关句子和词语,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把你喜欢的瀑布通过读展示给大家?
教者巧妙创设“透过文字看瀑布,说瀑布”这一情景,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让学生个性在自主体验中得以张扬。
三、文本与学生间的“传话筒”——“问”
“问”就是通过自己的询问和对方的回答来了解情况。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教师巧妙利用,就能针对文本的“空白”进行想象化的“补白”,拓展了文本解读的空间。
《特殊的葬礼》教学片段:
师:是啊!昔日的大瀑布雄伟壮观,气势非凡,他曾经给人们带来多少欢乐和骄傲,而如今又怎样了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配乐朗读,边想象在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几条水流无精打采地流淌着,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雄风。
生:我隐约听到了它痛苦的呻吟:“快救救我吧!”
生:它像个生命垂危的老人,痛苦呻吟,更像个无助的孩子在偷偷地哭泣。
……
通过想象的补白,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了心灵的对话。
四、立体评价的“解读机”——“切”
“切”是四诊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切”是指在“望”“闻”“问”的基础上,把握住“平等与开放”的核心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立体评价,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特殊的葬礼》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看到了这么多瀑布。选择你最喜欢的瀑布,划出有关句子和词语,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把你喜欢的瀑布通过读展示给大家?
生:我向大家展示气势磅礴的瀑布,“滔滔不绝”的瀑布向我们展示了他无穷的力量,我喜欢他博大的胸怀,我在朗读时会注意“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等几个词语。
生:(充满深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充满微笑):你觉得什么地方读得好?哪里还有不足?
生:我觉得正面写瀑布的段落读得不错,但写游客的部分还不行。
师:同学们有什么意见?
生1:感情基调把握不错,我觉得读得好。
生2:朗读时应注意抑扬顿挫,不能一直向上扬,这一点我觉得有所不足。
师: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读得精彩,评更是出彩!……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医学瑰宝“望闻问切”的“妙用”就在于,通过它们我们能真正领悟到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平等与开放的对话。
(责编韦淑红)
一、学生资源的“显微镜”——“望”
所谓“望”,就是教师通过细致地观察,了解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兴趣与喜好,珍视动态的、鲜活的学生资源,打破“零起点”,让教师真正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对话。
《特殊的葬礼》一课介绍了巴西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消亡,从而击醒人们的环保意识。文本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于是我事先设计了几个问题:1、你最想知道些什么?2、你读懂了什么?3、你还有什么疑问?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把学生的学情了解得很透彻,形成鲜活的学生资源,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文本解读强调珍视学生资源,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二、个性化诠释的“领路人”——“闻”
“闻”就是倾听,作为教师,倾听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知灼见,是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诠释。
《特殊的葬礼》教学片段:
师:通过第三和第五自然段,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瀑布?
生1:我见到了气势磅礴的瀑布。
生2:我仿佛听到了瀑布山崩地裂的轰鸣声。
生3:我见到了奄奄一息、垂死挣扎的瀑布,人们失望的神情。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看到了这么多瀑布。选择你最喜欢的瀑布,划出有关句子和词语,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把你喜欢的瀑布通过读展示给大家?
教者巧妙创设“透过文字看瀑布,说瀑布”这一情景,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让学生个性在自主体验中得以张扬。
三、文本与学生间的“传话筒”——“问”
“问”就是通过自己的询问和对方的回答来了解情况。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教师巧妙利用,就能针对文本的“空白”进行想象化的“补白”,拓展了文本解读的空间。
《特殊的葬礼》教学片段:
师:是啊!昔日的大瀑布雄伟壮观,气势非凡,他曾经给人们带来多少欢乐和骄傲,而如今又怎样了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配乐朗读,边想象在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几条水流无精打采地流淌着,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雄风。
生:我隐约听到了它痛苦的呻吟:“快救救我吧!”
生:它像个生命垂危的老人,痛苦呻吟,更像个无助的孩子在偷偷地哭泣。
……
通过想象的补白,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了心灵的对话。
四、立体评价的“解读机”——“切”
“切”是四诊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切”是指在“望”“闻”“问”的基础上,把握住“平等与开放”的核心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立体评价,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特殊的葬礼》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看到了这么多瀑布。选择你最喜欢的瀑布,划出有关句子和词语,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把你喜欢的瀑布通过读展示给大家?
生:我向大家展示气势磅礴的瀑布,“滔滔不绝”的瀑布向我们展示了他无穷的力量,我喜欢他博大的胸怀,我在朗读时会注意“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等几个词语。
生:(充满深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充满微笑):你觉得什么地方读得好?哪里还有不足?
生:我觉得正面写瀑布的段落读得不错,但写游客的部分还不行。
师:同学们有什么意见?
生1:感情基调把握不错,我觉得读得好。
生2:朗读时应注意抑扬顿挫,不能一直向上扬,这一点我觉得有所不足。
师: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读得精彩,评更是出彩!……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医学瑰宝“望闻问切”的“妙用”就在于,通过它们我们能真正领悟到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平等与开放的对话。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