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注生活,减少束缚,让学生“乐作”,无疑是作文教学生活化的主体。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回归生活,主动去经历、感悟生活才能真正奏响学生“乐作”的乐章。本文主要从生活中寻“乐”;游戏中激“乐”;运用中生“乐”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肤浅体会。
【关键词】生活;乐作;游戏;运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因此,关注生活,减少束缚,让学生“乐作”,无疑是作文教学生活化的主体。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真正让学生变“苦作”为“乐作”呢?关键在于必须让学生回到生活中,主动去经历、感悟生活,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玩过的、感受过的。
一、生活中寻“乐”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生活有多么丰富,作文就有多么丰富。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总是走不出课堂,以作文练作文,学生常常为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而犯愁。要开启学生的作文思路,就必须积极地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从生动的现实生活中获得知识,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材料,让学生真正能“感”从身“受’。
生活无处不飞花,针对儿童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渴望,我经常带领孩子们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寻找作文素材。我在春忙、秋收的季节带领学生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观察农民伯伯下田种地的神态、动作,让学生感受丰收的喜悦,在他们的心目中形成一种生活无处不美的意识,从而激发他们表现美的欲望。
例如我在教学写景的作文时,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和孩子们一起郊游踏青,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让孩子们感受春的气息,闻到春的芬芳,看到纯的色彩。大自然的美丽场景被活化为丰富鲜明的词在孩子们笔下流淌——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来到人间,给大自然带来了好多礼物,她路过田野,花儿红了,庄稼绿了,小草发芽了;她淌过小河,河水清了,鱼儿多了,我知道—是春天来了。紧张忙碌、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最亲切的。这些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或喜、或忧,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难忘的疼痛》、《悔恨》、《幸运闯关》等一大批充满生活情趣的习作先后在省市报刊获奖发表,令人欣慰的告白跃然纸上。
学生感受最深,写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我们也应看到,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介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着前所未有的直接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因此,我将作文教学与组织发动学生上网、读报、看新闻等活动结合起来,拓宽了学生的生活面……这样。他们有了更多的东西可写,也更乐意去写了。
二、游戏中激“乐”
小学生年龄小,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同时情绪化也十分明显,稀奇的事物,优美的音乐、快乐的游戏往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更能使他们兴奋激动。因此让学生参加一些特别感兴趣的游戏,如连句子、挤油、编花篮、猜谜、吹鸡毛比赛等,这些游戏有利于学生爱好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观察事物。特别是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激活思维。如一次班中我做了一个传话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先请一位学生上来,教师悄悄告诉他传话的内容,让他把这句话悄悄地传给另一个同学,以此类推,最后一个同学把听到的内容说出来。结果与第一个同学的传话内容大相径庭,学生哄堂大笑,彼此责怪。我问:“你们想把这件事告诉谁呢?”有一个同学说:“我想把这件事说给所有的小朋友听。”“那你怎么去告诉他们呢?”“可以写作文,登上报纸。”“可以写信。”……教师趁着学生的兴头,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所有的小朋友,有写《一堂有趣的语文课》,也有写《传言不可信》、《话说传言》、《传言可靠吗》,体裁各异,各显神通。由此可见,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都要吸引学生参与活动中,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表达的乐趣和欲望。
三、运用中生“乐”
心理学认为,情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因为,学习产生于某种指定的情境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安排课堂情境的学习。的确,一个具体生动的情景的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跃跃欲言,不吐不快,当学生欲望被激发出来的时候,兴之所至,妙语连珠,情之所生,妙笔生花。
我曾精心设计了一场竞聘会,那是在新学期第一次习作课的前一天,“同学们我们刚刚置身于一个崭新的集体,身边有了那么多新同学,我们是否有必要向同学介绍、推荐……”我的话音未落,瞥见了一些同学皱起了眉头,“唉!又是自我介绍,说什么呀……”几个大胆的同学在小声嘀咕,我一笑说:也许搞一次模拟面试我们更感兴趣。”“面试?”,大部分学生来了兴趣,他们马上按活动要求在小组内热烈讨论起来,你“扮演应聘者,我扮演考官……”学生们兴致很高,但一声声“扮演”又刺激了我的神经,动点真格的岂不更有趣?想到此,我心生一念,即对学生说:“老师要对活动内容变动一下,下节课我们的活动改为开一个竞聘会,通过竞聘产生一位语文课代表,为了明天竞聘会的顺利进行,今天的作业就是要拟一份竞聘演说报告,还要拟出两个以上的考察应聘者的问题。说到此,学生们已跃跃欲试,我知道至此综合学习后面的作文已成功一半。
次日的活动人情入境,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此后的学习中,学生有的生动地记叙竟聘过程;有的描述了自己在竞聘过程中的真实感受;有的总结了自己在竞聘会上的经验得失;有的形象地描写竞选中的自信、勇敢的好朋友;还有的学生有感子他人的演讲技巧而表示要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这次习作,语言生动,内容丰富,感情真挚。
通过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让学生回归生活,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像我们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学生的作文不再是绞尽脑汁地编造,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只有让学生关注生活,减少束缚,学生才会在快乐中观察,在快乐中表达情感,也才能真正奏响学生“乐作”的乐章。这是小学作文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李白坚:《快乐大作文》,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3]朱学思、仵风森、李昌斌:《中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山东省文心出版社,1994年3月。
【关键词】生活;乐作;游戏;运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因此,关注生活,减少束缚,让学生“乐作”,无疑是作文教学生活化的主体。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真正让学生变“苦作”为“乐作”呢?关键在于必须让学生回到生活中,主动去经历、感悟生活,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玩过的、感受过的。
一、生活中寻“乐”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生活有多么丰富,作文就有多么丰富。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总是走不出课堂,以作文练作文,学生常常为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而犯愁。要开启学生的作文思路,就必须积极地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从生动的现实生活中获得知识,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材料,让学生真正能“感”从身“受’。
生活无处不飞花,针对儿童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渴望,我经常带领孩子们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寻找作文素材。我在春忙、秋收的季节带领学生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观察农民伯伯下田种地的神态、动作,让学生感受丰收的喜悦,在他们的心目中形成一种生活无处不美的意识,从而激发他们表现美的欲望。
例如我在教学写景的作文时,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和孩子们一起郊游踏青,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让孩子们感受春的气息,闻到春的芬芳,看到纯的色彩。大自然的美丽场景被活化为丰富鲜明的词在孩子们笔下流淌——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来到人间,给大自然带来了好多礼物,她路过田野,花儿红了,庄稼绿了,小草发芽了;她淌过小河,河水清了,鱼儿多了,我知道—是春天来了。紧张忙碌、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最亲切的。这些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或喜、或忧,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难忘的疼痛》、《悔恨》、《幸运闯关》等一大批充满生活情趣的习作先后在省市报刊获奖发表,令人欣慰的告白跃然纸上。
学生感受最深,写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我们也应看到,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介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着前所未有的直接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因此,我将作文教学与组织发动学生上网、读报、看新闻等活动结合起来,拓宽了学生的生活面……这样。他们有了更多的东西可写,也更乐意去写了。
二、游戏中激“乐”
小学生年龄小,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同时情绪化也十分明显,稀奇的事物,优美的音乐、快乐的游戏往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更能使他们兴奋激动。因此让学生参加一些特别感兴趣的游戏,如连句子、挤油、编花篮、猜谜、吹鸡毛比赛等,这些游戏有利于学生爱好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观察事物。特别是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激活思维。如一次班中我做了一个传话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先请一位学生上来,教师悄悄告诉他传话的内容,让他把这句话悄悄地传给另一个同学,以此类推,最后一个同学把听到的内容说出来。结果与第一个同学的传话内容大相径庭,学生哄堂大笑,彼此责怪。我问:“你们想把这件事告诉谁呢?”有一个同学说:“我想把这件事说给所有的小朋友听。”“那你怎么去告诉他们呢?”“可以写作文,登上报纸。”“可以写信。”……教师趁着学生的兴头,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所有的小朋友,有写《一堂有趣的语文课》,也有写《传言不可信》、《话说传言》、《传言可靠吗》,体裁各异,各显神通。由此可见,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都要吸引学生参与活动中,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表达的乐趣和欲望。
三、运用中生“乐”
心理学认为,情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因为,学习产生于某种指定的情境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安排课堂情境的学习。的确,一个具体生动的情景的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跃跃欲言,不吐不快,当学生欲望被激发出来的时候,兴之所至,妙语连珠,情之所生,妙笔生花。
我曾精心设计了一场竞聘会,那是在新学期第一次习作课的前一天,“同学们我们刚刚置身于一个崭新的集体,身边有了那么多新同学,我们是否有必要向同学介绍、推荐……”我的话音未落,瞥见了一些同学皱起了眉头,“唉!又是自我介绍,说什么呀……”几个大胆的同学在小声嘀咕,我一笑说:也许搞一次模拟面试我们更感兴趣。”“面试?”,大部分学生来了兴趣,他们马上按活动要求在小组内热烈讨论起来,你“扮演应聘者,我扮演考官……”学生们兴致很高,但一声声“扮演”又刺激了我的神经,动点真格的岂不更有趣?想到此,我心生一念,即对学生说:“老师要对活动内容变动一下,下节课我们的活动改为开一个竞聘会,通过竞聘产生一位语文课代表,为了明天竞聘会的顺利进行,今天的作业就是要拟一份竞聘演说报告,还要拟出两个以上的考察应聘者的问题。说到此,学生们已跃跃欲试,我知道至此综合学习后面的作文已成功一半。
次日的活动人情入境,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此后的学习中,学生有的生动地记叙竟聘过程;有的描述了自己在竞聘过程中的真实感受;有的总结了自己在竞聘会上的经验得失;有的形象地描写竞选中的自信、勇敢的好朋友;还有的学生有感子他人的演讲技巧而表示要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这次习作,语言生动,内容丰富,感情真挚。
通过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让学生回归生活,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像我们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学生的作文不再是绞尽脑汁地编造,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只有让学生关注生活,减少束缚,学生才会在快乐中观察,在快乐中表达情感,也才能真正奏响学生“乐作”的乐章。这是小学作文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李白坚:《快乐大作文》,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3]朱学思、仵风森、李昌斌:《中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山东省文心出版社,199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