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结构,建构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e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小学生来说,解构数学知识,梳理知识结构,并且利用环境,在同学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立足于这三个要素,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解构;建构
  在学习理论中,解构、结构和建构是其中的三大支柱。而在实践形态下,这三个学习理论既可以是独立存在的,又能够相互结合,构成一种采集多种资源和实行多元互动的高效学习模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让解构、结构和建构成为课堂构成的三大要素。
  一、解构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
  抽象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征,它将生活中直观的事物转化为抽象的数字符号,用计算来表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因此数学课程的实用性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在他们眼里数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只是一门必学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难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由此则加大了学习的难度。以“认识乘法”教学为例,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习惯了使用加减计算方法,初次接触乘法,抽象的乘号会让他们感到无法适应。对此,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仍然从加法入手,由易到难,引导小学生解构乘法知识,学会从加法到乘法的转换。在课堂开始时,笔者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片排列整齐的树林,每排5棵,一共7排,随即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否在2分钟内计算出图片中一共有多少棵树?此时有的学生列出算式:5 5 5 5 5 5 5=35,又有的學生直接数图片上的树,也得出答案,即35棵。
  师:虽然同学们都回答正确,但所用的时间超过了3分钟。那么,还有更快的计算方法吗?
  学生讨论:可以用5个7或7个5来计算,但也需要用加法算式。
  师:将“个”换成乘号,即5×7,这就是我们这一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乘法有什么特点?
  生1:乘法计算比加法更快。
  生2:乘法可以用“几个几”来表示。
  如此一来,通过这种引导方式,抽象的乘法知识也变得简单起来,从而让小学生更客观地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的内涵。
  二、梳理知识结构,探究知识脉络
  很多小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繁琐和复杂的课程,这种意识使很多學生感到数学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小学生没能掌握数学的本质。数学虽然包含了浩如烟海的数字符号,但归纳起来,它的基本构成只有数和形两部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小学生梳理数学知识的结构,探究知识脉络,变复杂为简单,培养小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以“认识分数”一课教学为例,分数是以后学习数学时常常遇到的知识类型,因此,教师必须要让小学生在初次接触分数时打下牢固的基础,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梳理知识结构的方法客观认识分数的内涵。
  在课堂开始时,笔者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小猴分西瓜的动画片,继而提出问题:五个小猴分西瓜,该怎样分才能够平均?面对这样的问题,显然学生要用除法来计算是无法解决的。
  此时笔者给予学生提示:暂且不论西瓜如何切,应当将西瓜切成几份,才能保证每个小猴都能分到西瓜?
  生答:切成5份,每个小猴1份。
  师:那么,应如何用数来表示小猴们分到的西瓜?
  生答:用分数,每个小猴分到了五分之一。
  如此,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小活动逐渐了解了分数的定义。其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迎合了他们的兴趣爱好,由此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创设良好环境,实施建构学习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外部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学习的动因,对现代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包含的两个主要内容:(1)学习含义和学习方法;(2)学习过程中的同化和顺应,从广义的角度诠释了学习的过程,而这一理论恰恰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小学数学教学在组织课堂时应重点考虑环境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其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声像环境,吸引小学生关注动态的视频或图片,将数字符号转化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课堂活动,颠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利用活动营造的氛围引导小学生主动学习,长此以往,能够让小学生逐渐爱上数学课堂。其三,教师要重视团队合作的力量,通过创建学习小组,让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营造合作、交流、互动的课堂环境,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个人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不能缺少解构、结构和建构。只有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认识它们的教育价值,并将其灵活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才能真正创设科学、灵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也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小学生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松波.区域性农村小学数学教研文化解构与重建[J].当代教研论丛,2014(3).
  [2]卓晓燕.小学数学课程意识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解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其他文献
摘 要:分层导学是基于多元智力理论而产生的一种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实现整体教学水平提升的一种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到幼儿美术的教学实践中,有利于促进幼儿美术的个性发展,也有助于推动整体幼儿美术表现力的提高。主要针对分层导学对于幼儿美术个性发展的具体运用进行了相关探讨,希望能够在理论层面为分层导学教学实践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差异;幼儿美术;分层导学;个性化  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类,讲究个性化和特立独行
“施教之功,贵在导学。”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基于这一点,美术教师务必要先声夺人,打好“第一枪”,让美轮美奂的艺术课堂锦上添花。导入新课的方式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归纳起来,用得比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音乐律动式、表演式导入  充分运用音乐手段,让开篇有声有色,这种手段在低年级使用频率较高。以二年级《
摘 要:英文课外阅读是英语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英语风采大赛的赛况着手,分析当前小学生英文课外阅读的现状,旨在扫清学生英文课外阅读的障碍,进一步激发其对英文课外阅读的兴趣,更有效地提升学生英文阅读的能力,使英文课外阅读形成一种习惯。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外阅读;学习习惯  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和小学英语教科书的改革,英文课外阅读在小学英语学習中的地位节节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重新审视学科、教材、学生,回归到语文的原点,学习的原点,儿童的原点,抓住学科回归——夯实自己的“功夫”,抓住教材回归——品足文本的“味道”,抓住儿童回归——贴近学生的“内心”,才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抓住;回归  一、抓住学科回归——夯实自己的“功夫”  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坚守“学科本位”,即语文教师在教学
经典,是先贤者赠予我们的隐形翅膀。而只有在人生的初始阶段接受经典的熏习,才有将来的羽翼丰满。“书到今生读已迟”是古人的追悔,何尝不是对后人的警示呢?我认为自己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将国学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因为语文本来就是与国学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而小学这个特殊时期更是一个建立国学基础的一个黄金时期,纵观古代的大儒和近代的几位大学者,他们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了国学经典的熏陶,打下了良
摘 要: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社会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时代教学的要求,也是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那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目标是什么?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什么途径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教与学的有效工具,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呢?整合有什么优势?主要从整合的目标、途径
摘 要:食堂管理工作是属于小学学校管理的重要管理工作之一,也是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热点,该工作不仅会对学生的吃饭问题造成影响,还会干扰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甚至还会对整个学校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对此,以分析小学食堂管理现况为切入点,列出了当前小学食堂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且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应对举措。  关键词:食堂管理;小学;食品安全  小学食堂管理工作做得好与坏,其会直接影响到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
摘 要:积木是由各种形状各异、大小不同以及颜色迥异的基本几何体组成的。幼儿可以发挥想象力用积木拼出各种小动物,幼儿可以运用创造力用积木搭出城堡等各种建筑物……由此来看,积木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除此之外,积木游戏对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理论联系实际简单论述积木游戏与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关系。  关键词:积木游戏;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关系  
摘 要:在日常的环境中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动作,就是人们的习惯。好的行为和习惯,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性格,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说,良好的习惯能够给予人们正确的引导,使其终生受益。培养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一定要帮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结合相关的工作体验,立足于当前幼儿教育实际,从多方面对于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历史悠久,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不断传承创新。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艺术一直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它能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被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走进《兰亭序》是我校书法教学自编内容。曾荣获江阴市、无锡市小学教师书法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两次的教学比赛,在教学设计上各有特点:  初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