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体现较强的时代信息,必须与国内外形势,当代社会热点联系起来,时政教育非但是思想品德教学颇有收效的工具,更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时政教育早已溶入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作为肩负着思想道德教育重担的思想品德课程更是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素材,让我们的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
关键词:思想品德 时政 对策 思考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目光”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要求新一代具有远大理想与敏锐的政治目光。要求青少年一代从小树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但仅依靠现有教材还远远不够,跟不上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步伐,如何把教材的观点和现实发生的时事教育结合起来,让教学更有说服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我们每一个政治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以下我就试着对如何将时政教学融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去,特别是将采取哪些具体的应对措施,谈谈我的认识和做法:
一、时政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一)开展时政教学是贯彻思品课教学原则的需要。中学思想品德课与其他课程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思想品德课不是一门以单纯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课程,它更重要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本课程的总目标,即“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时政教育是思想品德课不容置疑的任务之一。
(二)开展时政教学是中学生身心和品德发展的需要。中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社会接触面更广,他们的认知能力、辨证思维能力增强。然而在不少学生心目中,思品课却是大道理、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时事资源新鲜真实,传播广泛、具有说服力,拉近了学生与"政治"这一严肃话题的心理距离和感知距离。思品课本身有明显的德育取向,而时事资源中所蕴涵的层出不穷的有关信息能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养成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所发布的时事热点,对缺乏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的中学生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最新发生的国内外时事更符合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因而也更加具有吸引力。
(三)时政大事在中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评价手段的中考,则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呈现出以时政热点为载体,以课程内容为依托,以全面考查学生能力为手段,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的特点。回顾以往的中考,时政热点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其地位日益突出。不但有专门的时政内容的考题(2012年连云港中考以4道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更重要的是,时政热点成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主要载体,大部分的试题均以时政热点作为切入点。因此,学生取胜中考,就必须关注时政,而思想品德课,就必须承担起时政教育的责任。
二、时政教育的对策探索
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时政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出了以下几种有效的探索。
(一)“新闻发布会”。即课前5分钟“新闻发布会”,具体做法是:讲授新课前,由学生轮流上讲台做课前5分钟的新闻报道,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评。至于具体的内容由学生本人根据自己兴趣来决定,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卫生、科技等。学生为了准备课堂上的新闻报道,在课余时间看报刊杂志、看电视、听广播、搞摘抄、整理要闻等,培养了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穿插时事新闻,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
时政的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而且当前中考的考察中,不仅是对时事内容的考察,还是对思想品德基本理论知识的应用的考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及时将时事材料引入其中,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学习的基础知识分析现实现象的方法,时事材料和政治理论知识互为桥梁,加深了学习的效果。在课堂中引入时政,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也为主题教育提供情感基础,也充分的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时效性。
(三)报刊剪辑展览或手抄报比赛。组织学生收集各种与时事有关的新闻图片、新闻的背景材料、名人轶事等,然后将这些东西剪辑并粘在一块,做成报刊集锦。或者发动学生自己手抄,并编辑成小报纸。最后,同学和老师共同根据作品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美观度等方面来评选出优秀作品,并放在橱窗展览。这样既鼓励了获胜的同学,又激励了其他同学积极参与;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起学生学习时事的兴趣。
(四)时政剧场。为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参与意识,我在立足思想品德教材的基础上,改进了这种形式以适合本学科教学的要求。具体作法是以教材知识点或某一社会热点为内容,借鉴成功电视栏目的形式如: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等,由学生担任记者、主持人、嘉宾,编演案例。在讲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框题时,我采取这种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小组为单位,评比出最佳主持人奖、最佳构思奖、最佳表演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了基础知识,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总之,时事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思品课担负着共同的职责。思品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着力于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塑造健全人格,让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思想品德 时政 对策 思考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目光”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要求新一代具有远大理想与敏锐的政治目光。要求青少年一代从小树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但仅依靠现有教材还远远不够,跟不上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步伐,如何把教材的观点和现实发生的时事教育结合起来,让教学更有说服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我们每一个政治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以下我就试着对如何将时政教学融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去,特别是将采取哪些具体的应对措施,谈谈我的认识和做法:
一、时政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一)开展时政教学是贯彻思品课教学原则的需要。中学思想品德课与其他课程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思想品德课不是一门以单纯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课程,它更重要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本课程的总目标,即“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时政教育是思想品德课不容置疑的任务之一。
(二)开展时政教学是中学生身心和品德发展的需要。中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社会接触面更广,他们的认知能力、辨证思维能力增强。然而在不少学生心目中,思品课却是大道理、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时事资源新鲜真实,传播广泛、具有说服力,拉近了学生与"政治"这一严肃话题的心理距离和感知距离。思品课本身有明显的德育取向,而时事资源中所蕴涵的层出不穷的有关信息能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养成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所发布的时事热点,对缺乏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的中学生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最新发生的国内外时事更符合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因而也更加具有吸引力。
(三)时政大事在中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评价手段的中考,则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呈现出以时政热点为载体,以课程内容为依托,以全面考查学生能力为手段,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的特点。回顾以往的中考,时政热点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其地位日益突出。不但有专门的时政内容的考题(2012年连云港中考以4道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更重要的是,时政热点成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主要载体,大部分的试题均以时政热点作为切入点。因此,学生取胜中考,就必须关注时政,而思想品德课,就必须承担起时政教育的责任。
二、时政教育的对策探索
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时政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出了以下几种有效的探索。
(一)“新闻发布会”。即课前5分钟“新闻发布会”,具体做法是:讲授新课前,由学生轮流上讲台做课前5分钟的新闻报道,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评。至于具体的内容由学生本人根据自己兴趣来决定,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卫生、科技等。学生为了准备课堂上的新闻报道,在课余时间看报刊杂志、看电视、听广播、搞摘抄、整理要闻等,培养了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穿插时事新闻,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
时政的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而且当前中考的考察中,不仅是对时事内容的考察,还是对思想品德基本理论知识的应用的考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及时将时事材料引入其中,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学习的基础知识分析现实现象的方法,时事材料和政治理论知识互为桥梁,加深了学习的效果。在课堂中引入时政,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也为主题教育提供情感基础,也充分的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时效性。
(三)报刊剪辑展览或手抄报比赛。组织学生收集各种与时事有关的新闻图片、新闻的背景材料、名人轶事等,然后将这些东西剪辑并粘在一块,做成报刊集锦。或者发动学生自己手抄,并编辑成小报纸。最后,同学和老师共同根据作品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美观度等方面来评选出优秀作品,并放在橱窗展览。这样既鼓励了获胜的同学,又激励了其他同学积极参与;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起学生学习时事的兴趣。
(四)时政剧场。为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参与意识,我在立足思想品德教材的基础上,改进了这种形式以适合本学科教学的要求。具体作法是以教材知识点或某一社会热点为内容,借鉴成功电视栏目的形式如: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等,由学生担任记者、主持人、嘉宾,编演案例。在讲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框题时,我采取这种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小组为单位,评比出最佳主持人奖、最佳构思奖、最佳表演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了基础知识,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总之,时事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思品课担负着共同的职责。思品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着力于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塑造健全人格,让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