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健康 不可不知的18个常识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2800487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液承担着“浇灌”全身组织与器官的使命,健康的身体离不开健康的血液。然而,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发的各种各样的“富贵病”,令我们的血液不堪重负;被污染的空气、水源,以及一些有毒的化工制品悄悄地侵蚀着我们原本健康的血液;不健康的行为方式也在使本来纯净的血液惨遭污染……
  现代医学科学是怎样认识血液的?我们的血液面临着怎样的威胁?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贫血、白血病……种种疾病发生的背后,预示着我们的血液产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维护我们血液的健康……
  
  (一)认识篇
  
  1.我们的血液从哪儿来?
  古人认为,血液是心脏“制造”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血细胞竟是从骨头里“长”出来的。讲得更具体些,是骨髓腔内的骨髓承担了“血细胞加工厂”的角色。骨髓有红骨髓(造血细胞)和黄骨髓(脂肪细胞)之分,有造血功能的主要是红骨髓。除骨髓外,其他脏器是否也参加造血呢?是的,除骨髓外,还有些器官也参与造血,包括胸腺、肝、脾、淋巴组织等(肝、脾主要是胚胎期造血器官,出生后停止造血)。
  
  2.人的身体里有多少血液?
  血液占成年人体重的8%左右,也就是说一个体重60千克的成年人,体内约有4800毫升的血液,可以装满8个矿泉水瓶。
  血液由细胞部分和非细胞部分组成。细胞部分(占45%)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非细胞部分(占55%)是血浆,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糖类、脂类、激素、无机盐等。
  
  3.血液有什么用?
  要了解血液的功能,就得了解血液的4个“成员”——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红细胞——输送氧气
  红细胞是最出色的运输兵。血液的功能很多,不过究其根本,血液最重要的作用还是在“运输”二字,如果把它比喻成人体内的运河的话,红细胞就是运送“货物”的“运输兵”。
  在显微镜下,红细胞的外形像一个中间凹陷的小圆饼,直径只有7微米。别看它小,我们人体须臾不可缺少的氧气,需要及时排出的二氧化碳都是靠它来运送的。
  白细胞——消灭入侵者
  在我们周围的水、空气、各种生活用品中,甚至我们自己身体内部,每时每刻都生活着数以亿计的细菌、病毒,要抵御它们的侵袭,离不开人体的“卫兵”:白细胞。
  白细胞的“个头”一般比红细胞大,能做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进入周围组织,“吃掉”入侵人体的细菌等“坏分子”,平时我们看到的从伤口流出的脓液,就是死亡的病菌和“壮烈牺牲”的白细胞。
  血小板——加固血液的屏障
  在血液中,血小板是最小的细胞,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一员。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受伤、流血,但只要不伤及主要血管,流血总能自己止住,这就是因为当人体受伤流血时,血小板会在数秒钟内奋不顾身地扑上去,封闭伤口以止血。
  血浆——保持“中庸之道”的功臣
  除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细胞成分,血液还剩下55%的淡黄色液体——血浆。虽然不含活的细胞,血浆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我们每天吃进不同的食物,进行不同的活动,都会引起身体内环境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却始终在我们身体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保持一个“中庸”的状态,这就是血浆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及酸碱平衡的结果。
  此外,血浆还有运输营养和代谢物质,参与凝血和免疫等作用。
  
  4.血液流向哪里?
  人们从前以为,血液从心脏流出后,就会像汽油一样,被身体各个器官消耗掉。我们的身体真的那么“浪费”吗?
  当然不是,血液在我们体内是“循环利用”的,而这个循环的中心就是心脏。跳动的心脏就像一个不知疲惫的水泵,先把鲜红色的富含氧气的动脉血输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供它们利用;随着氧气的逐渐消耗,二氧化碳等废料的增多,鲜红的动脉血逐渐变成暗红色的静脉血,又流回到心脏;然后,它将被输送到肺脏,在那里接受新鲜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再次成为鲜红的动脉血,流回心脏后又开始了下一个循环。
  
  5.什么是非健康血液?
  由于生活节奏、工作压力、营养结构及环境卫生的变化,造成血液各项生理指标超过(或低于)正常值,一系列的生理代谢紊乱引发的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白血病、贫血等,这种血液称为“非健康血液”。
  如果您经常出现以下情况,说明您可能有血液方面的问题了,应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1.头晕、胸痛、心悸、胸闷;2.面颊苍白、头晕眼花、精神不振、疲乏体虚;3.口渴、尿少、体重下降;4.剧烈的头痛;5.指甲发脆,头发枯黄;6.无法摆脱不良习惯(吸烟、喝酒、嗜甜食);7.日常生活中缺乏运动;8.无缘无故出现青紫斑;9.饮食里缺少蔬菜和水果;10. 患有慢性病;11.生活在辐射量超标的地区。
  
  6.“非健康血液”有哪些危害性?
  ①知晓率低:大多数人处于非健康血液状态根本不知道,一般去体检时才被发现。
  ②发病率高:非健康血液的人群在我国极为普遍,1/3以上的人群血液处于非健康状态。
  ③治愈率低:发病后如缺乏有效治疗,会进一步恶化。
  ④可控率低:此类血液造成的意外、突发性死亡特别普遍,并且难以控制。
  ⑤死亡率高:常见死因为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出血等。
  ⑥致残率高:一般多为脑出血、脑梗死所致的后遗症。
  
  (二)血液四大危情及预防
  
  血液“变稀”
  
  7.血液“变稀”指的是什么?
  很多人误认为贫血是血液“变少”的结果。其实,贫血是血液中红细胞容量的减少,通俗的说,贫血不是血液“变少”,而是“变稀”。统计显示,我国每10个成人中就有2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在儿童和妇女中这一比例更高。血液变稀除与贫血有关外,还与血液中的电解质被稀释造成低钠血症等相关。
  
  8.血液“变稀”有什么表现?
  疲乏、困倦无力是贫血最早期的症状,以活动后心悸、气短最为常见。同时,神经系统还会出现头疼、头晕目眩、耳鸣、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还可伴有食欲减退、腹胀恶心,以及皮肤干燥、毛发枯干等。
  
  9.怎样预防血液“变稀”?
  预防贫血,合理膳食是最基本、简单的方法。蛋白质是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应多食用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鱼类、蛋类、黄豆及豆制品等。并尽量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因为脂肪可抑制人体的造血功能。当出现排尿功能障碍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热天大量出汗时,不要喝大量的白开水,而应喝些淡盐水,预防低钠血症的发生。
  B族维生素(维生素B12、叶酸)是红细胞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饮食中以动物肝脏和瘦肉中含量较多。绿叶蔬菜等也含有叶酸,但应注意烹调时间不宜过长,温度不宜过高。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可预防缺铁性贫血。食物中铁质含量最高的是内脏(如肝和腰子)、牛肉、鸡肉、海鲜、干的青豆及豆荚、水果干、深绿叶蔬菜等。另外,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如番茄、花椰菜、马铃薯等都会增加人体对铁质的吸收。
  
  血液“变脏”
  
  10.血液为何会“变脏”?
  血液处在环境污染、各种细菌、病毒以及我们自身代谢废物的重重“包围”之中,如果这些侵害突破了我们机体的免疫“防线”或者累积过多,自然会造成血液成分的改变,通俗的说,就是血液“变脏”。
  
  11.血液“变脏”有什么害处?
  工业污染物如重金属、苯、甲醛、氟等进入人体,可引起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氟中毒等多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细菌、病毒、寄生虫的侵袭,还会引起肝炎、痢疾、艾滋病、疟疾、结核病、钩虫病、血吸虫病等等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肆虐。血液不再“纯净”,必将引发全身性疾病的滋长。
  
  12.怎样预防血液“变脏”?
  防止血液“变脏”,除了尽量远离工业污染以外,我们自己一样可以“有所作为”。
  首先,我们要减少血液的“暴露”。这包括远离毒品(共用针头)、不到非法采血点卖血、尽量减少输血及血液制品。
  其次,还要养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是防治寄生虫病的前提。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生食瓜果蔬菜要反复清洗,尤其要改变赤足下地劳动的不良习惯。生熟食品要分开,火锅里的菜品一定要熟透了再吃,不吃或尽量少吃生的、半生的海鲜、肉类。
  第三,利用蔬果排污。胡萝卜蕴藏有大量果胶,可与重金属汞结合,生成新物质排出体外;大蒜的特殊成分可使体内的铅浓度下降;青绿色蔬菜富含碱性成分,可使沉积于细胞中的毒素重新溶解,随尿液排出,被誉为体内的最佳“清洁剂”,生吃或榨汁饮用效果最好;海带富含胶质,可促使侵入血液的放射性物质从尿中排泄;黑木耳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血管的“清道夫”,可预防血栓形成,其特殊成分可以帮助消化纤维类物质;木瓜富含蛋白酶,可分解体内的废物和积累的脂肪,又除污染又可减肥;猪血含有大量血浆蛋白,经人体消化酶分解后,可使侵入的粉尘、有害金属微粒沉淀下来排出体外。
  
  血液“变稠”
  
  13.血液如何“变稠”?
  当人体发高烧、剧烈呕吐、腹泻、中暑时,由于体内的水分大量丢失,血液就会变稠;而衰老、遗传以及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血脂、血糖等正常血液中都含有的成分逐渐超标,也会令我们的血液越来越“稠”。
  
  14.血液“变稠”有什么危害?
  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影响全身的血液灌注,造成重要器官缺血缺氧,有可能危及生命;二是导致血脂异常,血黏度升高,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造成动脉硬化、血小板聚集。血液的这些变化,不但可引发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还会进一步引发肾脏损害、眼底损害等,这些都直接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到生命。
  
  15.怎样预防血液“变稠”?
  这就要从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入手了:
  首先,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成年人每天要喝2000~2500毫升水(包含食物中的水分)。一旦发生高烧、剧烈呕吐、腹泻、中暑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喝淡盐水。如出现皮肤弹性下降、口渴、尿少、呼吸急促时,应及时送医院输液急救。中老年人睡前和晨起时喝杯温开水,对预防血液变稠有一定作用。
  其次,要适当运动。运动能改变血液中化学成分,有利于防止动脉血管硬化,减少胆固醇阻塞血管。保护血液、维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要经常参加以耐力性为主的运动项目,如跑步、球类、登山等。
  第三,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研究证明,压力会引起脂质代谢的异常,引发血栓。人们在精神紧张时,血胆固醇会急剧上升,而怒气会刺激人体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随之而来的是心动过速,血压上升。因此,做好自我心理调节,保持乐观情绪和良好心态有利于血液健康。
  在日常生活方面,应减少脂肪摄入,做到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比例合适,粮食与肉蛋鱼奶比例合适,同时,饮食清淡、多吃蔬菜和水果等都是有利于血液健康的。
  如有必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三七、绞股蓝、丹参、川芎、当归、红花等活血化淤的中药以及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西药。如已出现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应遵医嘱服用相关药物,不可因为没有自觉症状就拒绝治疗。
  最后,应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摒弃烟酒等不良嗜好。烟酒对于本已受环境等多种不利因素侵袭的血液,无疑火上浇油,如果不加限制,等待你的将是糖尿病、冠心病以及中风这样的健康杀手。
  
  血液“变质”
  
  16.何谓血液“变质”?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身体内血细胞的分化、增殖都受到特定机制的调控,但一旦这种调控“失灵”,造血系统将发生严重的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等,此时的血液,已经“变质”。
  
  17.血液“变质”有什么征兆?
  血液“变质”,最可怕的莫过于白血病,以下就是白血病的一些常见表现:
  1.骨头痛。白血病会使骨髓膨胀,骨膜受到拉伸,从而引起疼痛。尤其是在膝盖的上下方最明显,常被误认为是关节炎。
  2.发烧。发烧不规则,时而高烧,时而低烧。发高烧时,用抗生素无法控制。
  3.容易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皮肤常出现淤斑,并逐渐加重。
  4.贫血、精神萎靡、胃口不好。
  5.淋巴结增多增大,通常发生于颈部、腋窝部,一般不会觉得疼痛或压痛。
  
  18.怎样预防血液“变质”?
  虽然现在还没有能够完全预防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的方法,但平常多一些注意,是能够减少其发生几率的。
  首先,不要过多地接触x射线和其他有害的放射线。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要做好个人的防护,妇女在怀孕期间要避免接触过多的放射线,否则胎儿的白血病发病率会增高。不过偶尔的x线检查,射线量较小,基本上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其次,不要滥用药物。使用氯霉素、细胞毒类抗癌药、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时要小心谨慎,必须有医生指导,切勿长期使用或滥用。
  第三,要减少苯的接触,从事以苯为化工原料生产的工人一定要注意加强劳动保护。家庭装修时尽量简单,选择有质量保证的建材,以避免甲醛、氡气等诱发白血病。
  
  编后:限于篇幅,我们只谈了血液保护的18个基本常识,当然,我们需要了解的应该远远不止这些。但从上面的介绍已经可以看出,不少疾病的根源在于不健康的血液。希望读者朋友从此加深认识,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身体力行保护自己的血液。因为,保护血液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和健康。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项目学习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关系,以及如何加强项目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关键词:算法设计;项目学习;信息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9-126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教授学生一些基础操作技能,而忽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象。怎样将信息素养培养融
摘要: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每一段音乐的形成,除了音符的起伏,还需要节奏的串联,节奏对于音乐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音乐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识谱能力和音律知识外,对于节奏的掌握也尤其重要。然而,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结合节奏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价值,对初中音乐教学中节奏律动训练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科学方法供各位参考。  关键词:初中音乐;节奏律动;训练方法 
摘要:《普通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核心品质能力。本文探讨了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确立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目的的课程观,供英语教师教学时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任务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
摘要:英语写作是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的方式,而语法在写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词性是英语写作的根本;句子结构是英语写作的基础;时态和语态是英语写作的必要条件;其它(从句、非谓语动词、一致性、虚拟语气等等)是英语写作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英语写作;语法;词性;句子结构;时态和语态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0-074-1  对于中职学生来讲
摘要:中等生因自身因素及教师教育思想的偏差,得不到应有关注,成为“被遗忘一族”。我们应给予平等的机会催生其自信,搭建展示的平台促进其发展,让“关注”转化为中等生发展的内动力,让“遗忘一族”尽享爱的教育。  关键词:“遗忘一族”;中等生;关注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1-009  想必老师都受邀参加过学生聚会,是否有同感:班内两头的学生清楚地记
摘要:“群文阅读教学”已逐步深入语文课堂,它以一个视角为中心进行多文本组合阅读,在阅读课堂建构中崭露头角。而诗歌一直都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怎样的文章组成“群”是进行多文本阅读的关键因素,是群文阅读诗歌教学高效实践之必须。  关键词: 群文阅读;选文;视角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8-121-1  孔子说:“不学诗,无
摘要:在《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课的教学中,学生提出从指、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角度展开研究。指数与对数本质是同一数量关系,正是本单元的“大观念”,教师积极回应学生的思路,优化调整原有设计,在关键处、疑难处设计问题串,让全体学生充分活动思考,从而使其数学素养得到发展。  关键词:对数函数;反函数;学生思路;问题串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7
特约专家王忠壮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药学部教授  胡晋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药学部教授  郑翠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教授  洪昭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科教授  很多人会问,同样是感冒,为什么别人吃点药甚至不吃药也能好,而自己却要弄得去医院输液?为什么别人花十块钱或不花钱就能把感冒治好,而自己花上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也未必好?  其实,说到底,这些问题都与您是否合理用药密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和革新,学科核心素养这一理念的提出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并将它作为各学科的教学目标践行于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对于初中数学学科而言,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可以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知识的认知,进而达到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本文就针对融入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探究,以此来促进初中生数学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从而
摘要:数学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本文简单分析了影响初中数学德育效果的因素,并结合笔者实际教育工作经验,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德育;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7-110  初中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思维能力较高的学科,同时又兼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