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瞬息万变,未来的学校教育只能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理论、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和信息。因此培养良好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严重的课题。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惯的培养,使他们今后走向社会能独立获取知识,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 信息时代
笔者通过进一步研读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目标,对新时期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试图结合一些课堂教学实践对这一内容来谈一些认识与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过去,小学数学给学生的感觉似乎枯燥多于生动,深奥多于有趣,数学教师都给学生严肃、刻板的印象,这些都让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随着人教版新教材的应用,教师也应不断改变。教师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机敏、宽容,语言和蔼、幽默,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感情,对教师所教的科目也就容易喜爱。此外,教师的工作态度、品质、情绪也时刻影响着学生。教师能做到知错就改,学生自然也会形成这种品质;教师积极进取,乐观开朗,学生往往也会乐学向上 另外,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每个人都抱着学好数学的美好愿望上学的,因此教师要格外重视保护并激发这种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学生回答得对与错或语言是否完整,教师可延缓评价,要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从中了解某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特别应注意的是,不宜用统一规范的语言来训练学生。
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预习是强化学生数学自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上课前对新知识的自学准备,是学新课的基础,进行课前预习,能使学生对新学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就可以集中精力解决自己在预习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提高听课效率。对此,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开始时要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要求学生抽出一定的时间认真阅读教材,在书中标出习题的答案及不理解的问题。对于预习题纲,要易于学生解答,并注重充分发掘教材的内在联系、规律及逻辑联系,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提纲应该越来越简略,最后发展到不给提纲,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在学生预习之后,教师一定要有检查预习的措施,及时表扬预习方法科学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开展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让学生互相交流预习经验,以促进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
三、大力渗透数学思想
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传统的数学教材中,一般是以专题训练形式出现,较少渗透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但是,现在很多教材已把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作为练习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很多练习体现了函数思想,只是这样的设计意图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例如我们在“十几减几”一课的教学中,组织了这样一次练习:看卡片口算14-8,12-8,11-8,10-8,17-8,13-8,16-8,15-8。学生口答后,教师随意把算式及答案呈现在黑板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排排队,并说说有什么发现。于是,有学生依据“被减数从大到小” 把算式排列起来,有学生则从小到大排列;有学生依据“得数大小”来排列。其间,有学生发现了“被减数越来越小,差也越来越小;被减数越来越大,差也越来越大”的规律。于是, “减数不变,被减数发生变化给差造成的影响” 的数学思想在教师没有过多暗示的情况下,学生自然就感悟到了。这也正是新教材练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理念得以真正落实的具体体现。
四、注重运用直观手段
小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也即是以书本知识为主,因此较多时间是直接与书本打交道。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直观手段。首先,要一字一句地琢磨。数字概念、法则的语言表达相当简练,每一字词都相当简练,每一个字都相当重要。一个字理解错了就可能与本意想差甚远。其次,要反复深入地读。有些数学概念并不是靠简单阅读就能正确理解的,必须深入反复、仔细阅读,逐层领会其实质。比如:人教版教材第三册安排了摆数字卡片和握手的情境来体现简单的排列组合;第五册教材利用连线的方式来呈现搭配衣裤的有序思考;第六册教材利用集合圈把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达出来,利用天平的原理来帮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第八册教材利用线段图来揭示植树问题的一般规律;第十册教材利用列表、画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抽象地分析如何找次品等。直观教学手段除了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事物,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及记忆以外,还能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培养猜测实验、分析推理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五、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中要关注个性差异,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我们应尊重差异,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发现,尽可能以肯定与激励的态度去评价。例如,有些学习上的后进生,课堂上尽量让其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即使回答错了或不全面,也要肯定其积极参与的态度。又如,计算教学倡导算法的多样化,教师尽量让学生自主尝试发现不同的算法,并给予充分的展示交流机会,并让学生积极展开相互间的评价,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强化计算的原理与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也能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使数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个体生命活动中积极的一部分。
总之,教师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认识、理解数学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实践新教材,从而使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琴.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几点体会[J].青海教育,2007,(7):77.
[2]凌文根.小组合作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07,(26):59.
[3]葛敏辉.对人教版课标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实践思考[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28):36-37.
[4]段娟.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的特点与启示[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16):11-12.
(作者单位:江西广丰县芦林小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 信息时代
笔者通过进一步研读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目标,对新时期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试图结合一些课堂教学实践对这一内容来谈一些认识与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过去,小学数学给学生的感觉似乎枯燥多于生动,深奥多于有趣,数学教师都给学生严肃、刻板的印象,这些都让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随着人教版新教材的应用,教师也应不断改变。教师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机敏、宽容,语言和蔼、幽默,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感情,对教师所教的科目也就容易喜爱。此外,教师的工作态度、品质、情绪也时刻影响着学生。教师能做到知错就改,学生自然也会形成这种品质;教师积极进取,乐观开朗,学生往往也会乐学向上 另外,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每个人都抱着学好数学的美好愿望上学的,因此教师要格外重视保护并激发这种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学生回答得对与错或语言是否完整,教师可延缓评价,要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从中了解某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特别应注意的是,不宜用统一规范的语言来训练学生。
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预习是强化学生数学自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上课前对新知识的自学准备,是学新课的基础,进行课前预习,能使学生对新学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就可以集中精力解决自己在预习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提高听课效率。对此,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开始时要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要求学生抽出一定的时间认真阅读教材,在书中标出习题的答案及不理解的问题。对于预习题纲,要易于学生解答,并注重充分发掘教材的内在联系、规律及逻辑联系,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提纲应该越来越简略,最后发展到不给提纲,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在学生预习之后,教师一定要有检查预习的措施,及时表扬预习方法科学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开展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让学生互相交流预习经验,以促进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
三、大力渗透数学思想
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传统的数学教材中,一般是以专题训练形式出现,较少渗透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但是,现在很多教材已把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作为练习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很多练习体现了函数思想,只是这样的设计意图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例如我们在“十几减几”一课的教学中,组织了这样一次练习:看卡片口算14-8,12-8,11-8,10-8,17-8,13-8,16-8,15-8。学生口答后,教师随意把算式及答案呈现在黑板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排排队,并说说有什么发现。于是,有学生依据“被减数从大到小” 把算式排列起来,有学生则从小到大排列;有学生依据“得数大小”来排列。其间,有学生发现了“被减数越来越小,差也越来越小;被减数越来越大,差也越来越大”的规律。于是, “减数不变,被减数发生变化给差造成的影响” 的数学思想在教师没有过多暗示的情况下,学生自然就感悟到了。这也正是新教材练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理念得以真正落实的具体体现。
四、注重运用直观手段
小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也即是以书本知识为主,因此较多时间是直接与书本打交道。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直观手段。首先,要一字一句地琢磨。数字概念、法则的语言表达相当简练,每一字词都相当简练,每一个字都相当重要。一个字理解错了就可能与本意想差甚远。其次,要反复深入地读。有些数学概念并不是靠简单阅读就能正确理解的,必须深入反复、仔细阅读,逐层领会其实质。比如:人教版教材第三册安排了摆数字卡片和握手的情境来体现简单的排列组合;第五册教材利用连线的方式来呈现搭配衣裤的有序思考;第六册教材利用集合圈把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达出来,利用天平的原理来帮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第八册教材利用线段图来揭示植树问题的一般规律;第十册教材利用列表、画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抽象地分析如何找次品等。直观教学手段除了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事物,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及记忆以外,还能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培养猜测实验、分析推理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五、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中要关注个性差异,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我们应尊重差异,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发现,尽可能以肯定与激励的态度去评价。例如,有些学习上的后进生,课堂上尽量让其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即使回答错了或不全面,也要肯定其积极参与的态度。又如,计算教学倡导算法的多样化,教师尽量让学生自主尝试发现不同的算法,并给予充分的展示交流机会,并让学生积极展开相互间的评价,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强化计算的原理与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也能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使数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个体生命活动中积极的一部分。
总之,教师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认识、理解数学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实践新教材,从而使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琴.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几点体会[J].青海教育,2007,(7):77.
[2]凌文根.小组合作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07,(26):59.
[3]葛敏辉.对人教版课标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实践思考[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28):36-37.
[4]段娟.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的特点与启示[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16):11-12.
(作者单位:江西广丰县芦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