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生。”学生能否学好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领悟到,中学生应养成以下学习英语的好习惯。
一、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
新教材鼓励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细致的观察能力。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预习准备,就马上进入课堂学习,上课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反之,如果课前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课堂中教师所要教授的内容就会大致存在于脑中,不懂的内容就会形成疑问;上课时带着疑问听课,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互动学习,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其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能力。
二、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
记忆与遗忘是一对孪生兄弟,而“重复是学习之母”。学习不能一劳永逸,而要“学而时习之”,这样才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新内容的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复习旧知识、旧内容。关键是“做好计划”和“坚持不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计划安排,对学过的“旧”知识可以按单元或语法等“温故而知新”。
三、多听的习惯
所谓多听,不仅指在课堂上专心听老师讲课,听课文录音,还要注意听别人诵读、对话、回答问题和复述课文等。有些学生课堂上不愿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甚至老师讲课,只想自己看书,这是得不偿失的。在听别人回答问题时,不仅要鉴别别人说的对与错,而且要抢先默答。只有像这样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才能改进语音和语调,提高听力,增强语感,并开阔思路。如果有条件,课下常听些适合自己水平的录音、电视和广播中的英语讲座,对提高英语听力也大有裨益。我在平时教学中倡导学生每天至少练习听力半个小时以上。
四、多说的习惯
中国孩子学习的英语往往是哑巴英语,这也是他们不能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所谓多说,就是要求课内外多讲英语。课堂是学用结合,提高口语能力的最佳环境。每个同学都要认真准备,积极发言,争取多练。课下尽可能多用英语与人进行交谈。在日常学习中,可围绕所学的内容自编自演小短剧、开展班级英语角、课前五分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说英语提供好机会。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口语表达能力就会得到迅速的提高。
五、多读的习惯
所谓多读,主要指泛读。阅读能力的提高和知识面的扩大主要通过泛读来获得。泛读材料要难易适中,最好是选读与教材同步的阅读材料,或经改编的简易读物,生词率最好不要超过20%。阅读方法也应注意,要尽可能一次摄取一个意群、几个意群或整个句子。遇到生词,要学会利用上下文来猜测。只要不影响理解整句或整段的意思,就不用借助词典,要长期定时定量阅读,力争达到每分钟70词左右,理解率达80%以上。
六、多写的习惯
多写指的是,除了每课的生词能够拼写,书面作业必做以外,还要常常改写对话或缩写课文。有些需要背诵的段落不妨默写一下,以便检查词汇的拼写和标点的使用。此外还可以做一些听写练习。目前,大多数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较差,原因就是懒于动手。为了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要求学生坚持写英语日记,老师也应加大检查力度,避免流于形式。
七、做好记录的习惯
英语学习者一般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在和别人说英语的时候会突然有一句话不知道怎样表达,或者知道一点点,东拼西凑半天挤不出来那句话,也不知道自己说的正不正确。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我建议大家把自己平时想表达而又不会表达的句子记在一个本子上面,有机会就去请教别人。学生每天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不会表达的句子或单词,如果找一个专门的小本子把它们都记录下来,然后再有目的的解决这些问题,英语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的。
八、写考后记的习惯
大部分的学生拿到考卷后,只关注分数,分高则欣喜若狂,分低则满脸愁容。其实,不管如何,正确的做法是对考试进行认真总结,写好考后记。一是记录考卷中出现错误的典型例子,将其收入“错题集”以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二是记得失,总结成功之处与薄弱环节,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三是记方法,老师在讲评试卷时总会介绍一些解题方法,同时也可总结一些属于自己的方法。
九、养成查阅参考书与工具书的习惯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大部分能够通过工具书或参考书来解决。中学生应学会查阅常见的词典,查阅词典可以解决语音、词性和用法等问题。大多数参考书包括词语讲解、辨析;重点句子的讲解;语法的讲解;同时还包括一些重点的、典型的练习题等。通过查阅参考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开阔视野,积累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
新教材鼓励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细致的观察能力。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预习准备,就马上进入课堂学习,上课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反之,如果课前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课堂中教师所要教授的内容就会大致存在于脑中,不懂的内容就会形成疑问;上课时带着疑问听课,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互动学习,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其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能力。
二、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
记忆与遗忘是一对孪生兄弟,而“重复是学习之母”。学习不能一劳永逸,而要“学而时习之”,这样才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新内容的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复习旧知识、旧内容。关键是“做好计划”和“坚持不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计划安排,对学过的“旧”知识可以按单元或语法等“温故而知新”。
三、多听的习惯
所谓多听,不仅指在课堂上专心听老师讲课,听课文录音,还要注意听别人诵读、对话、回答问题和复述课文等。有些学生课堂上不愿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甚至老师讲课,只想自己看书,这是得不偿失的。在听别人回答问题时,不仅要鉴别别人说的对与错,而且要抢先默答。只有像这样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才能改进语音和语调,提高听力,增强语感,并开阔思路。如果有条件,课下常听些适合自己水平的录音、电视和广播中的英语讲座,对提高英语听力也大有裨益。我在平时教学中倡导学生每天至少练习听力半个小时以上。
四、多说的习惯
中国孩子学习的英语往往是哑巴英语,这也是他们不能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所谓多说,就是要求课内外多讲英语。课堂是学用结合,提高口语能力的最佳环境。每个同学都要认真准备,积极发言,争取多练。课下尽可能多用英语与人进行交谈。在日常学习中,可围绕所学的内容自编自演小短剧、开展班级英语角、课前五分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说英语提供好机会。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口语表达能力就会得到迅速的提高。
五、多读的习惯
所谓多读,主要指泛读。阅读能力的提高和知识面的扩大主要通过泛读来获得。泛读材料要难易适中,最好是选读与教材同步的阅读材料,或经改编的简易读物,生词率最好不要超过20%。阅读方法也应注意,要尽可能一次摄取一个意群、几个意群或整个句子。遇到生词,要学会利用上下文来猜测。只要不影响理解整句或整段的意思,就不用借助词典,要长期定时定量阅读,力争达到每分钟70词左右,理解率达80%以上。
六、多写的习惯
多写指的是,除了每课的生词能够拼写,书面作业必做以外,还要常常改写对话或缩写课文。有些需要背诵的段落不妨默写一下,以便检查词汇的拼写和标点的使用。此外还可以做一些听写练习。目前,大多数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较差,原因就是懒于动手。为了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要求学生坚持写英语日记,老师也应加大检查力度,避免流于形式。
七、做好记录的习惯
英语学习者一般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在和别人说英语的时候会突然有一句话不知道怎样表达,或者知道一点点,东拼西凑半天挤不出来那句话,也不知道自己说的正不正确。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我建议大家把自己平时想表达而又不会表达的句子记在一个本子上面,有机会就去请教别人。学生每天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不会表达的句子或单词,如果找一个专门的小本子把它们都记录下来,然后再有目的的解决这些问题,英语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的。
八、写考后记的习惯
大部分的学生拿到考卷后,只关注分数,分高则欣喜若狂,分低则满脸愁容。其实,不管如何,正确的做法是对考试进行认真总结,写好考后记。一是记录考卷中出现错误的典型例子,将其收入“错题集”以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二是记得失,总结成功之处与薄弱环节,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三是记方法,老师在讲评试卷时总会介绍一些解题方法,同时也可总结一些属于自己的方法。
九、养成查阅参考书与工具书的习惯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大部分能够通过工具书或参考书来解决。中学生应学会查阅常见的词典,查阅词典可以解决语音、词性和用法等问题。大多数参考书包括词语讲解、辨析;重点句子的讲解;语法的讲解;同时还包括一些重点的、典型的练习题等。通过查阅参考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开阔视野,积累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