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为搞好散文阅读教学要立足于散文独特的风格特点,这独特风格包括三个层面即散文“这一体”风格、散文“这一人”风格、散文“这一篇”风格。
一、立足散文的“这一体”风格
强调散文“这一体”风格,就是要求我们的散文教学首先要着眼于散文的文体特点。
潘新和教授十分重视文体价值,他认为:“一切语感都是具体的,应该是文体、语境语感,即在文体感统摄下的语境语感,离开了文体感、语境感,就没有真正应用的语感。离开了文体思维,不论阅读还是写作,都不可能有敏锐的语感。”所以,根据文体特点开发教学内容也应该算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原则。
《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换句话说就是教什么文体就要像什么文体,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知识来教散文呢?我们可以侧重用语体风格的知识教散文(郁达夫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的行文特点),可以侧重用章法结构的知识教(如《江南》中,散步贯穿全文,郁达夫通过散步构建了江南的美景),也可以侧重用表达方式的知识教(《江南》一文笔随意转、抒情性强),可以侧重用表现手法的知识教(《江南》中郁达夫的对比手法是一个亮点,两位老师都有点到),侧重用修辞的知识教散文(《江南》中比喻的修辞,诗歌的“引用”),用想象、联想的知识教,用叙事的知识教……不一而足。要让学生知道有多少种知识,就有多少种阅读;有多少种阅读,就有多少种体验。
教学中,我们所需注意是的:每个学生学习散文的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是不同的,解读出的散文味也不尽相同,但是要让学生站在最合适的地方,角度解读,读出散文的独特意味。不必害怕一说“形散神聚”“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之类的内容就会被锁定为教学内容陈旧与单一,因为这些知识本来就是散文这一文体所具备的特点与风格。
二、立足散文的“这一人”风格
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散文的本质特点就是作家的自我言说。散文是真实的人和事的抒写,散文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因此在散文教学中,离开了写作的“这个人”,就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也就谈不上对散文的教学。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把学生领入作家自我言说的具体情景中去,即关注“这一人”。
《江南》中是表达了郁达夫对江南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而在他描写景物的背后,隐藏着他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和暂时的妥协,其中不无自我麻醉、苦闷无奈之情。要想寻觅到文中的抒情实质就必须考察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当然,我们在教学中,介绍“这个人”,体会他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感触、思量并不能作为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机械地呈现。相关背景内容呈现的时间不同,效果也是各异。
三、立足散文的“这一篇”风格
郁达夫先生说:“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教学中我们应该着意于“这一人”,但更应该着意于“这一篇”的独特性,即郁达夫先生所说的“个性”,不能走样,同样是散文语言,风格有别,余秋雨擅长引申发挥,理性思考蕴含于感性描述之中;郁达夫擅长对比,心中块垒融化于徐缓自如的描绘之中。同样是郁达夫的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在清新淡雅、平实生动的文字中细腻地描摹故都的“清、静、悲凉”,展现中正平和、优雅闲适的故都文化。《江南的冬景》于舒缓悠闲、精简有致的笔墨中想象点染出江南的“可爱、明朗、迷人”,展现情意浓浓、生机泛泛的江南冬景。
在《江南》“这一篇”中,我们可以有以下几个着意:
1.着意于作者选择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
作者是江南人,自然明了江南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其中,他选择的曝背谈天图景,“老翁小孩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着曝背谈天”中的“又”字分明是他儿时“营屋外生涯”的生活写照,那种常态下卷缩着袖管、背靠着墙面天南地北的闲扯的“可爱”生活与如今“长街化作冷巷,百姓如丧考妣”杭城现状的比照,又丝丝缕缕地传达着郁达夫的内心深处的渴望,包括第八段酒趣、友趣、童趣合而为一的江南雪景图也传达着那份渴望——回归平凡踏实的平民生活。假如没有对平民生活的熟悉与体验,没有对江南生活的伤感与眷顾,作者是很难选取这种不被高贵文人看好的生活场景的。
2.着意于作者选择的散步形式
郁达夫是通过散步来建构江南的美景的,《江南》一文不仅呈现了江南美的特点,还让我们窥见了中国式散步的独特。郁达夫式的散步是不同于德国人的,德国人往往在散步时进行理性的思考,康德就说过:“在一成不变的散步中,迸发出一个又一个思想的火花。”许多德国哲学家在路上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最终走向自己哲学生命的巅峰,德国海德堡就有一条著名的“哲学家路”。而郁达夫式的散步则更多了一层中国文人“山水文化”的参悟,古时失意的文人总是不被认可或遭排挤,这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归属危机,而到山水中去走走,在感性中直观自然的美,在停停走走中寻找与自己形象、气质相似的归属,从而得到精神的寄托、人格的净化!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就是明证!
3.着意于作者选择的代表性景物
郁达夫在残败的冬景中选择了寒而不败的芦花,保持数月生命的红叶、乱梅花之真的乌桕树以及总带绿意的赭草。在江南,这些本是平凡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点缀,但这正是一般百姓所需求的,这些最普通最不起眼的花花草草才是百姓朴实与生气的写照,而不像菊花只代表极少数人的傲世独立。这样想来,这些景物莫不是郁达夫平民意识的代言形象,更是动荡时局中含蓄无限战斗激情的理想化身。至于“长桥、树木、白雨、月晕”则是作者想悠闲出世、暂时摆脱俗世烦扰的心境写照罢了。
4.着意于文中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
几个曝背谈天的老人,几个在冬日暖阳里玩耍的孩子,几个喧哗的酒客,他们大多是粗野的市井小民,没有多高的文化修养,更没有高雅的文人情调,但他们随性自如,无拘无束,其实,这也表现出郁达夫亲近平民,渴望过上悠闲自在的平民生活的心理。
5.着意于作者语言、语调的遣用
散文语言如话家常、娓娓道来,他不像诗歌语言跳跃,相比小说的生活化语言,散文又有作者精心锤炼、讲究文辞、节奏、色彩、气势的鲜明特点。
总体而言,《江南》的语言是简约的,郁达夫用简省的语言将不同品质的美烘托出来(比如前4段)而第5段、第7段又用素描、工笔等熟稔的绘画用色技巧渲染出一幅幅情意浓浓的优美图景,两者浓淡相宜。
全文总体语调是平和徐缓的,即便是在第7段大量的景物添加进来,节奏稍紧之余,一句“你说够不够闲适?”顿觉舒缓。又如第8段大量诗文引用过来,气势贯畅,一句“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许多反问句的使用使文章节奏张弛有度。
“这一篇”的散文教学,还可以着意于更多,不再一一叙来。
四、兼“风”有度,容而无痕
语出王松泉教授“兼之有度,容而无痕”,原意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要兼容有度,兼容无痕。迁移而论,我们在散文教学中是不是也能追求这三种风格的兼容有度,兼容无痕。
个人认为,散文教学中,我们是应该关注散文的文体特点,但我们不必把散文阅读的知识方法逐一讲述或面面俱到,将文体相关知识作为散文教学的重心,会使对“这一人”“这一篇”的内容情思品评显得功利而生硬。
我们需要在关注“这一体”的基础上,特别留意作家“这一人”的自身特点,尤其是作品本身作为“这一篇”的独特风格,即独特的语言呈现方式、独特的情感体验、独特的思想风格等等。毕竟所谓的“文如其人”在散文中更为彰显,郁达夫独特的文风与他独特的性格特点息息相关。那么在“这一篇”中何时出现“这一人”,如何出现“这一人”;“这一篇”能解读一个怎样的“这一人”,“这一人”有能帮我们解读出怎样的“这一篇”,这便是散文教学的重点!
若在教学中,“这一体”、“这一人”、“这一篇”三者浑然一体、自然无痕的出现、互助,在融会贯通的兼容过程中发掘令人怦然心动的语文奥妙,我想,那便是散文教学的至高境界了!
一、立足散文的“这一体”风格
强调散文“这一体”风格,就是要求我们的散文教学首先要着眼于散文的文体特点。
潘新和教授十分重视文体价值,他认为:“一切语感都是具体的,应该是文体、语境语感,即在文体感统摄下的语境语感,离开了文体感、语境感,就没有真正应用的语感。离开了文体思维,不论阅读还是写作,都不可能有敏锐的语感。”所以,根据文体特点开发教学内容也应该算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原则。
《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换句话说就是教什么文体就要像什么文体,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知识来教散文呢?我们可以侧重用语体风格的知识教散文(郁达夫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的行文特点),可以侧重用章法结构的知识教(如《江南》中,散步贯穿全文,郁达夫通过散步构建了江南的美景),也可以侧重用表达方式的知识教(《江南》一文笔随意转、抒情性强),可以侧重用表现手法的知识教(《江南》中郁达夫的对比手法是一个亮点,两位老师都有点到),侧重用修辞的知识教散文(《江南》中比喻的修辞,诗歌的“引用”),用想象、联想的知识教,用叙事的知识教……不一而足。要让学生知道有多少种知识,就有多少种阅读;有多少种阅读,就有多少种体验。
教学中,我们所需注意是的:每个学生学习散文的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是不同的,解读出的散文味也不尽相同,但是要让学生站在最合适的地方,角度解读,读出散文的独特意味。不必害怕一说“形散神聚”“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之类的内容就会被锁定为教学内容陈旧与单一,因为这些知识本来就是散文这一文体所具备的特点与风格。
二、立足散文的“这一人”风格
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散文的本质特点就是作家的自我言说。散文是真实的人和事的抒写,散文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因此在散文教学中,离开了写作的“这个人”,就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也就谈不上对散文的教学。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把学生领入作家自我言说的具体情景中去,即关注“这一人”。
《江南》中是表达了郁达夫对江南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而在他描写景物的背后,隐藏着他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和暂时的妥协,其中不无自我麻醉、苦闷无奈之情。要想寻觅到文中的抒情实质就必须考察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当然,我们在教学中,介绍“这个人”,体会他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感触、思量并不能作为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机械地呈现。相关背景内容呈现的时间不同,效果也是各异。
三、立足散文的“这一篇”风格
郁达夫先生说:“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教学中我们应该着意于“这一人”,但更应该着意于“这一篇”的独特性,即郁达夫先生所说的“个性”,不能走样,同样是散文语言,风格有别,余秋雨擅长引申发挥,理性思考蕴含于感性描述之中;郁达夫擅长对比,心中块垒融化于徐缓自如的描绘之中。同样是郁达夫的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在清新淡雅、平实生动的文字中细腻地描摹故都的“清、静、悲凉”,展现中正平和、优雅闲适的故都文化。《江南的冬景》于舒缓悠闲、精简有致的笔墨中想象点染出江南的“可爱、明朗、迷人”,展现情意浓浓、生机泛泛的江南冬景。
在《江南》“这一篇”中,我们可以有以下几个着意:
1.着意于作者选择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
作者是江南人,自然明了江南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其中,他选择的曝背谈天图景,“老翁小孩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着曝背谈天”中的“又”字分明是他儿时“营屋外生涯”的生活写照,那种常态下卷缩着袖管、背靠着墙面天南地北的闲扯的“可爱”生活与如今“长街化作冷巷,百姓如丧考妣”杭城现状的比照,又丝丝缕缕地传达着郁达夫的内心深处的渴望,包括第八段酒趣、友趣、童趣合而为一的江南雪景图也传达着那份渴望——回归平凡踏实的平民生活。假如没有对平民生活的熟悉与体验,没有对江南生活的伤感与眷顾,作者是很难选取这种不被高贵文人看好的生活场景的。
2.着意于作者选择的散步形式
郁达夫是通过散步来建构江南的美景的,《江南》一文不仅呈现了江南美的特点,还让我们窥见了中国式散步的独特。郁达夫式的散步是不同于德国人的,德国人往往在散步时进行理性的思考,康德就说过:“在一成不变的散步中,迸发出一个又一个思想的火花。”许多德国哲学家在路上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最终走向自己哲学生命的巅峰,德国海德堡就有一条著名的“哲学家路”。而郁达夫式的散步则更多了一层中国文人“山水文化”的参悟,古时失意的文人总是不被认可或遭排挤,这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归属危机,而到山水中去走走,在感性中直观自然的美,在停停走走中寻找与自己形象、气质相似的归属,从而得到精神的寄托、人格的净化!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就是明证!
3.着意于作者选择的代表性景物
郁达夫在残败的冬景中选择了寒而不败的芦花,保持数月生命的红叶、乱梅花之真的乌桕树以及总带绿意的赭草。在江南,这些本是平凡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点缀,但这正是一般百姓所需求的,这些最普通最不起眼的花花草草才是百姓朴实与生气的写照,而不像菊花只代表极少数人的傲世独立。这样想来,这些景物莫不是郁达夫平民意识的代言形象,更是动荡时局中含蓄无限战斗激情的理想化身。至于“长桥、树木、白雨、月晕”则是作者想悠闲出世、暂时摆脱俗世烦扰的心境写照罢了。
4.着意于文中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
几个曝背谈天的老人,几个在冬日暖阳里玩耍的孩子,几个喧哗的酒客,他们大多是粗野的市井小民,没有多高的文化修养,更没有高雅的文人情调,但他们随性自如,无拘无束,其实,这也表现出郁达夫亲近平民,渴望过上悠闲自在的平民生活的心理。
5.着意于作者语言、语调的遣用
散文语言如话家常、娓娓道来,他不像诗歌语言跳跃,相比小说的生活化语言,散文又有作者精心锤炼、讲究文辞、节奏、色彩、气势的鲜明特点。
总体而言,《江南》的语言是简约的,郁达夫用简省的语言将不同品质的美烘托出来(比如前4段)而第5段、第7段又用素描、工笔等熟稔的绘画用色技巧渲染出一幅幅情意浓浓的优美图景,两者浓淡相宜。
全文总体语调是平和徐缓的,即便是在第7段大量的景物添加进来,节奏稍紧之余,一句“你说够不够闲适?”顿觉舒缓。又如第8段大量诗文引用过来,气势贯畅,一句“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许多反问句的使用使文章节奏张弛有度。
“这一篇”的散文教学,还可以着意于更多,不再一一叙来。
四、兼“风”有度,容而无痕
语出王松泉教授“兼之有度,容而无痕”,原意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要兼容有度,兼容无痕。迁移而论,我们在散文教学中是不是也能追求这三种风格的兼容有度,兼容无痕。
个人认为,散文教学中,我们是应该关注散文的文体特点,但我们不必把散文阅读的知识方法逐一讲述或面面俱到,将文体相关知识作为散文教学的重心,会使对“这一人”“这一篇”的内容情思品评显得功利而生硬。
我们需要在关注“这一体”的基础上,特别留意作家“这一人”的自身特点,尤其是作品本身作为“这一篇”的独特风格,即独特的语言呈现方式、独特的情感体验、独特的思想风格等等。毕竟所谓的“文如其人”在散文中更为彰显,郁达夫独特的文风与他独特的性格特点息息相关。那么在“这一篇”中何时出现“这一人”,如何出现“这一人”;“这一篇”能解读一个怎样的“这一人”,“这一人”有能帮我们解读出怎样的“这一篇”,这便是散文教学的重点!
若在教学中,“这一体”、“这一人”、“这一篇”三者浑然一体、自然无痕的出现、互助,在融会贯通的兼容过程中发掘令人怦然心动的语文奥妙,我想,那便是散文教学的至高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