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风”有度 容而无痕

来源 :杂文月刊(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bill_c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为搞好散文阅读教学要立足于散文独特的风格特点,这独特风格包括三个层面即散文“这一体”风格、散文“这一人”风格、散文“这一篇”风格。
  一、立足散文的“这一体”风格
  强调散文“这一体”风格,就是要求我们的散文教学首先要着眼于散文的文体特点。
  潘新和教授十分重视文体价值,他认为:“一切语感都是具体的,应该是文体、语境语感,即在文体感统摄下的语境语感,离开了文体感、语境感,就没有真正应用的语感。离开了文体思维,不论阅读还是写作,都不可能有敏锐的语感。”所以,根据文体特点开发教学内容也应该算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原则。
  《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换句话说就是教什么文体就要像什么文体,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知识来教散文呢?我们可以侧重用语体风格的知识教散文(郁达夫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的行文特点),可以侧重用章法结构的知识教(如《江南》中,散步贯穿全文,郁达夫通过散步构建了江南的美景),也可以侧重用表达方式的知识教(《江南》一文笔随意转、抒情性强),可以侧重用表现手法的知识教(《江南》中郁达夫的对比手法是一个亮点,两位老师都有点到),侧重用修辞的知识教散文(《江南》中比喻的修辞,诗歌的“引用”),用想象、联想的知识教,用叙事的知识教……不一而足。要让学生知道有多少种知识,就有多少种阅读;有多少种阅读,就有多少种体验。
  教学中,我们所需注意是的:每个学生学习散文的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是不同的,解读出的散文味也不尽相同,但是要让学生站在最合适的地方,角度解读,读出散文的独特意味。不必害怕一说“形散神聚”“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之类的内容就会被锁定为教学内容陈旧与单一,因为这些知识本来就是散文这一文体所具备的特点与风格。
  二、立足散文的“这一人”风格
  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散文的本质特点就是作家的自我言说。散文是真实的人和事的抒写,散文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因此在散文教学中,离开了写作的“这个人”,就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也就谈不上对散文的教学。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把学生领入作家自我言说的具体情景中去,即关注“这一人”。
  《江南》中是表达了郁达夫对江南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而在他描写景物的背后,隐藏着他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和暂时的妥协,其中不无自我麻醉、苦闷无奈之情。要想寻觅到文中的抒情实质就必须考察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当然,我们在教学中,介绍“这个人”,体会他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感触、思量并不能作为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机械地呈现。相关背景内容呈现的时间不同,效果也是各异。
  三、立足散文的“这一篇”风格
  郁达夫先生说:“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教学中我们应该着意于“这一人”,但更应该着意于“这一篇”的独特性,即郁达夫先生所说的“个性”,不能走样,同样是散文语言,风格有别,余秋雨擅长引申发挥,理性思考蕴含于感性描述之中;郁达夫擅长对比,心中块垒融化于徐缓自如的描绘之中。同样是郁达夫的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在清新淡雅、平实生动的文字中细腻地描摹故都的“清、静、悲凉”,展现中正平和、优雅闲适的故都文化。《江南的冬景》于舒缓悠闲、精简有致的笔墨中想象点染出江南的“可爱、明朗、迷人”,展现情意浓浓、生机泛泛的江南冬景。
  在《江南》“这一篇”中,我们可以有以下几个着意:
  1.着意于作者选择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
  作者是江南人,自然明了江南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其中,他选择的曝背谈天图景,“老翁小孩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着曝背谈天”中的“又”字分明是他儿时“营屋外生涯”的生活写照,那种常态下卷缩着袖管、背靠着墙面天南地北的闲扯的“可爱”生活与如今“长街化作冷巷,百姓如丧考妣”杭城现状的比照,又丝丝缕缕地传达着郁达夫的内心深处的渴望,包括第八段酒趣、友趣、童趣合而为一的江南雪景图也传达着那份渴望——回归平凡踏实的平民生活。假如没有对平民生活的熟悉与体验,没有对江南生活的伤感与眷顾,作者是很难选取这种不被高贵文人看好的生活场景的。
  2.着意于作者选择的散步形式
  郁达夫是通过散步来建构江南的美景的,《江南》一文不仅呈现了江南美的特点,还让我们窥见了中国式散步的独特。郁达夫式的散步是不同于德国人的,德国人往往在散步时进行理性的思考,康德就说过:“在一成不变的散步中,迸发出一个又一个思想的火花。”许多德国哲学家在路上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最终走向自己哲学生命的巅峰,德国海德堡就有一条著名的“哲学家路”。而郁达夫式的散步则更多了一层中国文人“山水文化”的参悟,古时失意的文人总是不被认可或遭排挤,这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归属危机,而到山水中去走走,在感性中直观自然的美,在停停走走中寻找与自己形象、气质相似的归属,从而得到精神的寄托、人格的净化!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就是明证!
  3.着意于作者选择的代表性景物
  郁达夫在残败的冬景中选择了寒而不败的芦花,保持数月生命的红叶、乱梅花之真的乌桕树以及总带绿意的赭草。在江南,这些本是平凡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点缀,但这正是一般百姓所需求的,这些最普通最不起眼的花花草草才是百姓朴实与生气的写照,而不像菊花只代表极少数人的傲世独立。这样想来,这些景物莫不是郁达夫平民意识的代言形象,更是动荡时局中含蓄无限战斗激情的理想化身。至于“长桥、树木、白雨、月晕”则是作者想悠闲出世、暂时摆脱俗世烦扰的心境写照罢了。
  4.着意于文中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
  几个曝背谈天的老人,几个在冬日暖阳里玩耍的孩子,几个喧哗的酒客,他们大多是粗野的市井小民,没有多高的文化修养,更没有高雅的文人情调,但他们随性自如,无拘无束,其实,这也表现出郁达夫亲近平民,渴望过上悠闲自在的平民生活的心理。
  5.着意于作者语言、语调的遣用
  散文语言如话家常、娓娓道来,他不像诗歌语言跳跃,相比小说的生活化语言,散文又有作者精心锤炼、讲究文辞、节奏、色彩、气势的鲜明特点。
  总体而言,《江南》的语言是简约的,郁达夫用简省的语言将不同品质的美烘托出来(比如前4段)而第5段、第7段又用素描、工笔等熟稔的绘画用色技巧渲染出一幅幅情意浓浓的优美图景,两者浓淡相宜。
  全文总体语调是平和徐缓的,即便是在第7段大量的景物添加进来,节奏稍紧之余,一句“你说够不够闲适?”顿觉舒缓。又如第8段大量诗文引用过来,气势贯畅,一句“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许多反问句的使用使文章节奏张弛有度。
  “这一篇”的散文教学,还可以着意于更多,不再一一叙来。
  四、兼“风”有度,容而无痕
  语出王松泉教授“兼之有度,容而无痕”,原意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要兼容有度,兼容无痕。迁移而论,我们在散文教学中是不是也能追求这三种风格的兼容有度,兼容无痕。
  个人认为,散文教学中,我们是应该关注散文的文体特点,但我们不必把散文阅读的知识方法逐一讲述或面面俱到,将文体相关知识作为散文教学的重心,会使对“这一人”“这一篇”的内容情思品评显得功利而生硬。
  我们需要在关注“这一体”的基础上,特别留意作家“这一人”的自身特点,尤其是作品本身作为“这一篇”的独特风格,即独特的语言呈现方式、独特的情感体验、独特的思想风格等等。毕竟所谓的“文如其人”在散文中更为彰显,郁达夫独特的文风与他独特的性格特点息息相关。那么在“这一篇”中何时出现“这一人”,如何出现“这一人”;“这一篇”能解读一个怎样的“这一人”,“这一人”有能帮我们解读出怎样的“这一篇”,这便是散文教学的重点!
  若在教学中,“这一体”、“这一人”、“这一篇”三者浑然一体、自然无痕的出现、互助,在融会贯通的兼容过程中发掘令人怦然心动的语文奥妙,我想,那便是散文教学的至高境界了!
其他文献
摘 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自主学习能力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成为中国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这篇文章在厘清“生态课堂”、“生态课堂”观和自主学习的概念内涵基础上,探讨了“生态课堂观”指导下的分层自主学习模式建构策略。  关键词:“生态课堂”
期刊
摘 要:小组合作模式下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并不是任何内容、任何环节都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在探究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单凭教师的意愿,想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教师应当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关键词:高中地理 合作学习 教学  新课程教改形式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形
期刊
众筹来自于国外的crowd funding的翻译,即大众投资,是一种新型的预消费模式,用团购加预购的形式通过第三方网站平台向公众募集项目资金。众筹利用互联网传播的特性,让小企业家和个人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去得所需要的资金帮助。众筹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几年,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对企业、项目、创业者提供了机遇,对法律规范则遭遇了挑战。  一、众筹的构成  众筹包括发起人、支
期刊
“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事实上,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写”是难点,知识点多、散,再加上,训练的时候比较难。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有意识的组织多样化“写”的活动,要鼓励学生在轻松地练习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进而,也帮助学生养成“写”的习惯。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让学生快乐的“写”进行论述,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
期刊
摘 要:目前,英语课程作为众多课程中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在最近几年来,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情感教学已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和保证英语教学质量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新课标英语教学已经在中职学校英语教学中全面展开,要求重视学生的情感,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关键词:中职英语;情感教学;实践与探索;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人们已
期刊
摘 要: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推崇出新,中职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采用故事教学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故事中体现出来的人生哲理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中职语文故事教学法的有效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语文;故事教学法;应用方法;  故事教学的定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简言之,
期刊
摘 要:1881年至1882年间签署的《中国—巴西和好通商航海条约》是中国与巴西两国签署的首个条约。这份条约在多个方面体现出平等性,在它的谈判、签署过程中,清政府表现出对国家主权的存在与不可侵犯的认识的提升,进行了多种回收主权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对该条约的谈判与签署过程进行一定的挖掘、理解可以更好地体悟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另外,其谈判过程对于在今天的外交活动中,如何进一步将外交技巧灵活
期刊
摘 要:当今部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下降,而学校又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初中《历史》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可以挖掘大量的反映传统美德的题材,在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旨在培养及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关键词:历史 传统美德 道德素质  众所周知,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而德育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要深化教育改
期刊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说:“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难在学生面对文本,一目了然,间或在文字上有某些障碍,但求助于注解或者工具书也不费事。”他认为,语文教师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知己者”。因而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从已知中揭示未知,使他们找到理解上的盲点,在文本细微处见精神。大家都知道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良好的解读文
期刊
我叫张蕾,自2014年暑假担任徂徕镇北望小学校长,在这一年里,北望小学迎接了两次省级均衡化学校验收和市级规范化学校的复验工作,均取得优异成绩,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当验收结束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在小学工作过的我来说,如何抓好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当我在困惑的时候,领导让我参加这次驻校培训,这对于我来讲,无疑是“雪中送炭”,通过去化马湾中心小学、化马湾想家欲小学、山口镇中心小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