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动意识的形成与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自主寻求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参与其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好的情境是不可或缺的,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有利于引起学生对所发现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情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投入教学,我利用无意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铃声响之后,我提着一个圆柱形的水桶走进教室,并把它放置在讲台上。教师这种一反常态的举动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会想:“老师用这只水桶要干什么啊?”好奇心转化成为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我指着水桶问:“你们谁知道制作这个圆柱形的水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吗?”学生开始思索,小声议论。当众说纷纭不知所措时,我板书课题“圆柱体的表面积”,并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把学生无意注意迅速地引向有意注意,使学生做好了参与学习的精神准备。
二、引导动手操作,体现实践性
动手操作就是让学生动手做,通过摸、摆、拼、剪等具体行动感知物体表象思考—形成认识交流—内化知识,是可以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有效的体验性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手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使脑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目前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教学二年级《角的认识》一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引导学生观察实物,让学生找角、折角、摸角、摆角、画角,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实际操作,如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又如教学二年级《长方形、正方形认识》一课时,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特征,之后让学生边操作边汇报。有的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相对的两条长边一样长,相对的两条短边一样长;有的是通过折纸得出来的,先上下对折,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这两条边一样长,再左右对折,发现长方形左右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左右边也一样长,从而得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的研究正方形时这样折,把正方形纸片先对角折,再对角折,发现正方形四条边都重合在一起,说明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学生通过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找出两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动手动脑,明确两概念的共性和个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注重独立思考,发挥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重教轻学的思想,明确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引路、指导,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要培养他们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其主体性,使学生时时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肩负着重要的学习任务,从而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把握这样一个信条: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节内容前,我苦于不能让学生感受“毫升”、“升”,理解容积的意义,发现教室书柜下角落里有很多学生喝过的各种饮料罐,灵机一动地把这些“健力宝”、“娃哈哈”、“百事可乐”等都变成学习容积的材料。课堂上学生很活跃,平时从来不举手发言的学生也破例积极举起要求发言。我很激动,在交流反馈的环节中我让学生估计饮料罐的容积,并且通过商标上的数据进行验证,这一活动将课堂推向了高潮。在每一章讲解之后,我都会让学生总结这一章的知识构成并画出关系图。学生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对整章知识进行回顾、整理,要分析出前后知识的区别和联系,这个过程老师不能代替,它需要学生经过全面思考而独立完成。归纳的过程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还让他们学会了思考。每个学生在学期末都能有自己总结的数学笔记,有些学生更是将这个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课本越读越薄,而学习笔记越写越厚,真正将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本领,学会分析解决问题,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精心设计习题,感受实效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生活。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大多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的。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在教学中进行作业设计时,我经常“换位思考”,立足学生的年龄特性、文化生活背景和已有知识,从生活中选材料,并辅以画图、游戏、卡片、表格、文字、录音、电视、网络等多媒体展示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深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我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查找其百分数的意义;教学“负数”时,我让学生模仿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从气温零下引入“负数”;教学《认识千克和吨》一课时,我让学生称标有重量的大米,让学生提一提,让男生抱一抱男生,让女生抱一抱女生,感觉下重量;在解答“有一张长20分米,宽15分米的铁皮。在四个角上分别裁下一个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后,然后再把它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求容积是多少”时,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参与完成,既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又培养他们周密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时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他们的自主性,使其能学、会学、爱学,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发掘学生潜能,发现学生价值的教育目的,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乐事,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渴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好的情境是不可或缺的,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有利于引起学生对所发现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情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投入教学,我利用无意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铃声响之后,我提着一个圆柱形的水桶走进教室,并把它放置在讲台上。教师这种一反常态的举动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会想:“老师用这只水桶要干什么啊?”好奇心转化成为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我指着水桶问:“你们谁知道制作这个圆柱形的水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吗?”学生开始思索,小声议论。当众说纷纭不知所措时,我板书课题“圆柱体的表面积”,并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把学生无意注意迅速地引向有意注意,使学生做好了参与学习的精神准备。
二、引导动手操作,体现实践性
动手操作就是让学生动手做,通过摸、摆、拼、剪等具体行动感知物体表象思考—形成认识交流—内化知识,是可以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有效的体验性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手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使脑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目前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教学二年级《角的认识》一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引导学生观察实物,让学生找角、折角、摸角、摆角、画角,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实际操作,如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又如教学二年级《长方形、正方形认识》一课时,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特征,之后让学生边操作边汇报。有的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相对的两条长边一样长,相对的两条短边一样长;有的是通过折纸得出来的,先上下对折,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这两条边一样长,再左右对折,发现长方形左右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左右边也一样长,从而得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的研究正方形时这样折,把正方形纸片先对角折,再对角折,发现正方形四条边都重合在一起,说明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学生通过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找出两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动手动脑,明确两概念的共性和个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注重独立思考,发挥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重教轻学的思想,明确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引路、指导,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要培养他们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其主体性,使学生时时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肩负着重要的学习任务,从而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把握这样一个信条: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节内容前,我苦于不能让学生感受“毫升”、“升”,理解容积的意义,发现教室书柜下角落里有很多学生喝过的各种饮料罐,灵机一动地把这些“健力宝”、“娃哈哈”、“百事可乐”等都变成学习容积的材料。课堂上学生很活跃,平时从来不举手发言的学生也破例积极举起要求发言。我很激动,在交流反馈的环节中我让学生估计饮料罐的容积,并且通过商标上的数据进行验证,这一活动将课堂推向了高潮。在每一章讲解之后,我都会让学生总结这一章的知识构成并画出关系图。学生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对整章知识进行回顾、整理,要分析出前后知识的区别和联系,这个过程老师不能代替,它需要学生经过全面思考而独立完成。归纳的过程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还让他们学会了思考。每个学生在学期末都能有自己总结的数学笔记,有些学生更是将这个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课本越读越薄,而学习笔记越写越厚,真正将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本领,学会分析解决问题,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精心设计习题,感受实效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生活。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大多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的。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在教学中进行作业设计时,我经常“换位思考”,立足学生的年龄特性、文化生活背景和已有知识,从生活中选材料,并辅以画图、游戏、卡片、表格、文字、录音、电视、网络等多媒体展示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深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我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查找其百分数的意义;教学“负数”时,我让学生模仿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从气温零下引入“负数”;教学《认识千克和吨》一课时,我让学生称标有重量的大米,让学生提一提,让男生抱一抱男生,让女生抱一抱女生,感觉下重量;在解答“有一张长20分米,宽15分米的铁皮。在四个角上分别裁下一个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后,然后再把它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求容积是多少”时,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参与完成,既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又培养他们周密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时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他们的自主性,使其能学、会学、爱学,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发掘学生潜能,发现学生价值的教育目的,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乐事,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