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孤单也比不上一个林风眠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c725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
  1900年一个秋夜,在广东梅江边的一个小山村,一颗流星落在林家天井里,一个男婴随之呱呱坠地。这个男婴就是林风眠。
  6岁时,疼爱他的妈妈因封建族规被族人强行送走,幼小的林风眠只得把母亲的形象印刻在脑海里,后来他钟情绘画仕女形象,便脱胎于此。8岁时,祖父带他去城里玩,顺手买了一张彩票,竟中头奖,解决了林风眠零花钱和西行求学的经费。
  9岁时,他凭一幅《松鹤图》卖了大价钱,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画家。15岁时,考取了梅州中学,遇见了他平生第一个伯乐——清末著名美术教育家梁伯聪先生。
  梁老师惊讶于林风眠图画过目不忘的天才记忆力,鼓励他不要囿于国画,大胆学习西画。梁先生诗画并举,倾囊相授,给了这位青年才俊120分的评分。“这100分只是给他完美的绘画,可是他画中所表露的艺术潜质,却已超越了他的学历。那就是说,他的画是超水准的,应得120分,这是破天荒给的分。”梁伯聪曾解释道。
  02
  当时社会大形势是,有为青年都迫不及待地去西方寻找救国真理,在这样的文化思潮驱动下,林风眠的鸿鹄之志,瞄准了世界艺术的靶心——法国。
  1919年,他与好友林文铮、李金发坐着法国邮轮开始了西学之路。当时同船的还有徐特立、李立三、李富春、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都是日后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响当当的人物。
  留学第一站,是法国一个叫枫丹白露的小镇。这不是一般的小镇,这里有拿破仑博物馆,有举世闻名的鲁索、柯罗、米勒等“巴比松画派”巨匠,还有森林、湖水和田园的自然美景,美到窒息的地方用来学画,简直是绝配。
  第二站是第戎美术学院,林风眠遇到了第二个伯乐扬西施。
  扬西施指出了林风眠两大艺术病症——陷入学院桎梏和作品肤浅。揚大师不仅是良师,更是“德医”,开出了标本兼治的药方:一是通过引入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现代画派,让他冲破学院的牢笼;二是启发林风眠去向丰厚的中国传统学习。
  在课堂上、在博物馆中、在图书馆内,林风眠开始在正确的道路上如饥似渴的学习。
  慧眼识珠的不只有扬西施,还有第戎美院的法国女同学阿丽丝,两人正将坠入爱河,但没房没车的林风眠无法入姑娘父母的法眼,遭到坚决反对,爱情的小船暂时搁浅。
  第三站是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林风眠能进入这所世界顶级艺术院校,与扬西施举荐不无关系。
  巴黎是个艺术之都,也是个花花世界,林风眠心无旁骛,从塞纳河到卢浮宫,从东方博物馆到国家图书馆,从《维纳斯》到《蒙娜丽莎》,从莫奈、塞尚、梵高、高更、马蒂斯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歌德、荷马、雨果、但丁、拜伦、雪莱,他在内心世界修好了走向大师的桥梁。
  第四站是柏林。那是1923年春天的一个周日,林风眠邂逅了德国女孩罗达,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虽然大学学的化学,却有着极深的人文素养,成了林风眠了解和研习西方绘画、音乐、文学艺术的向导兼红颜。最终,他们在圣母教堂神父的主持下举行了婚礼。在爱情的浇灌下,林风眠成名作《摸索》问世了。
  接着,林风眠被第三个伯乐——“教育之神”蔡元培纳入了视野。1924年,林风眠携爱妻罗达返回巴黎,他的巨幅油画《摸索》在法国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上,赢得了巨大声誉,还被法国记者评为“中国留学美术者第一人”。蔡元培从《摸索》里,看到了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希望,与林风眠一见如故。
  1924年秋,罗达在巴黎因生产而撒手人寰,加之不久前祖父和父亲的相继去世,亲情和爱情皆失去的林风眠,几乎被孤独击倒。幸好,他还有艺术。在生死别离中,他悟到了生命的脆弱,创作了另一幅名作《生之欲》,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独占鳌头。蔡元培称赞:“得乎技,进乎道矣!”
  在博览会上,林风眠与阿丽丝久别重逢,再续前缘。但他内心比任何人都清楚,世上再好的久别重逢,都比不过他和罗达的美好相遇。
  03
  1925年,林风眠回国,随后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到任后,林风眠坚持开放多元的教育方针,做了几件“出格”的事:首先,他聘任西方画家登台,挡了某些“国画家”的道;其次,请来木匠出身的齐白石,碍了保守主义的眼;接着,推出人体模特写生课,捅了封建主义的马蜂窝。1927年,林风眠孤单离场。
  1928年,受蔡元培提携,林风眠赴杭州出任国立艺术学院(后来的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作为全国最高艺术学府,集中了当时全国艺术界的精英,林风眠担负起领路人的重任。
  在林风眠主持下的杭州艺专,谁的绘画成绩好,谁就得人尊敬,谁就是天之骄子。真才实学是在艺专确立话语权的最重要标准,没有之一。短短十载,就培养了一大批国际顶尖艺术大师。可是,林风眠不小心又得罪了人。
  当时,正值白色恐怖,当局到处逮捕、屠杀共产党人,林风眠愤怒而作巨幅油画《痛苦》,并在西湖博览会上展出。蒋介石看到了十分不满,质问“光天化日之下哪来那么多痛苦?”
  未等到蒋介石下令关门的手谕,却等来了卢沟桥的炮声。
  1938年,在流亡教学中,杭州艺专与北平艺专合并,引发了派系斗争。不愿在这里纠缠的林风眠,为全校师生留下“为艺术战”四个字后,离开了他苦心经营的学校。该去哪里,哪里是该去的地方呢?
  在嘉陵江边一排破旧的大仓库里,林风眠孤身开始了箪食瓢饮苦行僧的面壁作画。他满怀激烈地画下了嘉陵江山水,画下了鲜活的劳动妇女,画下了行进在湍急江水中的大木船……
  抗战期间,辗转西南,生活清苦了,林风眠却自由起来。抗战结束后,他把妻女接到了杭州的玉泉别墅里,在杭州艺专做了一名普通教授。
  04
  好景不长,学校一批师生被冠以“新派画集团”进行批判,林风眠就成了“形式主义祖师爷”,这个“罪”很大,他的身躯太小,负不起。
  1951年,在批判会开始前,他选择了主动辞职,蛰居在上海南昌路旧楼中,此后27年,再没挪过窝。1955年,妻子和女儿去了巴西,再未归来。


  无亲人,无工作,无收入,林风眠的生活变得异常清贫。但只要能画画,他就可以同画里的人物、花鸟、山水、动物对话、交流,他的内心就是愉快的。可是,这样简单的梦想,也被不请自来的“文革”打破了。
  在被抄家之前,他把几十年心血凝聚成的成千幅画作,或泡为纸浆,或焚为灰烬。尽管没了“问题作品”,但他做过中国南北两所美术学校校长的“铁证”无法删除,因此换得四年多的牢狱之灾。
  05
  孤单,是年幼母爱正浓,却眼睁睁看着母亲被人送走,林风眠如此;孤单,是收获爱情时,却眼睁睁看着爱人永逝,林风眠如此;孤单,是人生巅峰时,却眼睁睁看着事业断送,林风眠如此;孤单,是只想孤单时,却眼睁睁看着自己身陷囹圄,林风眠如此。读了全世界的孤单,却不懂林风眠。
  78岁的林风眠,饱经沧桑,去了香港,度过了人生最后14个春秋。他不停地画,把记忆里的画重新给画了回来。这些画色彩更热烈,笔墨更放纵,韵味更醇厚。
  1991年8月12日,艺术大师林风眠去世。天堂里有母亲,还有罗达,他再也不会孤单了。
其他文献
庚子中秋节前,收到新书《银字水浒传:英雄谱里的历史擦痕》,这是我在中华书局聚珍文化出的第四本书。第一本《食货金瓶梅:晚明市井生活》是2016年3月出版的,当年9月又出了第二本《物欲红楼梦:清朝贵族生活》。转过年6月出了第三本《金粟儒林篇:从清代说部看士人生活》。而这本新书的出版,与前一本隔了三年。  从书名可以看出,这几个小册子都是谈小说名著的。以往人们谈小说,总脱不开一个套路:创作背景,作家生平
期刊
“我喜欢书,别管日子过得有多苦,只要有书读,能够给别人带来知识,就是一种幸福”,这是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张湾镇75岁的老人张传党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只上过几天学,却有一个藏书两万多册的家庭图书馆,并且,这个家庭图书馆已经免费开放了48年。  近日,记者走进张传党的家庭图书馆,看到附近的孩子都在这里看书。闲暇时,馆长张传党还会和孩子们一起认字。  张湾镇和平小学学生申耀说:“我非常喜欢看课外书,但是
期刊
人们常常把不主动努力,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称作“守株待兔”。  兔子是一种十分机灵的动物,人们很难偷偷接近它而不把它吓跑。为什么会发生撞到围猎人的腿上这样的事情呢?这要从兔子两只眼睛的位置和它的视野来分析。  兔子双眼视野大  人是少数能够用两只眼睛同时看一件物体的生物之一。人的双眼长在前面,左眼的视野跟右眼的视野差不多能迭在一起。兔子的双眼长在头的两侧,一边一只,且每一只眼睛
期刊
2021年2月9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龙泉村村委会,76岁老人罗有金匆匆踏进农家书屋,前来归还《唐诗宋词元曲》,又借了一本养生书籍。“过年期间,每天都有人值班,您随时来。”村农家书屋管理员说道。  一间“农家书屋”对乡村居民来说意味着什么?生活在山里的孩子,从这里得知了海洋的辽阔;围着锅台转的留守老人、妇女,在这里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宜昌市夷陵区,173个行政村24个社区,“农家书屋”实
期刊
2016年10月,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了一则公告:破译出还没有解读过的甲骨文的,单字奖励10万元。这仿佛打开了所有人的财富大门:目前还有2000多个甲骨文未被破解,这可是2个亿啊!  但残酷的现实是:三年多来,直到2020年,只有一个人拿走了一个字的破译奖金。  那么,这个“一字万金”的字是个什么字呢?它又是怎样一步步被解读破译的呢?  01这个字竟然是——蠢  要想揭秘这个字,先得说说破译一个甲骨
期刊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诗人因其才华与人格流传后世,许多人把他们奉为偶像,成为其铁杆粉丝。殊不知偶像也有自己的偶像,甚至环环相扣,形成了诗人圈中单向的崇拜链。  01人人都爱苏轼,苏轼崇拜谁  苏轼在诗词文书法等方面的成就均臻于一流,可谓全能型选手。同时,他为官造福百姓,为人旷达乐观,对美食制作还颇有心得,因此,他一直是人们争相崇拜和喜爱的对象,上至皇帝太后,下到平民百姓,坐拥粉丝无数。  其中,最“出
期刊
阅读让我思考许多奇怪的问题。  命运  我不断地试着离开,试着抛弃肉身的沉重,在我面临欲望的破产时,我想到了无数次面对的黎明和落日,和我无法逃脱的普遍命运。困惑与矛盾紧密联系,循环的感受一遍又一遍的疼痛,我站在巨大的空洞前,等着山谷之间空荡的回音,等着昏暗的天包裹着我,等着河边火堆燃起。  乡情  越是失语的时刻,越明白看到实物的真,语言文字的缥缈,远山近景,绿山包围着你,此起彼伏的山脉,像少女的
期刊
2014年,江西省博物馆的一场普通的书画展居然在网上引发了很大争议,主要矛盾点就是清代书法家苏廷玉的行书四平幅中居然出现了近现代才有的简体字。  这幅原藏于厦门博物馆的书法作品上的“乱”字是简体,而它的繁体字写法应该是“亂”。据此,很多网友认为:“简体字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清代作品里竟然有简体字,肯定假的。”  这种情况并非是个例,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东”“马”等字均与现代使用的简体字无异。 
期刊
杜预,字元凯,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一生战功赫赫,著书甚丰,颇受后人尊崇。杜预为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文武全才,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供奉的人。  卷一敬强篇  世之强弱,天之常焉。强者为尊,不敬则殃,生之大道,乃自知也。君子不惧死,而畏无礼。小人可欺天,而避实祸。非敬,爱己矣。智不代力,贤者不显其智。弱须待时,明者毋掩其弱。  人世间
期刊
2015年,香港嘉华集团主席吕志和捐出20亿港元,设立“吕志和奖”,一年一评,获奖者能获得2000万港元(约1800万元人民币),是诺贝尔奖的近2倍。袁隆平就是第一届“吕志和奖”得主。这些年得过奖的,还有美国前总统卡特、全球可再生能源鼻祖汉斯·约瑟夫·费尔和世界气象组织等名人及重要国际组织。不过,今年有一位81岁的女士,“爆冷”拿到了这个奖项和2000万港币的奖金。  她就是樊锦诗。  说“爆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