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点,应放在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周密性和创造性思维等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上,而化学实验活动的过程,始终都存在着培养和锻炼学生上述多种思维品质的契机。具体来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通过对化学实验原理的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通过对实验装置的选择,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对实验操作的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通过化学实验设计,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高效的教育教学,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就能以所获得的知识为基础进行创新。所以,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就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切不可只充当知识的“传话筒”而忘记了扮演好自己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催化剂”的重要角色。本文拟从化学实验教学角度谈一谈对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点,应放在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周密性和创造性思维等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上,而化学实验活动的过程,始终都存在着培养和锻炼学生上述多种思维品质的契机。具体来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通过对化学实验原理的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化学实验原理是化学实验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化学实验的成与败。在分析化学实验原理时,我们可以在对反应实质、反应条件、反应物数量关系等方面的分析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如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时,我从以下几方面启发学生思考: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那么,在选择的原料中应包含什么元素?可以由哪一类物质提供?用什么反应制取?学生思考后提出了很多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如:碳在空气中燃烧;碳酸钙高温煅烧;碳酸分解等。这些反应能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吗?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思考,认识到以上反应都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而后引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会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跟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原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这类问题的启发引导,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通过对实验装置的选择,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通常是由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或生成物的性质决定的,当这此条件相似甚至完全相同时,有时一套装置可适用于多种气体的制备。如实验室制备氧气的装置可用于制备氨气或甲烷。制氢气的装置也适用于制备二氧化碳。启普发生器可制备氢气,还可用于制备二氧化碳,甚至我们还可以利用启普发生器原理设计简易装置。又如广口瓶,可以作制备二氧化碳气体时的容器,也可以装配成洗气装置,还可作防止水倒吸的安全装置等。如山东省前几年高考实验题就属于这种类型题,此题涉及的化学知识点较多,包括制备装置、收集装置、干燥装置、除杂装置、检验装置等的选择。所以,通过对实验装置的选择,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通过对实验操作的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实验的操作步骤,为什么要这样操作?操作的先后顺序是什么?怎样操作是最简便的?实验成败的关键在哪里?在操作中要注意什么问题?万一出了问题,应如何处理?特别是在具体操作时发现了问题,更要求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快速的反应。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操作,就可以采用边操作边讨论的方法。讨论以下的几个问题:①先通一氧化碳还是先加热。②如何难产物。③如何处理尾气。④结束以后先停止加热还是先停止通气。相信这些问题解决以后该实验操作起来,学生对该实验的印象会非常深刻,长期的训练,学生在操作中思维的周密性会有所提高。
四、通过化学实验设计,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化学实验设计是指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要求,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对实验的仪器、药品、装置、步骤等所进行的一种设想和规划。它要求设计者具有灵活地应用所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有认真、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因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考题,对化学实验设计的考察渐渐多了起来,因此日常教学中不应忽视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的培养,例如:在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反应的教学中,由于第五章学生已经学过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钙的反应和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我在课堂上提出了让同学们自己设计一套装置来证明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的反应,并检验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的反应和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钙反应具有相似性,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由于没有明显的外观现象,如何证明二者反应了呢?由于书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去自行设计和创造。有的同学把二氧化碳收集到一个气球中,然后往气球中注入氢氧化钠溶液,而后又注入稀盐酸,观察气球的膨胀和收缩;有的同学把一个瘪气球(开口通空气)置于密闭的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然后往瓶中注入氢氧化钠溶液等。通过这些实验,同学们一方面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也进一步促使学生开展了分析、推理、综合等思维活动,很快掌握了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的反应知识。
所以,无论是实验设计的过程,还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都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特别是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化学实验原理的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通过对实验装置的选择,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对实验操作的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通过化学实验设计,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充当知识的“传话筒”而忘记了扮演好自己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催化剂”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高效的教育教学,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就能以所获得的知识为基础进行创新。所以,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就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切不可只充当知识的“传话筒”而忘记了扮演好自己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催化剂”的重要角色。本文拟从化学实验教学角度谈一谈对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点,应放在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周密性和创造性思维等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上,而化学实验活动的过程,始终都存在着培养和锻炼学生上述多种思维品质的契机。具体来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通过对化学实验原理的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化学实验原理是化学实验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化学实验的成与败。在分析化学实验原理时,我们可以在对反应实质、反应条件、反应物数量关系等方面的分析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如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时,我从以下几方面启发学生思考: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那么,在选择的原料中应包含什么元素?可以由哪一类物质提供?用什么反应制取?学生思考后提出了很多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如:碳在空气中燃烧;碳酸钙高温煅烧;碳酸分解等。这些反应能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吗?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思考,认识到以上反应都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而后引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会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跟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原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这类问题的启发引导,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通过对实验装置的选择,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通常是由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或生成物的性质决定的,当这此条件相似甚至完全相同时,有时一套装置可适用于多种气体的制备。如实验室制备氧气的装置可用于制备氨气或甲烷。制氢气的装置也适用于制备二氧化碳。启普发生器可制备氢气,还可用于制备二氧化碳,甚至我们还可以利用启普发生器原理设计简易装置。又如广口瓶,可以作制备二氧化碳气体时的容器,也可以装配成洗气装置,还可作防止水倒吸的安全装置等。如山东省前几年高考实验题就属于这种类型题,此题涉及的化学知识点较多,包括制备装置、收集装置、干燥装置、除杂装置、检验装置等的选择。所以,通过对实验装置的选择,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通过对实验操作的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实验的操作步骤,为什么要这样操作?操作的先后顺序是什么?怎样操作是最简便的?实验成败的关键在哪里?在操作中要注意什么问题?万一出了问题,应如何处理?特别是在具体操作时发现了问题,更要求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快速的反应。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操作,就可以采用边操作边讨论的方法。讨论以下的几个问题:①先通一氧化碳还是先加热。②如何难产物。③如何处理尾气。④结束以后先停止加热还是先停止通气。相信这些问题解决以后该实验操作起来,学生对该实验的印象会非常深刻,长期的训练,学生在操作中思维的周密性会有所提高。
四、通过化学实验设计,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化学实验设计是指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要求,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对实验的仪器、药品、装置、步骤等所进行的一种设想和规划。它要求设计者具有灵活地应用所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有认真、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因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考题,对化学实验设计的考察渐渐多了起来,因此日常教学中不应忽视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的培养,例如:在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反应的教学中,由于第五章学生已经学过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钙的反应和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我在课堂上提出了让同学们自己设计一套装置来证明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的反应,并检验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的反应和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钙反应具有相似性,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由于没有明显的外观现象,如何证明二者反应了呢?由于书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去自行设计和创造。有的同学把二氧化碳收集到一个气球中,然后往气球中注入氢氧化钠溶液,而后又注入稀盐酸,观察气球的膨胀和收缩;有的同学把一个瘪气球(开口通空气)置于密闭的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然后往瓶中注入氢氧化钠溶液等。通过这些实验,同学们一方面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也进一步促使学生开展了分析、推理、综合等思维活动,很快掌握了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的反应知识。
所以,无论是实验设计的过程,还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都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特别是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化学实验原理的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通过对实验装置的选择,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对实验操作的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通过化学实验设计,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充当知识的“传话筒”而忘记了扮演好自己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催化剂”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