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完美主义给你带来的不开心

来源 :保健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yang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停地整容,以達到自己心中“完美”的样子;感觉身材总是不完美,看到肚子上的肉感觉无法见人,从而过度节食或运动;一句话理解不了,就感觉自己学得不够好,对自己失去信心;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便无法开始进行某项工作……这一切都和完美主义有关。
  加拿大心理学家戈登·弗莱特和保罗·休伊特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完美主义:“自我导向型”“他人导向型”和“社会期许型”。
  “自我导向型”完美主义者往往在工作中对自己有过高的标准,因此往往也会有较大的压力和焦虑情绪,对自己的错误、缺陷和局限性较难以忍受,当此类型的个体面对失败或生活打击时,有时候会陷入抑郁之中。
  “他人导向型”完美主义者对他人有较高的要求、标准和评判,容易导致在社交过程中被拒绝。
  “社会期许型”完美主义者认为环境和他人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 他们获得价值感的方式来源于对社会评价和期许的满足。
  巴斯大学的托马斯·柯伦和约克圣约翰大学的安德鲁·希尔分析了4.1万名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学生在1989—2016年完成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的数据后发现,三种类型的完美主义都在上升,其中“社会期许型”增长幅度最大。
  在过去30年,完美主义变得越来越普遍,年轻人对自己和他人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和逐渐增加的社会压力和社交媒体的压力有关。在各种社交媒体中,人们倾向于去展示社会赞许和美好的一面,从而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赞扬与认可。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卡琳娜·林伯格和他的同事们分析了284项研究,发现饮食失调、焦虑、强迫症和抑郁症患者的完美主义程度高于其他人,那些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更有可能被诊断为患有各种心理疾病,同时完美主义也与自杀有一定相关性。
  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以赛亚·伯林在1979年出版的《我生活的三个组成部分》一书中写道:最古老、最令人着迷的愿景,也许是世界上存在一个完美社会——全然正义、全然快乐、完全理性,人类所有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都唾手可得。
  在心理咨询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完美主义者追求十全十美,希望行为结果都是好的,他们对自己或他人有着过高的期待。
  这种过高的标准与人在幼年时期心中“理想化”的、完美的父母有关。在幼年时期,孩子认为父母“无所不能”,什么都可以做到。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心理发育,儿童越来越可以接受父母并不是神,而他们自己也不是“世界的中心”这一观点。适度的挫折可以帮助儿童区分想象和现实,通过忍受挫折实现成长。随着面对和处理越来越多的挫折,孩子们可以接受自己和父母及他人都是有局限性的。这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去理想化”的过程,意味着个体可以忍受一定的缺陷、失误和挫折,可以不必事事完美、尽如人意。
  但不论是“自我导向型”“他人导向型”还是“社会期许型”完美主义者,都很难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局限性,他们的“去理想化”过程似乎没有发挥出作用。成年后的他们还跟孩童时一样,不接受犯错和瑕疵,一旦出现差错,便会产生强烈的羞耻感、无力感和脆弱感。
  除了“理想化”之外,完美主义的另一个成因是对“不够好”这一焦虑的防御。从婴儿期开始,人们不断接受父母和外界环境的要求和评价,这些生命早期的评价和养育,促进了自恋的发展和成熟,同时也带来了被评价、被比较的焦虑。“不够好”意味着自恋受损,意味着有可能不被喜欢,意味着有一定的危险。不论有多成功,都不能充分自我肯定,于是陷入一轮又一轮的焦虑中。只有达成及其严苛的标准,才算成功,才肯定自我。他们往往内心充满了冲突,一方面渴望被肯定,另一方面渴求活出自我。于是在这样的冲突中,无法着手做事。
  我有一个非常成功的朋友,事事力求做到完美。他确实很成功,但他不快乐,而且最近身体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他说自己“从小事事就力求完美”,每次见到他,都感觉他处在焦虑和压迫中,无法放松地享受当下、自由地生活。
  越完美就越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就越需要完美。在这个循环中,脚步变得越来越快,人也越来越累,越来越多地透支着健康和生命的活力。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兰克说:“生的恐惧是向前发展成为个体的焦虑,而死的恐惧则是向后退化失去个体性的焦虑,困在这两种恐惧中,个体终其一生在其间来回摇晃。”
  人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在身体、智力、家庭教育、自我能力或后天环境等方面都是不完美的。许多孩子感到不论自己取得多好的成绩,他们的父母都不满意,觉得还“不够好”;孩子们希望自己是好的,但怎么好法,到达什么程度,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人无完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警惕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无论“完美的母亲”还是“完美的孩子”都是可怕的。“足够好的母亲”一定是可以犯错的母亲,绝不是一个完美的母亲。孩子可以敢爱敢恨,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也能宽容地接受自己的不足。美国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认为,“足够好的母亲”能够满足婴儿的全能感和自恋的需要,可以帮助婴儿看到真实的自己,慢慢帮助弱小的自我获得力量、自我体验的真实感、内在现实感和意义感,这样生命才得以展开,可以去创造、去爱。
  如果你的完美主义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生活,那么无须改变;但如果它让你裹足不前,达不到某个标准就不断自责的话,就需要给自己“无条件的爱”和关照,尊重自己的内心和节奏,不要被焦虑追赶着前行。失控也可以让人生充满惊喜,错误也可以帮助人成长。
  每个人都值得被爱,不是因其多么伟大,而是作为人的存在就值得被爱。
其他文献
一、三天两案  成都市第三区西大街上,原有一家开设于清光绪末年的“六顺典当行”。抗战时期,老板俞丕芝已经年届七旬,犹自亲掌店务。“六顺”有条店规,遇到有客户典当贵重物品而典期只有一天(相当于短期高息贷款)的情况,当晚老板须亲自值夜,直到天明后客户来赎当。  1941年1月下旬,正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五九”时节,一个滴水成冰的中午,典当行前来了一辆三轮车,押车的是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说有一批古玩
我独自站在这广袤、寥廓的雪域之地,雪花如落下的松叶漫天飞舞,淹没了足迹,隐去了生机,空留一片彻骨的银白把大地冻结。  但即或如此,多年前,我仍能在这土地上分清兔子的粪便、辨出百米外獐子啃食地衣发出的碎响,而今天,我孤独地站在雪地,再也闻不出故乡烟筒里散发出的炊烟。  是的,我不得不承认,一个年迈的猎人,迷失在了他曾经无数次穿行过的土地上。  我开始整理身上的物资,背包里食物充足,这些肉干足够我撑上
初语七年级下册入选了端木蕻良的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这是一篇饱含爱国深情的作品。作者以火一般的炽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流露出失去美好家园的悲伤,倾诉了对沦丧十年的故土的眷念,发出了为自由而奋斗的誓言。文中富有故乡特征的物产景色的描述、美好生活的回忆、形象化的语言、排比的句式、直呼式的呐喊,激情洋溢,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冲击。反复朗读,细心品味,容易达到情感共鸣,激发爱国之情。  但我在教学本文时,感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学生和“先生”各读了一段书。对这些内容,许多分析文章要么避而不谈,要么简单地认为只是一些繁难的语句,证明了先生的迂腐,私塾教育对学生的戕害。果真这么简单吗?作者说先生让他们读这些古文或古赋中难懂的语句,只是为了介绍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表明当时封建教育的腐朽和无聊,还是大有深意存焉?   作为一代文宗的鲁迅先生,惜墨如金,炼字功夫极深、极纯,不会在一篇文章中简单地
氧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生命元素,人每时每刻都需要氧气的供给。目前市面上有不少氧吧和制氧产品,那么每天吸氧是否能让人强健体魄、保持健康呢?  正常人吸氧过多会带来氧中毒等问题  “正常人呼吸空气就足够了,氧气占空气成分的21%,不需要额外吸氧。”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牟向东教授说,人体缺氧的时候才需要吸氧,不缺氧而吸氧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正常情况下,空气中的氧能够满足人体代谢等生理需要
吕玉明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他跟随父母下田劳动,胳膊肘里挎个竹篮,篮子里装着两三本文学名著。劳动间歇时,他独自坐在田埂上,垂着头,默默地看书。    有一回,乡长下村支农,见吕玉明津津有味地读一本很厚的书。乡长凑过去一瞅,书名是《飘》,美国人写的。  乡长十分感慨,说吕玉明是个人才,不能被埋没了,当场拍板决定,让他去村小当代课老师。  吕玉明虽不是科班出身,教书却自成套路。比方他教学生“辛苦”一
19岁的女儿爱丽丝给我打电话说,她要一个月后才能回家。她原本打算明天回家的。坦诚地说,我体会到所有父母放飞儿女后的感受:孩子能独立了,离家很远都有安全感,很不错。她是3个孩子中最后一个离开我去上大学的人。她有两个哥哥,我是逐步跨进空巢期的。  但是今天,我很想她。那是一种异常煎熬的感觉。其他母亲也描述过类似痛彻心扉的体会:那是一种空虚、病痛般的感觉,手会不由得触摸心口。  我怀念逝去的时光,现在再
一  上午九点的立水桥地铁站一片喧嚣。  往南,大河上架着大桥,日头正高;桥上车来车往,每辆车都镀着金边。  往北,一片新的住宅区正在建设中,建筑工地的哐叽哐叽声,隔着几公里,仍能穿透耳膜。  往西,菜市场、小旅馆、居民区,人们从其中的一处进入另一处,聚拢,分流,再聚拢。  往东,一排商场、银行、餐厅,如多米诺骨牌般,一个接一个地开门、开工;各式喇叭高高低低,播放着各种音乐、促销打折信息,叫卖吆喝
引子  南医大案破了!  农历庚子年的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的日子,一条消息惊爆古都南京。  庚子年初的一场疫情来势凶猛,以武汉为中心,瞬间蔓延到全国。各地相继告急,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抗疫行动正在开展,与疫情相关的新闻铺天盖地。可是在那几天,如果有人问一个南京市民,各大媒体、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是什么,所有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南医大案破了!  2020年2月24日零点35分,宁、徐警方携手,跨
近日,天津医科大学在《欧洲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新研究发现称,饮食对人的握力影响很大,吃甜食和肉类越多,握力越差。  為探究不同饮食模式对握力的影响,研究团队以35157名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并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分析受试者对81种食物的摄入频率,以确定其饮食模式。  研究共分3组:甜食组,以大量食用冰激凌、甜品和水果为主;动物性食物组,食用较多肉类、动物血、肠、皮蛋和海鲜等;健康饮食组,大量食用果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