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学者曾说过,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学生的大脑作为一个简单的容器,把课堂作为灌输和填鸭的场所,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如果那样的话,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将是不可避免的。相反,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恰当的活动,想方设法去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自主地进行学习,就会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
一、教师的准备
1、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本次课程改革是一场与过去的课程改革截然不同的大变革,它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式。以上两个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深钻、充实、升华教材。丰富的素材是活动之源,活动中产生的“火花”又会丰富教材。如我在上七年级下册第25课《设计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路线》时,先在网上收集最新出台的2008年圣火传递路线,然后叫学生列举出圣火在这些城市经过的理由。如:世界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北京?
3、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活动情境,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情境感受以及跨越时空的丰富信息量,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读懂学生,有的放矢。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的阶段,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响应。
二、课堂活动与活动课的设计
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是教学活动设计的关键所在。
1、课堂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激励他们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可以采取辩论会、竞猜活动、小品表演、演讲等活动。如我在教学《“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时,将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第一组的主题是:研究本班同学各个姓的渊源。第二组的主题是:研究与历史朝代或诸侯国名相关的姓。第三组的主题是:研究少数民族改汉姓的问题。第四组的主题是:研究中华姓氏的作用。四个小组进行比赛,看谁找的资料准确全面,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恰如其分的评定。
2、设计活动课,促进学生去创造、探究。新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一些主题活动,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将课本知识和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设计活动课,不但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我们惠州》的第6课《惠州名人》的教学中,我们先用一节课时间带学生参观了叶挺故居,采访了将军家乡,让同学们全面了解将军的生平和事迹,第二节课便让他们分组讨论自己的感受并整理资料,第三节课由各个组派一位学生代表做小老师,介绍将军的英雄一生。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诗歌朗诵,同学们在整个活动中热情高涨,洋溢着爱国爱家乡、为家乡感到自豪的情感。
总之,教学活动设计时,只要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放在首位,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能让课堂充满活力。
一、教师的准备
1、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本次课程改革是一场与过去的课程改革截然不同的大变革,它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式。以上两个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深钻、充实、升华教材。丰富的素材是活动之源,活动中产生的“火花”又会丰富教材。如我在上七年级下册第25课《设计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路线》时,先在网上收集最新出台的2008年圣火传递路线,然后叫学生列举出圣火在这些城市经过的理由。如:世界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北京?
3、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活动情境,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情境感受以及跨越时空的丰富信息量,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读懂学生,有的放矢。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的阶段,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响应。
二、课堂活动与活动课的设计
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是教学活动设计的关键所在。
1、课堂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激励他们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可以采取辩论会、竞猜活动、小品表演、演讲等活动。如我在教学《“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时,将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第一组的主题是:研究本班同学各个姓的渊源。第二组的主题是:研究与历史朝代或诸侯国名相关的姓。第三组的主题是:研究少数民族改汉姓的问题。第四组的主题是:研究中华姓氏的作用。四个小组进行比赛,看谁找的资料准确全面,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恰如其分的评定。
2、设计活动课,促进学生去创造、探究。新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一些主题活动,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将课本知识和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设计活动课,不但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我们惠州》的第6课《惠州名人》的教学中,我们先用一节课时间带学生参观了叶挺故居,采访了将军家乡,让同学们全面了解将军的生平和事迹,第二节课便让他们分组讨论自己的感受并整理资料,第三节课由各个组派一位学生代表做小老师,介绍将军的英雄一生。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诗歌朗诵,同学们在整个活动中热情高涨,洋溢着爱国爱家乡、为家乡感到自豪的情感。
总之,教学活动设计时,只要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放在首位,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能让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