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前资料收集与运用对语文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是提高语文课前资料收集与运用有效性的瓶颈。本文将结合语文教学实例,从语文课前资料收集与运用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提高其有效性的措施三个方面阐述语文课前资料收集与运用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课前资料 收集 运用 有效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广大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课前资料的收集。所谓语文课前资料,指在语文课堂教学前,学生按照相应的教材,自主寻找并能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相关资料,包括资料的收集与运用两方面。课前资料,既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充实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课外知识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一、语文课前资料收集与运用的问题
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如其分地指导学生有效利用课前资料,将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而现实中语文课前资料的有效利用却出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场景。
(1)课堂成摄影展。心理学中指出:“儿童有意注意薄弱,而新异性物体更容易引起儿童无意注意,提高教学效率。”如果能运用课外资料,尤其是语文课前资料,学生教学中互相交流分享自学喜悦,既避免了枯燥的学习,又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2)知识大杂烩。语文课前资料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取之不尽的。如在《北京》一课教学时,为了理解“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还有许多新建的高楼大厦”这一句话,师在教学中加入该环节:
师:早上,我从小朋友那里拿到许多你们寻找的资料,现在我们来看看北京还有哪些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
师投影图片生观看,花去10分钟。
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深入阅读文本,在没有预设的情况下,只注意让学生自己收集、展示资料,却对资料的利用缺乏引领、筛选、整合,结果往往导致资料的展示和观看成了知识大杂烩,虽占据了太多的课堂时间,不但没有引起学生深刻的思考,还影响了教学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学生的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前资料的有效利用令人惋惜。如何避免让资料收集付水东流呢?
二、提高语文课前资料收集与运用有效性的措施。
(1)语文课前资料有效收集的策略。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预习也必须是教师先,学生后,这样对收集资料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①教师应该明确学生收集资料的目的。在语文课程学习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所以,在课前资料的收集中,教师同样担当的是引导者的角色。②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时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中的三大基本理念之一。在语文课前资料的收集与运用中同样适用,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更要在课下给学习充裕的时间进行学习。大部分教师都是明天上课,今天预习。这样学生寻找资料的时间短,当然会出现在《欢庆》中出现的问题——资料一把无法记,不如图片有意义。如果能提前两到三天就给出了要寻找的具体要求,那么学生在课下就自然而然会相互讨论自己寻找资料的进度了,在不断地合作与交流下,课堂中的问题也能对答如流了。③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收集资料的线索。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教师更要时时关注学生资料收集的进度,在这个过程中,给出建议将事半功倍。
《语文课标标准》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所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而“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能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就是课前资料有效利用的最好方式。教师除了要明确学生收集资料的目的,给予学生充裕的收集时间,教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更应该转变观念,寻找和开发对学生来说既不烦琐,更为方便、快捷的形式,积极走多元化课前资料有效收集的形式。①问。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而这种资料收集的方式正是训练学生有效提问题的方法,古老但不古董,简单又简便、快速还省劲,在鼓励孩子大胆地面对师长、亲友的同时,不仅能把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表达出来,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智力。②看。孩子喜欢看电视,看书籍、观察生活,在教学《活化石》等自然、科技等主题的时候,学生能毫不费劲地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生活里、电视里、书本里看过的情节,不断丰富课本语言文字的内涵。所以“生活即语文”,平时就应培养学生观察力,发展探究能力。③集。收集图片和实物比打印电脑上的资料更让学生觉得有趣。有时根本就不需要孩子收集大量的文字资料,游览时收集的地图、门票、各种小吃的包装盒、浏览地点的特色等,这些都会在教学中起到更生动形象的效果,还能更好的丰富孩子想象,为说话写话提供生动详实的材料。
有了教师与学生的“双轨收集”,相信资料收集的有效性一定能事半功倍。
(2)语文课前资料有效运用的策略。《课标》还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①筛选,让资料运用更具体。对一些纯文字的资料,之所以产生不了理想的效果,关键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指导,甚至缺乏指导资料运用的過程。有些语文教师以为只要布置学生收集了,课上提供学生交流机会,就算完成任务了。其实不然,在语文课前资料的运用中,教师面对学生收集来的各种各样的资源,应课前充分预设,课中有效选择,精心筛选,只有选择最有用的资料展现给学生,课堂教学过程才不会被冗杂的资源所累,才不会变成图片的摄影展,资料陈列室。②时机,让资料运用更精彩。教师除了要悉心筛选最有用的资料,还应当精心挑选语文课前资料运用的时机。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前资料的呈现不应超前,也不能滞后,而是能恰如其分地出现在学生对文本理解出现疑难、深入解读出现困惑、情感启迪缺乏基础的“愤悱”之时。此时,课前资料的引入,定会让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思维“活化”之悟。让资料运用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功之感。
语文课前资料的有效利用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没有运用前外资料的语文课堂是不完全的课堂,是无法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课堂。课前资料的课堂运用是一门学问,需要教师们一起去研究,去探索。语文课程应追求“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恰当、巧妙地让教材与课前资料合二为一,力求课前资料为课堂服务,语文课堂因课前资料而添彩,这样,才不会让课前资料收集付东流。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苏霍姆林斯基[俄罗斯] 给教师的100个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9
[3]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5
关键词:语文课前资料 收集 运用 有效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广大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课前资料的收集。所谓语文课前资料,指在语文课堂教学前,学生按照相应的教材,自主寻找并能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相关资料,包括资料的收集与运用两方面。课前资料,既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充实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课外知识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一、语文课前资料收集与运用的问题
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如其分地指导学生有效利用课前资料,将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而现实中语文课前资料的有效利用却出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场景。
(1)课堂成摄影展。心理学中指出:“儿童有意注意薄弱,而新异性物体更容易引起儿童无意注意,提高教学效率。”如果能运用课外资料,尤其是语文课前资料,学生教学中互相交流分享自学喜悦,既避免了枯燥的学习,又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2)知识大杂烩。语文课前资料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取之不尽的。如在《北京》一课教学时,为了理解“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还有许多新建的高楼大厦”这一句话,师在教学中加入该环节:
师:早上,我从小朋友那里拿到许多你们寻找的资料,现在我们来看看北京还有哪些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
师投影图片生观看,花去10分钟。
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深入阅读文本,在没有预设的情况下,只注意让学生自己收集、展示资料,却对资料的利用缺乏引领、筛选、整合,结果往往导致资料的展示和观看成了知识大杂烩,虽占据了太多的课堂时间,不但没有引起学生深刻的思考,还影响了教学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学生的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前资料的有效利用令人惋惜。如何避免让资料收集付水东流呢?
二、提高语文课前资料收集与运用有效性的措施。
(1)语文课前资料有效收集的策略。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预习也必须是教师先,学生后,这样对收集资料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①教师应该明确学生收集资料的目的。在语文课程学习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所以,在课前资料的收集中,教师同样担当的是引导者的角色。②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时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中的三大基本理念之一。在语文课前资料的收集与运用中同样适用,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更要在课下给学习充裕的时间进行学习。大部分教师都是明天上课,今天预习。这样学生寻找资料的时间短,当然会出现在《欢庆》中出现的问题——资料一把无法记,不如图片有意义。如果能提前两到三天就给出了要寻找的具体要求,那么学生在课下就自然而然会相互讨论自己寻找资料的进度了,在不断地合作与交流下,课堂中的问题也能对答如流了。③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收集资料的线索。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教师更要时时关注学生资料收集的进度,在这个过程中,给出建议将事半功倍。
《语文课标标准》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所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而“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能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就是课前资料有效利用的最好方式。教师除了要明确学生收集资料的目的,给予学生充裕的收集时间,教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更应该转变观念,寻找和开发对学生来说既不烦琐,更为方便、快捷的形式,积极走多元化课前资料有效收集的形式。①问。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而这种资料收集的方式正是训练学生有效提问题的方法,古老但不古董,简单又简便、快速还省劲,在鼓励孩子大胆地面对师长、亲友的同时,不仅能把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表达出来,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智力。②看。孩子喜欢看电视,看书籍、观察生活,在教学《活化石》等自然、科技等主题的时候,学生能毫不费劲地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生活里、电视里、书本里看过的情节,不断丰富课本语言文字的内涵。所以“生活即语文”,平时就应培养学生观察力,发展探究能力。③集。收集图片和实物比打印电脑上的资料更让学生觉得有趣。有时根本就不需要孩子收集大量的文字资料,游览时收集的地图、门票、各种小吃的包装盒、浏览地点的特色等,这些都会在教学中起到更生动形象的效果,还能更好的丰富孩子想象,为说话写话提供生动详实的材料。
有了教师与学生的“双轨收集”,相信资料收集的有效性一定能事半功倍。
(2)语文课前资料有效运用的策略。《课标》还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①筛选,让资料运用更具体。对一些纯文字的资料,之所以产生不了理想的效果,关键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指导,甚至缺乏指导资料运用的過程。有些语文教师以为只要布置学生收集了,课上提供学生交流机会,就算完成任务了。其实不然,在语文课前资料的运用中,教师面对学生收集来的各种各样的资源,应课前充分预设,课中有效选择,精心筛选,只有选择最有用的资料展现给学生,课堂教学过程才不会被冗杂的资源所累,才不会变成图片的摄影展,资料陈列室。②时机,让资料运用更精彩。教师除了要悉心筛选最有用的资料,还应当精心挑选语文课前资料运用的时机。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前资料的呈现不应超前,也不能滞后,而是能恰如其分地出现在学生对文本理解出现疑难、深入解读出现困惑、情感启迪缺乏基础的“愤悱”之时。此时,课前资料的引入,定会让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思维“活化”之悟。让资料运用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功之感。
语文课前资料的有效利用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没有运用前外资料的语文课堂是不完全的课堂,是无法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课堂。课前资料的课堂运用是一门学问,需要教师们一起去研究,去探索。语文课程应追求“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恰当、巧妙地让教材与课前资料合二为一,力求课前资料为课堂服务,语文课堂因课前资料而添彩,这样,才不会让课前资料收集付东流。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苏霍姆林斯基[俄罗斯] 给教师的100个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9
[3]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