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需要学生与老师互动,这种互动往往受着教师、学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在课堂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事先很难预想的情况,打破你的教学常态,让你面临一些挑战。为了顺利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作为教师要如何驾驭课堂这个动态的系统呢?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有可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出适应的方法并加以正确的运用。”答案只有一个,掌握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能迅速、准确、灵活、恰当地做出判断、处理,以保证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一种综合能力。下面,我就根据听课经历和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来谈谈怎样实现课堂教学机智。
在一次校优质的评比课上,刘教师上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她分析完父亲那个蹒跚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给儿子买桔子的背影,让学生感悟了一番深沉的父爱之后,提了一个问题,她问学生生活中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浓浓的父爱。结果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说:没有。这一回答一下子令听课老师感到意外,正担心课堂出现冷场时,只见这位教师灵机一动,马上说:看来生活中母爱容易让人感受得到,而父爱却常常让人忽略。你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父爱表达的方式和母爱有所不同啊,父爱如山,有时会压得你怨恨呢,但如果有一天你仔细品味了,那爱也是多么伟大啊!有时父亲对你严厉,打你,骂你也是一种爱。同学们还记得七年级上册《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吗?文中英子因为上学迟到便赖床不起受到了爸爸严厉的惩罚——“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来的鞭痕,是红的,而且发着热。”从此以后英子再也不迟到了,而且成了每天清晨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她最后成了一名台湾作家。这件事成了全文体现父爱的亮点,读了让人难忘。接着这位教师讲到:“通过英子的事例,我们可以体会到父亲打你骂你都是对你的爱。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体谅父母。”——听完教师这些话,学生们茅塞顿开,马上举出一些表现父爱例子。所有听课的老师会心地笑了。这样一种机智的课堂处理方式不仅复习了以往学过的课文而且还让课堂大放异彩,不得不让听课的学生及老师们由衷佩服这位女教师的睿智。
还记得有一节语文课是在下午第二节,我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核舟记》。上课铃响了,发现很多学生依旧趴在书桌上做数学习题,对上课铃声置若罔闻,一问了解到,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占用了几分钟的课间时间,学生们还沉浸在数学的王国中,使得语文学习完全不在状态。当时我就想,这样的状态,想要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肯定不可能的,那么本堂课就浪费掉了。所以我决定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把学生“请”回到我的课堂中来。于是我就说:“请同学们合上课本,现在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效果。”然后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些问题,例如,核舟的雕刻者是谁?刻了什么东西?这个用来雕刻的核有多大?核的体积之小与雕刻的内容之多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说明了什么?……“哪个组回答的最多最好,老师可是有小小的奖励哦!”我这样鼓励学生。学生纷纷举手作答,本组同学积极予以补充。很多学生不了解“分”这个数量单位,有一位同学查阅了新华词典后面的附录表,给大家换算出来,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核桃的大小应该是3乘2厘米左右。在讨论中,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我们民间艺术的魅力,感受到了王叔远的高潮的雕刻技艺。“这么小的东西上能刻这么多的东西啊!”学生不由得惊奇道。由于教学机智的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了,文言文学起来也不觉得枯燥了,学得很开心。
教学机智是教師在不断学习,努力实践中形成的。我们只有不断实践,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也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和文学修养,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在课堂中随机应变,才能不被学生问倒。教学是一种艺术,然而艺无止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文所有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做出相应的变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努力掌握教学机智,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学机智,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能迅速、准确、灵活、恰当地做出判断、处理,以保证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一种综合能力。下面,我就根据听课经历和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来谈谈怎样实现课堂教学机智。
在一次校优质的评比课上,刘教师上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她分析完父亲那个蹒跚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给儿子买桔子的背影,让学生感悟了一番深沉的父爱之后,提了一个问题,她问学生生活中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浓浓的父爱。结果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说:没有。这一回答一下子令听课老师感到意外,正担心课堂出现冷场时,只见这位教师灵机一动,马上说:看来生活中母爱容易让人感受得到,而父爱却常常让人忽略。你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父爱表达的方式和母爱有所不同啊,父爱如山,有时会压得你怨恨呢,但如果有一天你仔细品味了,那爱也是多么伟大啊!有时父亲对你严厉,打你,骂你也是一种爱。同学们还记得七年级上册《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吗?文中英子因为上学迟到便赖床不起受到了爸爸严厉的惩罚——“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来的鞭痕,是红的,而且发着热。”从此以后英子再也不迟到了,而且成了每天清晨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她最后成了一名台湾作家。这件事成了全文体现父爱的亮点,读了让人难忘。接着这位教师讲到:“通过英子的事例,我们可以体会到父亲打你骂你都是对你的爱。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体谅父母。”——听完教师这些话,学生们茅塞顿开,马上举出一些表现父爱例子。所有听课的老师会心地笑了。这样一种机智的课堂处理方式不仅复习了以往学过的课文而且还让课堂大放异彩,不得不让听课的学生及老师们由衷佩服这位女教师的睿智。
还记得有一节语文课是在下午第二节,我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核舟记》。上课铃响了,发现很多学生依旧趴在书桌上做数学习题,对上课铃声置若罔闻,一问了解到,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占用了几分钟的课间时间,学生们还沉浸在数学的王国中,使得语文学习完全不在状态。当时我就想,这样的状态,想要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肯定不可能的,那么本堂课就浪费掉了。所以我决定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把学生“请”回到我的课堂中来。于是我就说:“请同学们合上课本,现在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效果。”然后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些问题,例如,核舟的雕刻者是谁?刻了什么东西?这个用来雕刻的核有多大?核的体积之小与雕刻的内容之多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说明了什么?……“哪个组回答的最多最好,老师可是有小小的奖励哦!”我这样鼓励学生。学生纷纷举手作答,本组同学积极予以补充。很多学生不了解“分”这个数量单位,有一位同学查阅了新华词典后面的附录表,给大家换算出来,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核桃的大小应该是3乘2厘米左右。在讨论中,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我们民间艺术的魅力,感受到了王叔远的高潮的雕刻技艺。“这么小的东西上能刻这么多的东西啊!”学生不由得惊奇道。由于教学机智的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了,文言文学起来也不觉得枯燥了,学得很开心。
教学机智是教師在不断学习,努力实践中形成的。我们只有不断实践,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也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和文学修养,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在课堂中随机应变,才能不被学生问倒。教学是一种艺术,然而艺无止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文所有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做出相应的变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努力掌握教学机智,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