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实施有效备课与有效课堂上的实践中,许多学校与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但在作业设计方面,我们许多教师往往过多地依赖教科书,迷信习题集,对作业的设计认识不足。其实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复习与巩固,也是检验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形式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出新颖、有趣、开放的新型数学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引起我们数学教师的重视。我认为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一、从“机械枯燥”变为“生动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同时《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也极力贴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着这一目的,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上,应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拓展与延伸。
二、分层次设置作业
由于受天赋、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必然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不够吃”的现象。因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使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
三、同伴互助型作业
小课题研究、做小型的社会调查、办手抄报之类的作业都离不开学生间的合作,有的甚至需要一段时间的合作,为完成这一类的作业,学生能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家出谋划策,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在互助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比如学完了“24时计时法”以后,可以让同学们合作完成一张科学的作息时间表。通过友情合作,促进学生的优势互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战士自己的长处,在学习的思考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并学会互相尊重和妥协,从而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
四、寓学于玩,富有趣味性
家庭作业要富有趣味性,这是由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决定的。如学习分数的四则计算后,我留下了《涂颜色》的课外作业,要求通过计算,把图中计算正确的式子在空白处图上颜色,图后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为了找到图中是什么,回家后顾不上吃饭就认真地计算起来。当学生全部算好图好后,发现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出现了,学生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而不是计算后的辛苦。
五、变换形式、切莫老一套
老一套的书面作业,学生做起来枯燥无味。教师要赋予家庭作业新内容,新形式,这样学生做起来才会乐此不疲。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之后,我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1)做一做:用萝卜或泥巴做一个长方体。(2)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3)说一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4)涂一涂:在它的外表涂上不同颜色。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做、说、涂形成了面、棱、顶点以及表面的深刻认识,总之,教师应从优化作业布置入手,在“精”、“新”、“巧”上下功夫(精:内容精;新:形式新;巧:设计巧),真正使家庭作业发挥它应有的效能,使家庭作业成为学生业余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堆中解放出来。
四、设计多样化作业
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的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数学学习呈现出多样化。与此相适应,数学作业形式也不仅仅是解题,也应呈现出多样化。
写数学小论文。例如,在学习了比例尺知识后,结合学校校园建设的实际,提供给学生一些材料:学校自由活动区的占地面积为120/150平方米。其中可以有一个周长为31.4米的绿色花圃,以及其他一些活动设施。让学生利用几天时间,设计一项实际应用的小论文。探究性小课题。教师根据学生系列学习内容后,围绕学习中心,从内容、认知、技能、数学思想、思考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整理“探究课题”。如分数的意义部分,“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我们经常会用找对应关系的方法解决某些数学问题,你能说说吗?”学生能从分数应用题,按比例应用题,正、反比例应用题等方面体现数学思维。
总之,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做作业的“机器”。所以在设计作业时,能少一分形式,多一点实质,设计出真正适宜学生的有效作业,使其最大发挥作用,促数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是我们的追求。
一、从“机械枯燥”变为“生动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同时《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也极力贴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着这一目的,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上,应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拓展与延伸。
二、分层次设置作业
由于受天赋、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必然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不够吃”的现象。因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使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
三、同伴互助型作业
小课题研究、做小型的社会调查、办手抄报之类的作业都离不开学生间的合作,有的甚至需要一段时间的合作,为完成这一类的作业,学生能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家出谋划策,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在互助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比如学完了“24时计时法”以后,可以让同学们合作完成一张科学的作息时间表。通过友情合作,促进学生的优势互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战士自己的长处,在学习的思考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并学会互相尊重和妥协,从而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
四、寓学于玩,富有趣味性
家庭作业要富有趣味性,这是由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决定的。如学习分数的四则计算后,我留下了《涂颜色》的课外作业,要求通过计算,把图中计算正确的式子在空白处图上颜色,图后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为了找到图中是什么,回家后顾不上吃饭就认真地计算起来。当学生全部算好图好后,发现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出现了,学生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而不是计算后的辛苦。
五、变换形式、切莫老一套
老一套的书面作业,学生做起来枯燥无味。教师要赋予家庭作业新内容,新形式,这样学生做起来才会乐此不疲。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之后,我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1)做一做:用萝卜或泥巴做一个长方体。(2)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3)说一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4)涂一涂:在它的外表涂上不同颜色。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做、说、涂形成了面、棱、顶点以及表面的深刻认识,总之,教师应从优化作业布置入手,在“精”、“新”、“巧”上下功夫(精:内容精;新:形式新;巧:设计巧),真正使家庭作业发挥它应有的效能,使家庭作业成为学生业余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堆中解放出来。
四、设计多样化作业
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的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数学学习呈现出多样化。与此相适应,数学作业形式也不仅仅是解题,也应呈现出多样化。
写数学小论文。例如,在学习了比例尺知识后,结合学校校园建设的实际,提供给学生一些材料:学校自由活动区的占地面积为120/150平方米。其中可以有一个周长为31.4米的绿色花圃,以及其他一些活动设施。让学生利用几天时间,设计一项实际应用的小论文。探究性小课题。教师根据学生系列学习内容后,围绕学习中心,从内容、认知、技能、数学思想、思考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整理“探究课题”。如分数的意义部分,“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我们经常会用找对应关系的方法解决某些数学问题,你能说说吗?”学生能从分数应用题,按比例应用题,正、反比例应用题等方面体现数学思维。
总之,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做作业的“机器”。所以在设计作业时,能少一分形式,多一点实质,设计出真正适宜学生的有效作业,使其最大发挥作用,促数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是我们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