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试图从教给方法、激发兴趣、培养能力三个方面,探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实现以读为本。
关键词:以读为本;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又重新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下面,笔者就如何通过阅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1. 目标阅读法
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来选定阅读目的。大到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制定明确的目标。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达成目标,要避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避免绕圈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找到真正切中目标的实际内容。
2. 快速阅读法
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阅读时不出声,使理解材料的思维过程简化,以加快阅读速度。同时阅读时尽力推广视读广度,以句、段文字为一个阅读单位,做到一目十行。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半途中不回视、不重读。另外,还可灵活运用多种筛选信息的方法,只选取主要信息,尽量排除次要的与无关的信息。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
3. 以意逆志法
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就是说拿自己的“意”,即思想、知识、经验来推想作者的思想。小学课本中出现一些古诗、古代寓言故事以及一些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意义的作品,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加深理解。如林巧稚说“我们要得一百一十分”,其中“一百一十分”是什么意思?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见的倔强性格、不甘歧视、顽强精神、目标动力、志气骨气等“意”来逆推作者的“志”。
4. 十目一行法
清代学者阮元说:“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哂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这是说精读之法。有的书要速读,那是为了快速摄取信息;有的书要精读,这是为了从内容到形式仔细地研究,做到剖析至微,以更好地领会作者的笔法、作者的旨趣。
5. 写写画画法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德勒主张随着阅读和思考,在书中写写画画,作各种各样的记号,并写下自己的随感。他认为这才是书籍的主人,这个过程就是占有书籍的过程。小学生尤宜采用此法,凡是好词、好句用一种符号圈出,作者的思路立意用另一种符号画出,疑难不解之处再用其他符号勾出。多读多思,勤画勤写,一定会取得成效。
二、精心设计问题,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画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展,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可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始于词句的理解、篇章的洞悉、中心的把握,只有学生置于具体教材的特定语言环境,抓住极富表现力的关键词句进行反复品味,了解作者表达中心独具匠心,才能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把阅读能力的提高向着一个较高的层次推进。《再见了,亲人》语句自始至终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为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词句的品味,引导学生深刻挖掘课文语言的内涵,达到领会中心思想的目的。词语的品味:围绕中心,抓住重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如“雪中送炭”这个词,可采用分层设问,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⑴这个成语的本义是什么?⑵在课文中比喻什么?⑶联系上下文还有更深的含义吗?通过引导,逐一挖掘,层层推进,透辟地把握这个成语在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核心:即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和敌人拼斗了三天三夜,正在这时候,大娘带领全村妇女,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和浓浓的硝烟,不顾生命危险,为志愿军战士送来了打糕,使同志们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为什么呢?因为大娘送来的不仅仅是打糕,还送来了朝鲜妈妈慈母般的爱,送来了取胜狙击战的精神武器。同时,通过分层挖掘,细细品味,逐步加深了学生对“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这句话的理解,进而领会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句子的品味:着重通过朗读、剖析和比较,让学生了解含义,受到感染。如课文第一段结尾的反问句,教学时,引导学生从理解句子的意思入手,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⑴这句(指反问句)是什么意思?⑵它和这句变式后的句子(指陈述句)意思相同吗?⑶这里为什么要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通过这一系列的设问,让学生体会到用反问句表达的语气肯定,感情更强烈,更加深刻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永远不会忘记朝鲜大娘的深情厚谊。
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培养创新能力
良好的思维、阅读方法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一方面,我们要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思维原则,如重视基础,注重应用;整体把握,系统思维;抓住问题,把握关键;逆向思维,横向拓展;思维发散,类比联想;知识迁移,触类旁通;大胆怀疑,小心验证;标新立异,出奇制胜等。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创性、灵活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主要的思维方法,如联想和想象,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尤其是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因为读者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优美意境,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进一步丰富文章内涵,丰满人物形象,深化文章意境。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通渭县陇阳乡水泉小学)
关键词:以读为本;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又重新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下面,笔者就如何通过阅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1. 目标阅读法
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来选定阅读目的。大到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制定明确的目标。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达成目标,要避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避免绕圈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找到真正切中目标的实际内容。
2. 快速阅读法
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阅读时不出声,使理解材料的思维过程简化,以加快阅读速度。同时阅读时尽力推广视读广度,以句、段文字为一个阅读单位,做到一目十行。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半途中不回视、不重读。另外,还可灵活运用多种筛选信息的方法,只选取主要信息,尽量排除次要的与无关的信息。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
3. 以意逆志法
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就是说拿自己的“意”,即思想、知识、经验来推想作者的思想。小学课本中出现一些古诗、古代寓言故事以及一些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意义的作品,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加深理解。如林巧稚说“我们要得一百一十分”,其中“一百一十分”是什么意思?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见的倔强性格、不甘歧视、顽强精神、目标动力、志气骨气等“意”来逆推作者的“志”。
4. 十目一行法
清代学者阮元说:“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哂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这是说精读之法。有的书要速读,那是为了快速摄取信息;有的书要精读,这是为了从内容到形式仔细地研究,做到剖析至微,以更好地领会作者的笔法、作者的旨趣。
5. 写写画画法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德勒主张随着阅读和思考,在书中写写画画,作各种各样的记号,并写下自己的随感。他认为这才是书籍的主人,这个过程就是占有书籍的过程。小学生尤宜采用此法,凡是好词、好句用一种符号圈出,作者的思路立意用另一种符号画出,疑难不解之处再用其他符号勾出。多读多思,勤画勤写,一定会取得成效。
二、精心设计问题,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画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展,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可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始于词句的理解、篇章的洞悉、中心的把握,只有学生置于具体教材的特定语言环境,抓住极富表现力的关键词句进行反复品味,了解作者表达中心独具匠心,才能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把阅读能力的提高向着一个较高的层次推进。《再见了,亲人》语句自始至终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为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词句的品味,引导学生深刻挖掘课文语言的内涵,达到领会中心思想的目的。词语的品味:围绕中心,抓住重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如“雪中送炭”这个词,可采用分层设问,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⑴这个成语的本义是什么?⑵在课文中比喻什么?⑶联系上下文还有更深的含义吗?通过引导,逐一挖掘,层层推进,透辟地把握这个成语在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核心:即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和敌人拼斗了三天三夜,正在这时候,大娘带领全村妇女,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和浓浓的硝烟,不顾生命危险,为志愿军战士送来了打糕,使同志们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为什么呢?因为大娘送来的不仅仅是打糕,还送来了朝鲜妈妈慈母般的爱,送来了取胜狙击战的精神武器。同时,通过分层挖掘,细细品味,逐步加深了学生对“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这句话的理解,进而领会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句子的品味:着重通过朗读、剖析和比较,让学生了解含义,受到感染。如课文第一段结尾的反问句,教学时,引导学生从理解句子的意思入手,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⑴这句(指反问句)是什么意思?⑵它和这句变式后的句子(指陈述句)意思相同吗?⑶这里为什么要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通过这一系列的设问,让学生体会到用反问句表达的语气肯定,感情更强烈,更加深刻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永远不会忘记朝鲜大娘的深情厚谊。
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培养创新能力
良好的思维、阅读方法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一方面,我们要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思维原则,如重视基础,注重应用;整体把握,系统思维;抓住问题,把握关键;逆向思维,横向拓展;思维发散,类比联想;知识迁移,触类旁通;大胆怀疑,小心验证;标新立异,出奇制胜等。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创性、灵活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主要的思维方法,如联想和想象,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尤其是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因为读者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优美意境,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进一步丰富文章内涵,丰满人物形象,深化文章意境。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通渭县陇阳乡水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