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雄浑阔之境 豪迈高亢之歌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gineer7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12月10日,《在路上一雍生水墨艺术展》在陕西省国画院美术馆隆重展出,经过精选的三十余幅作品引起了画界权威人士和理论界人士的较高评价。著名画家赵振川先生说:“我在作品前感到一种情感上的释放。作品大气磅礴、酣畅淋漓,用笔浓重、沉稳、不流,体现了一种胸怀和气魄,表现了对生活的眷恋。”省国画院副院长罗宁先生说:“豪放、大气、雄浑是西部地域的美学特色,在雍生的画中有明显体现。”
  的确,雍生的画,笔沉墨浓,情绪饱满,大写意的手法把黄土高原画的苍茫雄浑、深沉厚重,有着西北特有的阔大境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了解雍生的人都知道,他似乎是为艺术而生。大约从十几岁迷恋上绘画后,这二十多年,他生活中的其它内容都一点点被绘画挤了出去,直至工作和家庭。刚过不惑之年的他,除积攥了一堆堆常人难以看懂的黑糊糊的水墨画,大概是一无所有了。但他在心路上的积累至精神上之充实,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雍生的探索之路是艰辛的,从风翔师范到西安美院,又到中央美院,从陕西到北京,又到广东,这数十年,他的生活状态是孤独与飘泊,而艺术状态则是思考与探求。面对绘画艺术穷尽式的发展,也面对历代大师和丰富悠久的绘画传统,如何表现自我的审美感受,同时更要反映新的时代精神和气象,这也是他和无数个画家无法回避的难题。但有一点他非常明白,那就是要走自己的路,不能受制于某家某派的原则和某种师承。还有一点就是他从开始到今天一直都在表现生养自己的故乡——西北这块浑茫、苍凉、深厚而淳朴的黄土大地。尽管他四处飘泊,游踪不定。但从八十年代他的绘画作品到近年他摸索的具有现代意味的水墨大写意,他一直画着那山、那原、那乡野农庄。在表现手法上他也不拘一个画种,版画、油画,甚至抽象水墨,他都搞过或尝试过。但他最后认定从写意水墨着手,因为他偏爱水墨这种语言,中国的宣纸水墨有着无限的随机变幻和丰富莫测的偶发效果,虽难以驾御,但意味无穷。这也符合他不用写实手法而是用超现实的意象手法去反映生活的追求。
  随着飘泊生活带来的频繁交流,各种新观念、新思潮、新手段的介入,在孤寂的艺术之路上踽踽而行的雍生眼界大开。但他认定艰辛探求的目的是找到自己。同时他意识到中国山水画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样式,所以在现代和今后它才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因此他既未走向表现物象的客体主义,也未走向纯抽象的现代水墨,而是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绘画精神,不断培育自己的造境能力,以表现心象为主。经过数年的摸索,他的水墨山水脱略了传统山水画各种皴法的束缚,以更大胆、更自由的水墨写意,反复、叠加的浓淡墨色,粗放飞舞的线条用笔在画面形成一种形式节奏,又统一于深厚的整体形象中。其许多作品黑糊糊的画面,透出几块神秘的光亮,既使观者有触目惊心之感,又给人一种难以名状的激情与振奋。展览中有一幅6米×2.4米名为《晖》的水墨巨制,表现的是黄土高原,层层叠加的浓黑水墨,在浑然一体中构成博大景观,画面超越了描绘的拘泥,大笔浓墨随心灵律动和情感的起伏而跃现,气势充盈而体量厚重。画面同样黑中透亮,这种以黑暗写光明之法既让我们想起了伦勃朗,也让我们想起了黄宾虹,它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是如此深厚强烈而非浅薄淡然。著名画家罗平安先生观展后激动地说:“用水墨大写意的手法把黄土高原表现的如此深厚确属少见。我在你的画面上感受到了黄宾虹先生一生追求的境界——浑厚华滋。”
  
  显然,雍生的绘画已走到了一个较高的层面,但他仍认为自己是刚走到路上,以其尚年富力强就悟到并实践了的有着阳刚大气的水墨画,相信他在今后必将奏出更加豪迈高亢的西部之歌。
   雍 生 1961年生于陕西凤翔。1982年毕业于陕西凤翔师范学校美术专业。
  199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1992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曾任北京《中国文房四宝》杂志美术编辑和广东大千文化艺术中心艺术总监。职业画家。
   1981年《我爱家乡的木版画》获中学生杂志社全国征文二等奖。
  1988年《梦里,那匹白马》获“金龙杯”全国书画大奖赛一等奖;1990年《做泥玩》入选第十届全国版画展,获陕西省美术作品展二等奖,《瞬间》获陕西省体育美展一等奖。
  1991年《双鸭图》入选中、日书画联展,《枣园灯火》、《体育之光》获陕西省美术作品展三等奖。
  1995年陕西省电视台追踪摄制纪实性专题片《都市自由人》;1998年入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当代美术家》光盘图录;2000年《山水随笔》入编《今日中国美术》,《那塬》入选《2000年全国中国画大展》,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名家精品·雍生现代彩墨画集》;2001年《惠风拂塬》获第四届全国山水画展创新奖。
  2002年《寂》入选广东省第三届中国画展,《秋语》入选广东省第二届版画展,何香凝美术馆收藏。
   先后在西安、北京、江苏、广州、深圳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有多幅作品被收入大型画册并在《美术》、《美术研究》、《美术观察》、《艺术界》、《收藏家》、《中国书画》、《艺术状态》、《美术报》等报刊上发表介绍。
其他文献
一  《独家人物》双月刊的总第一期在2019年9月面世,接着是11月出版的总第二期,两者的封面人物都是金庸。总第一期有《金庸辞世一周年》专辑,内收五篇文章;总第二期推出《百年巨匠系列之“回望查良镛”》,内收十三篇文章。总第一期的专辑内首篇文章宣布“《金学馆书系》香港面世”,插图是七本专著封面的照片,颜色不同,排起来如一道亮丽的彩虹。《独家人物》创刊七八个月后,《金学馆书系》的一套共四册的《金庸访谈
期刊
回想起来,永井荷风的名字和他的《江户艺术论》,最初都还是在周作人的文章那里读到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期,我进复旦读研究生,正赶上湖南岳麓书社在小心翼翼地张罗重新刊印周作人早已断版多年的自编文集的事,主事人便是当时刚主持整理过颇引起读书界关注的《走向世界》丛书的钟叔河先生,可还没等文集出上几本,由于特殊原因只好戛然而止,后来大概一直要到九十年代的中、后期才算陆续出齐。当时我很喜欢里边周作人谈日本的文
期刊
寒意褪尽,春光来临,一切都欣欣向荣,为繁荣本市文化事业、活跃文化市场,并为本地的收藏爱好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收藏平台,无锡市收藏家协会、无锡嘉德拍卖公司于本年度四月四日联合举办“2004春季大型民间藏品竞拍会”。    本次竞拍会精选民间藏品近四百件,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属本协会历次竞拍会之冠。拍品以古玩杂件和书画艺术品为主,古玩杂件量虽不多,但不乏精品,其中道光官窑粉彩五毒纹碗,胎质规整细腻,题材独
期刊
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中国花鸟画,在20世纪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花鸟画家,他们带着丰硕的艺术成果和辉煌的业绩跨进了21世纪这个人类社会的新纪元。王之海先生便是这批优秀的跨世纪画家之一。  王之海,1943年9月生,河北涿鹿人,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曾从事美术教育多年,继又从事美术编辑工作,现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专工水墨写意花鸟画,精于指画。著有《写意花鸟画技法》、《指画技法
期刊
  
期刊
  
期刊
这几年刻印其实也不算少,但与先前一门心思地刻印相比,又好象是少了许多,原因大致有四:一是些推不掉的应酬,刻成后再也懒得拓款钤盖,与人拿去了事,刻了也好像没刻;二是臂痛,大致是以前刻得太多所至,虽时好时坏,但好的时候未必有刻印的心境,想刻印了又着实有力使不上,如其奈何;三是可能遗传基因的缘故,这几年在山水画上用心用力颇多。我曾祖父光绪前后曾在无锡以鬻画为生,山水、人物无一不精,只可惜英年早逝未享大名
期刊
折扇又叫聚头扇,收则摺叠,用则撒开,故又称撒扇。据记载,我国在宋代的时候开始自制成扇,并有了专门经营折扇的铺子,只是折扇在宋代并不流行,也没有传世物,我们只能在器物图案中偶有所见,如出土江苏武进县南宋墓、现藏常州博物馆的的朱漆戗金葵花式漆奁,盖面就描绘两女子挽手摇扇而行,其中一女手执便是折扇。   折扇收拢后仅尺余,实乃怀袖之雅物,加上当时皇帝常用折扇赏赐群臣,所以倍受士大夫们推崇。到明代中
期刊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馆长刘唯迈先生曾将方召麐喻为“艺坛奇葩”。这个“奇”,首先表现在她虽身为女性,却具有雄浑豪迈的气概,全无小女儿柔媚之态,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就如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教授所评价的,“沉厚而浑穆,尽风雨晦明之状,信可上泣真宰,自古女中画家之所未有者也”。而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位曾先后游学于钱松岩、赵少昂、张大千等大师之门的画家,虽博采众长,却并不囿于前人之路,反而跳出名师面貌,形成了自己别
期刊
九十龄乡情不改方召麐画赠锡博    2004年5月30日,“艺术大师方召麐博士捐献书画议式”暨“艺术大师方召麐博士书画作品展”分别在无锡市湖滨饭店和无锡市博物馆方召麐书画陈列馆隆重举行。方召麐女士系无锡籍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大师。她一直非常关心家乡无锡的文化建设,此次又将其所作100件书画精品无偿捐献给了无锡市博物馆。  方召麐女士1914年生于江苏无锡。1937年进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历史,二战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