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折扇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sunn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折扇又叫聚头扇,收则摺叠,用则撒开,故又称撒扇。据记载,我国在宋代的时候开始自制成扇,并有了专门经营折扇的铺子,只是折扇在宋代并不流行,也没有传世物,我们只能在器物图案中偶有所见,如出土江苏武进县南宋墓、现藏常州博物馆的的朱漆戗金葵花式漆奁,盖面就描绘两女子挽手摇扇而行,其中一女手执便是折扇。
   折扇收拢后仅尺余,实乃怀袖之雅物,加上当时皇帝常用折扇赏赐群臣,所以倍受士大夫们推崇。到明代中期,折扇扇面用书画装饰已极普遍,成化以后更是蔚然成风,名人显贵,骚人墨客都善笔于折扇,明代的许多大书画家如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董其昌等大家都有大量箑头佳作传世,书画折扇遂成明清以来独具一格的书画形式。明清时期的读书人相互之间赠送书扇非常流行。到民国时期,折扇的流行更是众所周知,还有雅士整个夏天日换一扇,以示风雅。折扇的扇面,最常用的材料为纸,也有用绢和夹纱的。纸扇面分有色扇面和白色“素面”。有色扇面中,以金面最讲究,也最复杂,在现存的明代扇画中金笺扇面比例非常高。在金笺扇面写字作画不同于素纸、素绢,下笔宜轻快,不能重描,否则金极易脱落。如果稍不留意,一处败笔,则往往不可补救而全盘皆输,尤其与绘画的设色不能相抵、相犯,成功者,能利用金色及其他诸色的光采映衬画面。由于折扇扇面呈半圆形,因此它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以至于经营位置都和传统的卷轴、册页等有所不同,其画面既要考虑画景的视觉平衡,又要使画面不拘一格地随扇面的弧形而变化,所以,旧时书画商有扇面一尺作二尺,泥金再加倍的行规。
  
   馆藏朱多炡(1368-1398)《墨笔树石人物图》扇面(图一),洒金笺。这张扇面采用边角构图的方式,树石人物都集中于右侧,为取得视觉的平衡,勾染一树虬曲伸向左前,于是满眼便觉葱茏起来,寥寥几笔勾出的高士站立山石上远眺前方,使整个画面变得深远,左侧的落款和朱红印减轻了画面右重左轻之感。朱多炡是明宗室,字贞吉,号瀑泉,能诗工书善画且自成一体。
   采用类似构图的还有馆藏黄易(1744-1802)《赤壁夜游图》扇(图二),取材东坡夜游赤壁的故事,画面景色简明,墨色清淡,用笔拙逸。扇面景物主要集中于左侧,右侧画大片江面,大江东去,水天一色,群山向右上延伸,增加了画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之感,明月映照着小船,艄公载东坡等二人驶来,使人顿生“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之思古幽情。黄易,字小松,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工金石书画,亦善诗文,宗娄东派,喜画古迹实景,篆刻与丁敬、蒋仁、奚冈齐名,称为″杭郡四家″。
  
   十九世纪初,杭州继扬州之后成为艺术重镇,无论在文学、书画、金石考据上,皆有辉煌成就,在金石篆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西泠八家”,皆出身杭州,其中奚冈、黄易等人,诗书画印皆精,书画富有金石气,清末兴起的″金石画派″,实肇源于此。
  
   馆藏奚冈(1746-1803)《设色山水扇面》(图三)清雅秀润,河水左右横过,青山碧水间泛一叶扁舟探梅而来。两岸山色青青,梅花灼灼,梅花坞中掩隐着梅里人家,左上角有题画《援梅诗》一首:“晓发西堰桥,午憩茭芦盦。盦前壄梅花,万玉团苍岚。香空影高下,漠漠寒光泻。江树见前村,一林见烟舍。小艇荡东风,冷云吹春风。飘飘玉仙子,似降广寒宫。低徊不忍去,更入花深处。几片随残阳,误作沾泥絮。” 画面意趣清新,诗书画印俱精,笔力有金石气息,严谨中见洒脱,这种河岸风光的题材也是扇面最常见的构图方式之一。奚冈,清代著名篆刻家和画家,字纯章,后字铁生,号萝庵、奚道人等。能诗文,善书法,绘画尤其精美。他的篆刻开创了浙派阳刚一路,是浙派印人中之杰出者。奚冈的山水很有名,作品气韵生动,骨肉俱备,列绘画史上清中叶四家“方奚汤戴”。
  
   馆藏任预1853-1901《春江水暖山水扇面》(图四),泥金笺,题材亦为河岸风光,两岸草色青青,虬枝吐绿,舟上牧鸭人正引领水中群鸭嬉水前进,两岸的苍翠和游动的鸭群使人感受到蓬勃春天的无限生机,画面构图十分别致,墨色清丽,率性简逸,别有韵致。任预,字立凡,浙江萧山人,任熊之子,在上海、苏州一带卖画,为“海上四任”之一,擅长画人物、山水和花鸟,画风承秉陈洪绶,以其出尘之天赋尽变任氏宗派,极富名声。
  
   扇面构图的最大特点是画面的地平线随着扇底的弧线向两边倾斜,由于山水扇面多采取大片风景入画,空间大,地平线长,弧形地平线的画法在山水扇面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馆藏陈衡恪《墨笔山水扇面》(图五)便是采用的这种构图方式。此画生辣劲挺,渲染不多而笔力开张,层次分明,虽着墨不多,但将山石的嶙峋、树木的挺拔表现毕至,浓淡之中极富韵律感和节奏感,具有浓郁的中国文人画气息。陈衡恪,近代著名书画家,字师曾,号朽者、朽道人,善诗文工书画篆刻,早年曾留学日本,他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现代科学意识,主张学习西洋画中的写生以提高和改善传统的中国画,他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创作上把中国文人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此画可窥一斑。
  
   花鸟、人物的扇面构图大体有中轴构图和边角构图,留白多少全由画家巧思安排。馆藏马守真(1548-1604)《墨笔兰竹图》扇面(图六),泥金笺,采用中轴构图的形式,双勾兰叶线条一笔挥就,竹石灵芝逸笔草草,旷野中丛兰与竹石灵芝相伴而生,将兰的气韵表现得淋漓尽致。马守真是当时的江南名妓,工诗书,善兰竹。她以画兰之精,画兰之专名扬江南,故自号“湘兰”。当时有一些风尘女子,为了介入层次较高的文人圈子,常常刻苦练习笔墨技法,在文人的雅集诗会上,听文人雅士对艺术的真知灼见,赏文人雅士的寄兴之作,有时还会得到文人雅士的直接传授,她们在与文人的交往中,受到广泛的艺术熏陶,所以她们的作品往往艺术造诣较高。由于她们的身份特点,她们的绘画活动主要是在文人雅集上挥毫助兴,题材则常常是造型结构简单,利于在短时间内尽展风采、且有君子之称的兰草,马守真乃其中佼佼者。馆藏吴昌硕(1844-1927)《清供》成扇(图七),画境质朴,行笔如写,画面光整、平衡,温穆浑厚,金石气味深厚,吴昌硕作为金石画派之代表人物,可谓名至实归。吴昌硕,人称晚清最后一位杰出的大艺术家,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硕,别号苦铁。吴昌硕生活在一个大动乱、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基础的急剧变革,使文化科学、文学艺术,也跟着起了重大的变化。吴昌硕的刻印,既能融会前人法度,又善于变化,其画作亦熔合晚清各家长处于一炉,以极度简练概括的笔墨来表现深邃的意境,抒发丰富的思想感情。他所作的画笔恣肆纵横,不拘成法,外貌粗疏而内蕴浑厚,虚实相生,将金石趣味在绘画上发展到了极至,此扇亦然。
  
   由于扇面上宽下窄,书法扇面往往采用长短行的形式,其中差距则视字数的多少而定。馆藏清永瑆(1752-1823)泥金草书成扇(图八),采用长短行,纵笔写来,行气贯穿,笔势飞动,自有别样妙韵。永瑆为清宗室,封成亲王,号少厂、镜泉,书法端正清丽,俊俏流畅,和翁方冈、刘墉、铁保四人合称“乾隆四家”。
   折扇除扇面外,扇骨也有许多讲究,扇骨的材料有竹、木、牙、角、玳瑁之类,有阴刻、阳刻、透雕、烫花镶贴等多种工艺,扇头造型也有方头、圆头、尖头、鱼尾、梅花、如意等样式,对扇骨的诸多讲究造就出一批制骨高手,一些著名的书画家也非要制骨名手的折扇才愿落墨。
   折扇乃雅俗共赏之物,赏玩也最方便,一些中小书画家们的大幅作品或许并不怎么出色,但是他们的箑头精品,却十分可爱。展一柄折扇,可讲笔墨,可读内容,可检扇骨,不亦乐乎。
其他文献
什么样的人才配与艺术为伍呢﹖苏金海可矣。  当今书法界,有些年轻人,心术不正,刚刚懂得执笔、奏刀之法,便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已而四处晃动,撞骗招摇,且与一些利令智昏者纠合一起,欺上瞒下,像个小丑,在书法艺术的边缘跳荡,伺机钻营。此乃梁上君子,不配与艺术相亲。他们的目的很赤裸,一切为了金钱。一个为金钱所累的人,怎么能献身艺术呢﹖古往今来,这样的投机者,没有一人成为大艺术家。他们将被时代的大潮淘沙一般
期刊
一  历史一词的英语是history。苏格兰哲学家兼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1795—1881)曾在其《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On Heroes,Hero—Worship,and the Heroic in History)一著中很有底气的说:“在我看来,整个世界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在这个世界上建立功业的大丈夫的传记,正是这些大丈夫曾在这个世界上努力才成
期刊
一、陈继儒的思想与人格     陈继儒(1558-1639)的生平经历极其简单。《墓志铭》说:“先生姓陈,讳继儒,自号空青公。不知其里居子姓,或云‘华亭人也。’先生少好读书,长长于诗歌文词,顷刻万言。晚嗜缁衣黄冠之学,悉铺其精华,已尽吐去。先生二十一补诸生,二十八裂其冠,投檄郡夺。退而结茆小昆山之阳,庙祀二陆主。”百余字已道尽一生经历。陈继儒从29岁至82岁逝世,一直隐居乡里,可以说是隐逸读
期刊
一  《独家人物》双月刊的总第一期在2019年9月面世,接着是11月出版的总第二期,两者的封面人物都是金庸。总第一期有《金庸辞世一周年》专辑,内收五篇文章;总第二期推出《百年巨匠系列之“回望查良镛”》,内收十三篇文章。总第一期的专辑内首篇文章宣布“《金学馆书系》香港面世”,插图是七本专著封面的照片,颜色不同,排起来如一道亮丽的彩虹。《独家人物》创刊七八个月后,《金学馆书系》的一套共四册的《金庸访谈
期刊
回想起来,永井荷风的名字和他的《江户艺术论》,最初都还是在周作人的文章那里读到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期,我进复旦读研究生,正赶上湖南岳麓书社在小心翼翼地张罗重新刊印周作人早已断版多年的自编文集的事,主事人便是当时刚主持整理过颇引起读书界关注的《走向世界》丛书的钟叔河先生,可还没等文集出上几本,由于特殊原因只好戛然而止,后来大概一直要到九十年代的中、后期才算陆续出齐。当时我很喜欢里边周作人谈日本的文
期刊
寒意褪尽,春光来临,一切都欣欣向荣,为繁荣本市文化事业、活跃文化市场,并为本地的收藏爱好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收藏平台,无锡市收藏家协会、无锡嘉德拍卖公司于本年度四月四日联合举办“2004春季大型民间藏品竞拍会”。    本次竞拍会精选民间藏品近四百件,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属本协会历次竞拍会之冠。拍品以古玩杂件和书画艺术品为主,古玩杂件量虽不多,但不乏精品,其中道光官窑粉彩五毒纹碗,胎质规整细腻,题材独
期刊
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中国花鸟画,在20世纪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花鸟画家,他们带着丰硕的艺术成果和辉煌的业绩跨进了21世纪这个人类社会的新纪元。王之海先生便是这批优秀的跨世纪画家之一。  王之海,1943年9月生,河北涿鹿人,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曾从事美术教育多年,继又从事美术编辑工作,现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专工水墨写意花鸟画,精于指画。著有《写意花鸟画技法》、《指画技法
期刊
  
期刊
  
期刊
这几年刻印其实也不算少,但与先前一门心思地刻印相比,又好象是少了许多,原因大致有四:一是些推不掉的应酬,刻成后再也懒得拓款钤盖,与人拿去了事,刻了也好像没刻;二是臂痛,大致是以前刻得太多所至,虽时好时坏,但好的时候未必有刻印的心境,想刻印了又着实有力使不上,如其奈何;三是可能遗传基因的缘故,这几年在山水画上用心用力颇多。我曾祖父光绪前后曾在无锡以鬻画为生,山水、人物无一不精,只可惜英年早逝未享大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