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错过这场盛会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ib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一词的英语是history。苏格兰哲学家兼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1795—1881)曾在其《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On Heroes,Hero—Worship,and the Heroic in History)一著中很有底气的说:“在我看来,整个世界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在这个世界上建立功业的大丈夫的传记,正是这些大丈夫曾在这个世界上努力才成就了这样的历史。”(For, as I take it, Universal History, the history of what man has accomplished in this world, is at bottom the History of the Great Men who have worked here.)我译成“大丈夫”应该比较合他意。他老人家就用的“男人”(man或men),如果在九泉之下知道他这段话汉译时硬生生被译成了“人”,把那个“男”去掉了,依着他从不妥协的倔脾气,只怕会跳出坟墓来讨说法呢。
  而《拓荒的夏娃——21位改变英国历史的女性》(以下简称《拓荒的夏娃》)就用事实驳斥卡莱尔上述说法。该书作者珍妮·默里(Jenni Murry)现在的职业身份为BBC记者和主持人(1987年起担任BBC四频道女性时代Woman’s Hour主持人),在职场和学术研究上的成果使她于1999年和2011年两次获得大英帝国勋章。除了职业身份,她还是一名社会活动家,2003年起就担任福西特学会(Fawcett society)会长,而该学会是英国目前唯一一个为推动男女平权的组织。现已出版的著作有《女性时代:自二战以来的女性历史》、《在这里我很性感:现代女性更年期指南》、《这是我的男孩》等。


  这本书的原文书名为A History of Britain in 21 Women:A Personal Selection。很显然,书中的主角都是作者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应该被记住的女性,与那些伟大的男人一样也是建功立业者。我试着将这二十一位女性按其主要活动或成就影响的领域进行职业分类如下(名字前的阿拉伯数字为其在书中出现的章节顺序,括号内的标签系作者所贴):
  一、作家:
  03:阿芙拉·贝恩(第一个女职业作家,1640?—1689)
  05:范妮·伯尼 (英国小说之母,1752—1840)
  07:简· 奥斯丁(她代表英国人热爱的一切,1775—1817)
  二、 社会活动家或政治家:
  01:博阿迪西亚(罗马暴政的反抗者,生年不详,卒于60/61)
  02:伊丽莎白一世(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1533—1603)
  06: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性主义先锋,1759—1797)
  09:玛丽·西克尔(黑皮肤的南丁格尔,1805—1881)
  11:伊丽莎白·加雷特·安德森(英国第一位女医生,第一位女市长,1836—1917)
  12:米莉森特·加雷特·福西特(温和派妇女运动领袖,1847—1929)
  13:艾米琳·潘克郝斯特(激进派妇女运动领袖,1858—1929)
  15:康丝坦斯·马科维奇(爱尔兰独立运动领袖,1858—1927)
  17:南希·阿斯特(第一个下议院女议员,1879—1954)
  18:芭芭拉·卡索(议员、部长、男女同工同酬的立法者,1910—2002)
  19:玛格丽特·撒切尔(英国第一位女首相,1925—2013)
  21:妮克拉·斯特金(主张苏格兰独立的民族党党首,1970—)
  三、科学家:
  04:卡罗琳·赫谢尔(她的双目仰望星空,1750—1848)
  08: 玛丽·萨默维尔(享誉欧洲的顶级科学家,1780—1872)
  10:埃達·洛夫莱斯(计算机科学之母,1815—1852)
  四、艺术家:
  14:依瑟·史密斯(十九至二十世纪最成功的英国女作曲家,1858—1944)
  16: 格温·约翰(孤独、静默、私密的女画家,1876—1939)
  20:玛丽·奎恩特(时装设计师、迷你裙和紧身裤的创造者,1934—  )
  在导论中,作者道明了写这本书的初衷:“有权有势,掌控我们的生命,在政治上运筹帷幄,规定我们的肉体与精神生活该如何度过的是男人。女人的本分就是学做贤妻良母,烹饪洒扫,滋养家人,受一点教育,以便恪尽母职,养育后代。”“……随着我日渐成熟并在BBC电台多年主持第四频道女性时代(Woman’s Hour)栏目,随着妇女运动开始注重挖掘更丰富的女性历史,我接触到其他一些我闻所未闻的杰出女性,我终于判定,卡莱尔所谓世界史乃大丈夫传记的说法是一个错误的论断。”
  至于为何选取了这样二十一位女性,作者解释道:“引发我主要兴趣的是这样一些女性,她们对世界发生影响,不是因为世袭了某种身份,而是因为她们尽管家境平凡或身为女性,却能反抗偏见并最终破除偏见。”“让我们把卡莱尔彻底过时的观点抛在一边,让所有的孩子都认识到世界史是由伟大的男人与女人合力创造的……本书讲述的二十一位女性,超越了社会对于女性的期望,也给那些坚称“女孩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人狠狠地回击。通过几个世纪缓慢而逐步的努力,她们为我们后来者重新绘制了性别图景。”
  这二十一位女性都很了不起,无论她们努力的方向是什么,都做到了她们同时代人的极致,或引领了国家的走向,或惠及科学的发展,或成为英国人文标志之一,或成为世界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启蒙者,或成为女性在坎坷的平权旅程中的吹号人和旗手。她们中有些人的名字我们也许还不那么熟悉,甚至是从这本书里才第一次知闻,但她们的作为也使英国以外的女性受惠多多,她们为世界的进步、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各自的特色方式建功立业。   二十一位女性中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居多,我对她们心怀钦敬。比如那位米莉森特·加雷特·福西特(作者任会长的那个“福西特学会”便是以她命名)。書中第十一章主角,也就是第一位女医生、第一位女市长的伊丽莎白·加雷特·安德森就是她的姐姐。姐姐冲破重重阻碍终于成了医生,这一事实也点燃了她为争取妇女平权而斗争的热情,年轻时便投入争取女性选举权的活动中。1866年,年方十九岁的她参加了为争取妇女选举权的请愿活动,并向议会递交请愿书,“福西特学会”后来将此年份作为该会成立之年。当这最后变成全国运动时,她走到了前沿。她被视为温和派,但在十九世纪中后期鼓励妇女穿着“合理的服装”来少点紧身衣束缚,并走到大街上或骑自行车,仍令当时的大多数人(包括女性)感到震惊可怕,以致当时的《笨拙》(Punch)连续刊登漫画予以嘲讽抨击。福西特也关心工人阶级女性,是全国劳动妇女联合会(是不是也可称为英国妇联)的支持者,为男女同工同酬呼吁。
  又如,激进派妇女运动领袖艾米琳·潘克郝斯特,她的步子迈得更大,故与当时法律发生冲突不断,也因此数次入狱,还曾几次逃亡国外。但也正是她和她同志们不屈不挠的努力,1918年,当时的英国国王批准了《国民参政法》给了三十岁以上的女子选举权。这个法还附加一些条件,所以只有八百五十万女性符合条件能有选举权,但这已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了。作者在这章结尾时写道:“1930年,保守党首相斯坦利·鲍德温(Stanly Baldwin)在维多利亚塔公园为艾米琳的青铜塑像揭幕。这是泰晤士河畔的一个公园,位于威斯敏斯特宫的西南角,靠近维多利亚塔。艾米琳将在这靠近上、下两院的地方被人们永久怀念,因为她曾倾尽全力,努力为女性打开一会关闭的大门,并为我们成为完全的英国公民赢得了所有的权利。”
  还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任卫生和社会保障大臣的芭芭拉·卡索,是她促使把男女同工同酬以及反对性别歧视写进了法律。在那之前,如果没有丈夫或父亲的签名,任何有固定收入的女性也无法申请到贷款。作者当时正在申请房贷,回忆那段时的情景,不禁满怀感激地说:“她激励了我,使我相信我可以成为独立女性。”后来有人这样评价卡索道:“没有芭芭拉·卡索,玛格丽特·撒切尔是否能入主唐宁街还不一定。芭芭拉以平等对待男人,她拒绝被男人居高临下,甚至也拒绝被男人奉承。她不仅把一直都相当虚伪的骑士时代从政治中驱逐出去,还为后来者开辟了一条道路,她的成就为先前所有女政治家所不能。”说这话的英国名记者安东尼·霍华德,本书作者认为这是对卡索功德的最好总结。
  而对那些女科学家,我尤其感到除了钦佩,还心头生出悲凉,总想到弗洛伊德评价达芬奇的那句话:“夜未央,天地一片黑暗,众生都昏昏沉睡,只有他睁开了双眼。”(He was the first to wake  too early in the darkness while others were asleep.)虽然这些女性科学家生活的年代早已把黑暗的中世纪抛在后面了,但对女性来说,仍然还是天地一片黑暗,除了做厨娘、女仆,女人几乎无其他职业可选择。就拿书中第四号人物卡罗琳·赫谢尔来说,她与法拉第、詹纳同处于一个时代,在天文学的研究上则步伽利略与牛顿的后尘。她虽出生在德国汉诺威,但她作为天文学家的科学成就是在英国取得的,并因此在1838年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授予金质奖章(该学会向另一名女科学家再度颁发这种奖章是1996年的事了),1835年被提名为该学会荣誉会员的女性,所以作者将她纳入英国的伟大女性之列。赫谢尔由于年幼时染上斑疹伤寒影响了身体,身高只有一百三十厘米(令人称奇的是她却活到九十七岁才辞世)。眼见女儿外形已长残,婚嫁无望,母亲认为她应习得缝补,日后好做女仆来讨生计,好在她的父亲坚持让她学了识字和一些基本知识。兄长威廉为逃避兵役已先到了英国,父亲去世后,威廉便将妹妹接到巴斯同住,也不过是希望享受妹妹接受的家务训练,为此还不得不答应支付母亲一笔钱,好雇个女仆代替妹妹。威廉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赫谢尔在帮哥哥管家之余,也充当其观察研究的助手。就这样,她用望远镜观察星星,还和哥哥一起研造了许多精密复杂的天文观察设备。兄妹将发现的小行星之一以她中间名命名为路克雷蒂娅,还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C·赫谢尔(C是卡洛琳的英文首写字母)。为了扫测彗星,她曾在11月和12月的晴朗夜晚独自趴在寒露或冰霜覆盖的草地上认真观察。1887年,英国皇家授予她五十英镑的年金,她便成为科学领域首位能挣钱养活自己的女性。她受到同时代职业天文学家的尊重,甚至被邀请到格林尼治天文台与皇家天文学家讨论。尽管有如此成就,她生前与兄长合作的著作也只能以她兄长名字刊发,而且她兄长的年金是两百英镑。在很长一段时间,她是兄长的助手,更是实实在在的女仆,甚至她领到年金后还得如此,只到兄长成亲,才算让她从兄长家务琐事中解脱。在她的墓碑上刻着一行字:“她在凡尘得到荣耀,她的双目仰望星空。”
  比赫谢尔晚出生几十年的玛丽·萨默维尔(婚前闺名为玛丽·费尔法克斯)要幸运一些。玛丽的父母都开明,虽然家境不好,仍认为女孩也应接受教育,我想和费尔法克斯这家人生活在苏格兰有关。十八世纪的苏格兰发生了文明启蒙运动,这也就是为什么玛丽姐妹们能和兄弟们接受一样的教育(虽然后来她曾被父母下过禁学令,那也是因为她妹妹十岁身亡,父母认定其早逝与过多智力活动有关才出此令)。
  这位玛丽真是天赋过人,堪称自学成才的星级人物。八岁前还只是个“在海边乡间疯玩疯跑”的野丫头,十岁才被送到寄宿学校学了一年,算是能粗通文墨,晓得简单计算了。回家后不知从哪里找到一本刊有一篇代数论文的杂志,读了那篇论文后,她就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并开始想方设法找相关书来自学。哥哥上数学课时,她就偷听,哥哥回答不了的问题她能流利应对,以至教师被打动了而愿意为她私下教授。她很有绘画天赋,通过学习绘画接触到透视概念后,她认为这对她数学方面启发意义更大于绘画,便找来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通读自学。前面说过,玛丽生活在苏格兰启蒙运动蓬勃时代,她进入社交界后,一方面四下向父兄朋友请教代数、几何等,还结识了了亚当·休斯和大卫·休谟的弟子传人及当时知识分子精英杂志的创办人,这对她后来的研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为人妻母了,她仍然孜孜不倦学习三角学和天文学,钻研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还同顶尖数学家约翰·华莱士等人联系,请他们向她推荐各种法文的科学书籍,作为精研。由于当年皇家学会不允许女性参加会议,她早期的论文《易折射光线的磁力学研究》只能由其丈夫向会议宣读(她丈夫也是皇家学会会员)。   她的研究成就使她名声大噪,拜伦夫人邀请她为女儿(埃达·洛夫莱斯,也是本书另一主角)做家庭教师,而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则声称“全英国就她一个女人能看懂”他的著作,后来拉普拉斯的天文学巨著《天体力学》就是玛丽翻译的。玛丽译的这一个英文版《天体力学》不仅仅是翻译,她还对现代科学状况做了意义重大的解释,1831年出版后很受欢迎。三年后,玛丽又出版了《论物质科学的关联》,成功而清晰地阐释涵盖最新的科学发现,对人们进行了科普,此书亦获得成功。1848年,她的《物理地理学》出版,将富有创意的区域地质研究法引入地理学,成为这个领域的第一本英文教科书,并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成为包括牛津大学在内的多所大学必读书。因为这本《物理地理学》,她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章,其中一枚是维多利亚金质奖章。然而,她仍然只被授予皇家学会名誉会员。不过,这些身外之物还真没动摇得了玛丽,她乐于钻研,并非为了名利。进入老年她又开始钻研微积分,就在她逝世当天,她还在研究被称作四元数的复杂数学体系,那时她已九十四岁了。
  2016年,苏格兰皇家银行为三位候选人组织了一场投票,要选出其中一人作为新发行的十英镑货币头像,这三人都是苏格兰历史名人,都为苏格兰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就有玛丽·萨默维尔,投票结果她获胜。虽然玛丽生平就不看重这类俗事,但我看到这消息却感慨了好久。英国历史上大多数女科学家的高光时刻都在她们身后,估计全世界也都几乎如此。很长时间里,女人只被期待着做贤妻良母,除此之外的天赋才干都被忽略不计了。
  第二十章的主角玛丽·奎恩特究竟应算社会活动家还是设计师,我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按作者给她的标签将她与画家与音乐家放在一起了。所以会有这般犹豫,因为玛丽·奎恩特实际上用她设计的时尚促进了二战后的女性觉醒,还从时尚角度助推性解放,并使时尚平民化。1966年,她因对时尚的贡献而获得大英帝国勋章。1955年,玛丽·奎恩特开了家服装店。在为自家店寻找货品时,她深感批发市场里的款式太少,式样也太刻板,便决定自己设计制作衣服来卖,紧身毛衣、紧身裤、黑色裤袜、PVC面料的亮闪闪外衣等就都出自她手,而这些酷酷的造型正好也满足了战后人们渴望走出战争阴影的心理。在此之前,时尚只能由巴黎品牌引领或高级定制时装屋创造,大多人根本买不起。玛丽·奎恩特为让时尚迎合年轻人,把价格也定得低,以至几乎亏本。酷酷的造型、亲民的价格,她引领的潮流当然就立马席卷英伦了。
  她最为著名的设计当数1959年问世的迷你裙。她这样为穿这种裙子的女性定义:“……她们的女性味道在于姿态不在于长相……她们喜欢被人关注,但那是种机智俏皮的关注。她们活泼、积极、有主见。”所以玛丽·奎恩特不仅仅只是服装设计师,还是时尚设计师。她和沙宣联手设计了女性的新形象,对化妆品也进行了革新设计(防水睫毛膏就是她的创意)。她不止影响了二十世纪五十和六十年代的英国年轻女性形象建设,也影响了几乎全世界的所有年龄的女性生活。我没有穿过迷你裙,也没有用过睫毛膏,但我有或厚或薄的黑色裤袜,我身边的女性同事谁没有穿过这种裤袜呢?


  这本书的主角身世多不平常,如果换了一般的人来写,很可能少不了要对她们的情感生活倾注很大关注(而且其中不少的人也真把生活过得极富戏剧性)。但本书作者不落此窠臼,稳稳地将叙述始终锁定与主角们的学术或事业方面相关的维度展开。这是读本书时对作者叙事风格的第一感受。这还不仅仅是作者眼界格局之高之大,也是她的善良和温暖才会如此。
  作者多年从事记者和主持人工作,对如何有效交流拿捏得炉火纯青,能让交流对象产生极强的同理心同时又尽可能保持很大思考和判断空间,这种职业素养也体现在她的文字中。全书叙事生动,却最大化保持了冷静客观,又不失她个人立场的坚持。书中主角大多在生活和事业发展中受到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不公正对待,甚至非难,如果叙事者为传主卖惨,或者加进了主观的强烈情绪,也不算什么大瑕疵。作者却没有这样做,她只是把那些事实呈现给读者,让读者看到那个时代,更感到那些主角能超越所处的时代之伟大。但这绝不意味着作者将自己严密地藏在文字后面了,相反,读者始终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尤其在叙述撒切尔、卡索和奎恩特的那些章里,读到作者曾经采访她们时的轶事,读者除了会心一笑,还会有更多深刻回味。
  本书在英国出版后,受到好评。批评家多认为本书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审视回看英国历史的新角度。甚至有人说:“如果每个国家都有人来写一册这样的书,也许学者最终不得不承认历史与往昔是两个概念——它们压根不是一回事。”但我觉得阿伯丁大学荣休教授珍妮特·托德的评论特别好:“珍妮·默里邀我们参加她举办的杰出女性盛宴……群贤毕至,济济一堂。所有人都生机盎然,各自携带着才华来赴宴。……作为主持人,珍妮堪称无与伦比,她给予客人尽情展现的空间,让她们讲述自己或卓越或奇特的故事……这不是一个封闭的小圈子事件,此书邀请我们所有人加入。一场不容错过的盛会!”
  这本书的汉译本除了文字好,尤其让我喜欢的是两位译者写在书后的译者随笔。李博婷写的译者随笔《不止二十一》补充介绍了一些英国奇女子,有宗教神秘主义者,有崛起的草根代表,有古生物学家,有摄影师,还有侦探小说家。李博婷真是个会讲故事的女士,笔触生动,加之史料丰富,功课做得认真,一篇译后记也让人看得有兴致,好受启发。周颖是第一译者,随笔在李文之后,题为《女亦英雄》,其风格又不同于李文,更像是一堂课的结语,或一本书的评论,文字理性清晰,内容富于启发。总之,这么内涵丰富兼有趣的译后记不多见,真是读者的福气。
  ([英] 珍妮·默里著,周颖、李博婷译:《拓荒的夏娃——21位改变英国历史的女性》,东方出版社2018年版)
其他文献
周玛和 1942年生,苏州人,笔名摩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南京印社副社长,东吴印社名誉社长,苏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著名篆刻家张寒月先生入室弟子。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展、国际展等。《中国书法》等有专题报道。    篆刻艺术自明代文彭首倡“吴门印派”,此后流派纷呈,苏州的篆刻艺术代有传人。当代有张寒月、瓦翁、蔡谨士、矫毅、沙爱翁等前辈名家,此后又涌现出一批卓具实力的中青年名家,
期刊
耳边常常听到观画者脱口而出“有情趣”,心里喜滋滋颇有得意感。中国画写意讲究笔情墨趣,也是其审美标准之一。笔如何会有情﹖墨怎样能生趣﹖数十年的追情求趣,砚边的点滴积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情趣理念和情趣造型——“爷孙情”系列。  情与趣是人的心理活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情,各式各样的趣,这些情趣都会与生活中的各种内容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各种外在的动态、表情表现在我们的眼前。本人最喜欢祖孙之间那些天真活泼
期刊
好几年前,我一时兴起到香港小游两天,董桥先生看得起我请我在陆羽茶室吃午餐,道群兄从中做东。记得那天我太兴奋了,居然说得多吃得少,当着董公的面说了我最喜欢、最惊艳的是他的《从前》一书,那忆旧那感伤那淡淡的苍茫和难以捉摸的身世炎凉,注定会令人感念、令人伤怀。我说我感触最深的是,董公用一种淡淡的笔触勾画出了那种深得见不到底的水一样的人世忧伤。我又继续说,《橄榄香》一书则延续了《从前》铺设的轨迹,进入了半
期刊
白煦先生少嗜书艺,性好艺文,经年不辍。其书从唐楷入手,在反复临习中,帖相转换,日久渐积,重法、韵、势的相互统一,从形到意无不悉心揣摩,在实践中体会书艺之真谛;强调技法在心法统摄下的整体性,着眼从气格、气度、气脉、气息等角度综合审视作品,使书风朝着凝重、雄浑、奔放、高古的方向发展。后觉帖易流俗,少古拙之姿,于是追溯魏晋、南北朝碑版法帖,在汉隶、碑刻上用功至深,被碑之方峻奇肆、谨严宽博所吸引,那些历经
期刊
潘玉良(1895—1977),中国现代旅法著名画家,是第一个以雕像作品走进巴黎现代美术馆的中国艺术家。她把她的生命和才华全部奉献给了人类艺术,是绘画雕塑一般优异的双艺人才。潘玉良从一个从未受过正规教育的孤儿、艺术的追求者到中国最高学府的教授、驰名世界画坛的艺术家,这一系列的身份转换可谓天翻地覆。潘玉良的传奇人生固然有着一些偶然的外在因素,但她四十多年的顽强精进和不懈拼搏才是根本和关键。一  潘玉良
期刊
解读建铭的书法,须从其学书的时代背景说起。大抵五十岁左右的人可能明白,建铭的启蒙时代,仿佛又是一个“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那时一切都被作为“工具”来使用,人如此,艺术更是如此,哪能奢谈什么艺术的本体性和人的主体性。在小县城,偏于一隅,凭借天生的心灵手巧接触一些工艺美术,无所师承,又少有交游,孤寂中即使若有所悟,也是大多数来自内心的独白与自我对话。待到人心有点苏醒,传统文化的封尘始被拂去,书法有点
期刊
在古代,关于书法的各种探索和论说,集中表现为实用与艺术的矛盾,而二者都需要美,于是彼此纠缠不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许这正是书法艺术化发展的过渡状态,或者说是刚从母体脱胎出来的一种转型的开端。这样,我们就可以以古人为参照,为当代若干风格类型的作品找到历史的依托。下面将要介绍的刘恒书法篆刻作品,即以此为出发点。    (一)    刘恒是一个个性很强的人,凡事都有自己的见解,不苟同、不见异思迁,其
期刊
编者按:吉林的中国画家群体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其中不乏佼佼者。在东北地区中吉林的画家在艺术技巧上更注重传统,更倾向笔墨意识的建立,这与南方诸省的创作风格倒有许多相通之处。题材上除具厚重感和贴近生活外,亦兼顾历史题材和传统题材的表达。随着水墨人物画创作的繁荣和交流的增加,吉林的中国画家也逐步确立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和艺术语言,他们坚持艺术表现是作品的真正生命所在,不为地域性艺术观念所囿,为完善自身
期刊
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说:“意者此种故事,当时载在人口者必甚多,虽或有种种书本,而失之简略,或多舛迕,于是又复有人起而荟萃取舍之,缀为巨制,使较有条理,是为后来之大部《水浒传》。”此乃不易之论。南宋末周密《癸辛杂识》载龚圣与撰《宋江三十六人赞》,大概是较早的故事归集者,后来或罗或施,进一步梳理、编纂,才形成比较完备的《水浒传》读本。  《三十六人赞》完整辑录了各人姓名字号,除个别人物,如有晁盖、
期刊
什么样的人才配与艺术为伍呢﹖苏金海可矣。  当今书法界,有些年轻人,心术不正,刚刚懂得执笔、奏刀之法,便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已而四处晃动,撞骗招摇,且与一些利令智昏者纠合一起,欺上瞒下,像个小丑,在书法艺术的边缘跳荡,伺机钻营。此乃梁上君子,不配与艺术相亲。他们的目的很赤裸,一切为了金钱。一个为金钱所累的人,怎么能献身艺术呢﹖古往今来,这样的投机者,没有一人成为大艺术家。他们将被时代的大潮淘沙一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