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写作的方式进行古诗教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lovec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一部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的含义是古诗教学一直研讨的话题。将古诗教学与写作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提取古诗的要素,合理想象,挖掘古诗的内涵,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古诗教学 写作 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84
  每一首古诗都是作者在当时的背景下记录的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中的内涵,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但能够朗诵和理解古诗的诗意,还要求学生能够品读欣赏古诗的言语艺术,能够进入当时作者写作的情境,真正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本文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探讨基于写作方式进行古诗教学的实践。
  一、在基本要素的提取中理解古诗字面意思
  练习: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成一篇作文,提取出古诗中作文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以此完成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
  从“烟花三月”可以知道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在初春的三月,从“故人西辞黄鹤楼”可以知道事件发生的地点在黄鹤楼。这首诗所描写的事件是在唐朝玄宗时期,孟浩然到洛阳求仕未果,故决定漫游古时吴国和越国的故地,他要从武昌乘船去扬州,而李白当时正好在江夏游玩,二人在武昌相遇。这样,学生通过对作文这几大基本要素进行整理,对古诗的字面意思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氛围,为学习好这首诗做铺垫,教学方法简单有效,事半功倍。
  二、在作文中想象古诗中的诗情画意
  拉斯金说过:“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我国的古诗言语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古诗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主要是由于古诗中含有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况且小学生接触古诗的时间比较短,再加上自身的生活阅历有限,不可能做到“字求其训,句索其意”。如果过于追求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文章不理解,而如果一味追求精讲细究,忽略学生的年龄特点,则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古诗的热情。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进行古诗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学,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必对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出美丽的江边风情:广阔的江面上,几艘小船飘来飘去,配上音乐,出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两句,同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我的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大展宏图了,恰巧时间是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百花争艳,我祝福好友一帆风顺。
  三、在作文内容中体会诗人真实的情感
  新课标明确规定,小学中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做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言语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与培养目标两个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
  古诗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语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勾画出友人离别时的情景。李白借景抒情,用绘画的手法呈现出一幅大江送行图。诗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是在写景,但诗中所描述的细节是李白对朋友的恋恋不舍。他一直送朋友到船上,然后在江边目送友人乘船离去。船愈行愈远,帆布的影子已经模糊不清,李白却久久不愿离去,直到船影完全看不到,消失在天空的尽头,这时李白才注意到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向远方的水天交接之处流去。在文章中,作者用 “孤”“远”“尽”这三个字来寄寓自己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老朋友今番远去,何日才能相见?此刻好友孤零零一人,旅途不免寂寞,但愿他一帆风顺,一路平安。这种内心独白正是借景抒怀。“唯见长江天际流”,承接前句,托物寓意。一片孤帆消失了,面对悠远无尽的江水,诗人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长江。这滔滔江水,那远去的江帆,满溢着诗人惜别的深情和无限的眷恋,让人回味无穷。这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想象二人离别时会说什么,做什么事情。在课堂中进行第二次练笔,再现李白当时的情感世界。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对文章写作背景前后知识的掌握与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对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对没有历史知识背景的学生来说,掌握是比较困难的。古诗的教学应该更加注重作者写作情境中知识的传授,以现代作文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写作进行古诗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情境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在奇异灵空的文学世界自由飞翔,同时做到读写交融,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摘要]《带刺的朋友》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我与自然”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动词、拟声词、称谓词等,感受小刺猬的可爱和作者的喜欢之情,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关键词]统编教材;教学解读;关键词;高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神话故事历史悠久,情节生动有趣并蕴含着许多的哲理,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在以往开展神话故事阅读的教学中,讲授法的课堂,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气氛沉闷。因此,新课标下的教学,教师应在以读悟情、以情带读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体验式的学习,在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的同时,使其习得阅读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神话故事;阅读教学;《普罗米修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情境的优化设计,能够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思维环境,有效激活课堂学习气氛,对提升教学效果有重要促进作用。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入美感因素、优化活动形式、强化角色演绎,无疑是创新实践的最好尝试。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年级 教学情境 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2-050  低年级语文
[摘 要]以往的阅读教学,注重“教课文”,导致教学效率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为此,统编教材设置阅读策略单元,引导阅读教学从“教课文”向“教阅读”转变。预测阅读策略单元既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阅读策略的学习,同时也是“教阅读”的一个尝试。教学预测阅读策略单元时,教师应读懂编者意图,理解这一单元的作用及特点,在课堂上采取元认知、技术性、整体性、沉浸式教学策略,并引导学生实践运用预测的阅读策略,使学生在阅读中掌
[摘 要]教师如何正确地解读课后习题,有效落实语文要素,从而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要义是现今语文教学中必须攻克的一大难题。利用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发掘语文要素,让语文知识更加突出,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升思想感悟,发展复述能力,拓宽学習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后习题;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 要]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梯度阅读是一个有效的阅读策略,分为浅阅读阶段、深阅读阶段和泛阅读阶段。这三个阶段,使学生的阅读经历经验唤醒、经验建构和能力提升的过程。  [关键词]梯度阅读;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2-0038-02  阅读教学是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作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教给学生观察表达的方法,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关键词]观察;心理;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4-0090-01  作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观察能力。
[摘要]读写结合是新课标极力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的基础。统编语文三年级教材在編排上,在语文要素以及人文主题方面都为学生的读写结合提供了必要的支架。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能够依托教材,认真揣摩编者意图,并关注文本的前后勾连,确立读写训练目标,引领学生进行读写结合,从而帮助学生实现阅读与习作的双赢。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写结合;依托文本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
[摘 要]问题教学不应仅停留于教师提问这个层面,而要更加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提问。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自读文本后,在文本的重难点处,在全文讲解结束时,通过提示法、鼓励法、竞争法、示例法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提升教学实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学生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
[摘 要]为了更加体系化、序列化地展开习作教学,统编版教材除了在每个单元紧扣语文要素设置了相应的习作练习之外,还在每册设置了专门的习作单元,以独特的编排用意、聚焦的目标定位和丰富的价值资源,为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助力。教师需要在准确把握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整体解读、板块落实、科学实施。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整体视角,在架构设置中板块推进;凸显范例价值,在揣摩解读中学习观察;推进读写结合,在迁移运用中优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