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奇不有”的苦恼
李洁常常把她室门紧闭、锁眉看稿的过程称为“闭关”。这天,二编室的众小编听到对门的她终于发出一声长叹,依惯例,她这是要“出关”了。
果然,房门大开,李洁端白水一杯,面色平静地出现在二编室:同志们,这期的稿子看完了,你们对这期的稿子自己感觉怎么样?
(相关数据链接:一共有10位编辑为您手中这本杂志服务,每位编辑每个月审阅稿件100万~200万字不等,最后每人匿名上交初审加工稿件15万字,10个人交到执行主编手里的稿件就有150万字左右,经二审“钩沉除疴”,150万字只能留下15万字,再经总编进一步终审,去芜存菁,定稿,也就是亲爱的读者您面前的这本10万字左右的杂志。您算出来这中间的比例了吗?进程和激烈程度是不是有些类似“超女”的PK?)
众小编正在回想自己的好稿时,李洁忍不住滔滔不绝地说起了本期稿子:首先,我觉得本期稿子不太理想,而且最让我觉得愤怒的是,许多事情太离奇了,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的这种概念,奇人怪人蜂拥而来,奇谈怪事充斥纸面,巧合得都有些离谱,有些事情简直就是经不起一点儿推敲的胡编乱造……
说完,她从身后拿出一篇稿子来,众小编凝神细看,上面用黑笔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这是令我最愤怒的一篇文章,看到最后,我真想找出来这个编辑,这种稿子居然也提上来,不仅情节失真荒诞,有些地方简直看到我愤怒,真怀疑是不是故意提上来考验我的推理能力以及耐性的,这是谁的稿子?
众人面面相觑,均一口否认。孙鲁宁遂出馊主意一个,头儿,下次再遇到这种稿子,开编后会时,你就哽咽着说,本期稿子,有一篇让我感触颇深,有很多话要说,也有许多共鸣,不知道是哪位精英所编,能否现身大家一见,然后,嘿嘿,他一现身,你就啪啪两掌,以解心头之恨……
(李洁的工作手记:编后会上,忙于讨论选题的方向和稿子的优劣,将鲁宁的馊主意忘了,那篇打了黑叉叉的稿子终究没能知道“花落谁家”。但我始终在考虑匿名审稿制的利弊,它确实帮助审稿者超越了对编辑个人、作者个人可能产生的诸种人情障碍,一切以稿件本身说话,体现更多的公平合理。但另一方面,因为匿名,却也可能造成编辑主体性、责任感不能达到一个比较严格的标准,一些稿件的编辑质量因之受到影响。怎样克服这种矛盾呢?所幸我最近得到了高人指点,下期就准备全面实施了,在此先悄悄透个风。其实我们所有的编辑都是相当努力的,但是为了将不良工作状态消灭在萌芽时分,为了大家能看到更有水准的稿子,我就是当个“恶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于无声处听惊雷
《人生与伴侣》杂志社的各位好:
我是一名公路建设者,每年走的地方大多数都是山区。今年来到了一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真是太落后了,这个地方文化素质太低了,孩子一般很少上学,姑娘一般到13岁左右就结婚出嫁了。我们住在这样一个小镇买本书很难,前段时间叫别人带了本杂志一看,发现你们有读者调查表。也许当你们收到时就迟了点,但我不是为你们精美礼品而发的,只想通过你们的杂志这一窗口,向全国人民反映这个地方的一切。
731806甘肃省临夏市临夏县马集镇马集饭菜馆(临合路面工标监理部)
窦志强
2006年5月29日
这封非常简短的读者来信,在编辑部内传阅了一圈,很多人开始沉思。
对很多办刊人来说,其实都想把刊物办得轻松一点,甚至尽量避免带给读者苦涩沉重之感,因为大家看杂志本来就是想放松一下的,何必把人搞得那么累。但是我们确实不能够忘记这个社会还有许多需要帮助、活在不幸中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说,贫困落后仍然是社会的疮面,是善良人心头的痛感神经,它也将永远拍打着媒体从业者的良知、责任和真诚。因此我们这里要特别感谢窦志强读者的这一封特殊的来信,它是一种有力的提醒,提醒办刊的我们,也提醒正阅读刊物的你。
刊载窦志强读者的来信,同时也是希望我们和更多的有心人能实实在在地做两件事情:一是为了奋战在第一线的广大公路、铁路、桥梁建设者,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挥洒辛勤的汗水,偶有闲暇却缺乏精神食粮,所以我们非常想为他们提供服务,能把我们的刊物传递到他们的手中,不管在山区、在高原、在峡谷,还是在别的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的地方,都能让他们有喜欢的书看;二是为了窦志强读者反映的当地上不了学的孩子,能让他们在花季年华重返校园。知识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知识改变一个国家贫困落后的面貌,我们认识到了贫困,但绝不能仅限于此,还必须想办法改变它。
为了做到这两点,我们目前正在与相关单位、部门联系,以建立一个有效的渠道,把我们的心意和更多人的心意源源不断地传送过去。
有一个故事,说大海退潮之后,沙滩上留下了许许多多搁浅的小鱼,它们太弱小了,怎么也没有办法回到大海,只能挣扎着等死。有个小孩看见了,很同情它们,他就捡起一条小鱼,把它小心地放回大海,接着,他又捡起一条,又是一条……可是沙滩上的小鱼仍然数不胜数,孩子不停地忙碌着,有人劝他,别做无用功了,你怎么都捡不完的。孩子回答说,可是捡一条就有一条可以回到大海啊。
任何刊物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任何个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虽然不可能帮助所有不幸的人,但尽到自己的力量,哪怕能让一个人获得帮助也是有意义的。这里感谢读完这封信并引起沉思和共鸣的你。
(供稿:孙鲁宁 李洁)
李洁常常把她室门紧闭、锁眉看稿的过程称为“闭关”。这天,二编室的众小编听到对门的她终于发出一声长叹,依惯例,她这是要“出关”了。
果然,房门大开,李洁端白水一杯,面色平静地出现在二编室:同志们,这期的稿子看完了,你们对这期的稿子自己感觉怎么样?
(相关数据链接:一共有10位编辑为您手中这本杂志服务,每位编辑每个月审阅稿件100万~200万字不等,最后每人匿名上交初审加工稿件15万字,10个人交到执行主编手里的稿件就有150万字左右,经二审“钩沉除疴”,150万字只能留下15万字,再经总编进一步终审,去芜存菁,定稿,也就是亲爱的读者您面前的这本10万字左右的杂志。您算出来这中间的比例了吗?进程和激烈程度是不是有些类似“超女”的PK?)
众小编正在回想自己的好稿时,李洁忍不住滔滔不绝地说起了本期稿子:首先,我觉得本期稿子不太理想,而且最让我觉得愤怒的是,许多事情太离奇了,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的这种概念,奇人怪人蜂拥而来,奇谈怪事充斥纸面,巧合得都有些离谱,有些事情简直就是经不起一点儿推敲的胡编乱造……
说完,她从身后拿出一篇稿子来,众小编凝神细看,上面用黑笔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这是令我最愤怒的一篇文章,看到最后,我真想找出来这个编辑,这种稿子居然也提上来,不仅情节失真荒诞,有些地方简直看到我愤怒,真怀疑是不是故意提上来考验我的推理能力以及耐性的,这是谁的稿子?
众人面面相觑,均一口否认。孙鲁宁遂出馊主意一个,头儿,下次再遇到这种稿子,开编后会时,你就哽咽着说,本期稿子,有一篇让我感触颇深,有很多话要说,也有许多共鸣,不知道是哪位精英所编,能否现身大家一见,然后,嘿嘿,他一现身,你就啪啪两掌,以解心头之恨……
(李洁的工作手记:编后会上,忙于讨论选题的方向和稿子的优劣,将鲁宁的馊主意忘了,那篇打了黑叉叉的稿子终究没能知道“花落谁家”。但我始终在考虑匿名审稿制的利弊,它确实帮助审稿者超越了对编辑个人、作者个人可能产生的诸种人情障碍,一切以稿件本身说话,体现更多的公平合理。但另一方面,因为匿名,却也可能造成编辑主体性、责任感不能达到一个比较严格的标准,一些稿件的编辑质量因之受到影响。怎样克服这种矛盾呢?所幸我最近得到了高人指点,下期就准备全面实施了,在此先悄悄透个风。其实我们所有的编辑都是相当努力的,但是为了将不良工作状态消灭在萌芽时分,为了大家能看到更有水准的稿子,我就是当个“恶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于无声处听惊雷
《人生与伴侣》杂志社的各位好:
我是一名公路建设者,每年走的地方大多数都是山区。今年来到了一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真是太落后了,这个地方文化素质太低了,孩子一般很少上学,姑娘一般到13岁左右就结婚出嫁了。我们住在这样一个小镇买本书很难,前段时间叫别人带了本杂志一看,发现你们有读者调查表。也许当你们收到时就迟了点,但我不是为你们精美礼品而发的,只想通过你们的杂志这一窗口,向全国人民反映这个地方的一切。
731806甘肃省临夏市临夏县马集镇马集饭菜馆(临合路面工标监理部)
窦志强
2006年5月29日
这封非常简短的读者来信,在编辑部内传阅了一圈,很多人开始沉思。
对很多办刊人来说,其实都想把刊物办得轻松一点,甚至尽量避免带给读者苦涩沉重之感,因为大家看杂志本来就是想放松一下的,何必把人搞得那么累。但是我们确实不能够忘记这个社会还有许多需要帮助、活在不幸中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说,贫困落后仍然是社会的疮面,是善良人心头的痛感神经,它也将永远拍打着媒体从业者的良知、责任和真诚。因此我们这里要特别感谢窦志强读者的这一封特殊的来信,它是一种有力的提醒,提醒办刊的我们,也提醒正阅读刊物的你。
刊载窦志强读者的来信,同时也是希望我们和更多的有心人能实实在在地做两件事情:一是为了奋战在第一线的广大公路、铁路、桥梁建设者,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挥洒辛勤的汗水,偶有闲暇却缺乏精神食粮,所以我们非常想为他们提供服务,能把我们的刊物传递到他们的手中,不管在山区、在高原、在峡谷,还是在别的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的地方,都能让他们有喜欢的书看;二是为了窦志强读者反映的当地上不了学的孩子,能让他们在花季年华重返校园。知识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知识改变一个国家贫困落后的面貌,我们认识到了贫困,但绝不能仅限于此,还必须想办法改变它。
为了做到这两点,我们目前正在与相关单位、部门联系,以建立一个有效的渠道,把我们的心意和更多人的心意源源不断地传送过去。
有一个故事,说大海退潮之后,沙滩上留下了许许多多搁浅的小鱼,它们太弱小了,怎么也没有办法回到大海,只能挣扎着等死。有个小孩看见了,很同情它们,他就捡起一条小鱼,把它小心地放回大海,接着,他又捡起一条,又是一条……可是沙滩上的小鱼仍然数不胜数,孩子不停地忙碌着,有人劝他,别做无用功了,你怎么都捡不完的。孩子回答说,可是捡一条就有一条可以回到大海啊。
任何刊物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任何个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虽然不可能帮助所有不幸的人,但尽到自己的力量,哪怕能让一个人获得帮助也是有意义的。这里感谢读完这封信并引起沉思和共鸣的你。
(供稿:孙鲁宁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