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沈从文在《边城》中构造了一个湘西世界,少男少女之间产生了“湘西式”的爱情,这种爱情因其真实淳朴的特性而吸引着人们,虽为真实却披上了理想化的外衣,其与现实的对立面与其他种种因素也注定了悲剧的结局。“湘西式”的爱情是一种极富缺憾感的美的存在形式。
【关键词】:《边城》;“湘西式”爱情;合理性;对立性;悲剧性
翠翠与沈从文其他作品中的湘西女子都取材于现实中那个他爱的正当最好年纪的人——张兆和,黝黑的皮肤,澄澈的双眸,清秀的样貌。沈从文将最美好的情愫用诸其中,淡淡的笔墨绘出一个湘西式的爱情故事。
情窦初开的少女翠翠恋上船总顺顺的二子傩送,而长子天保也是对翠翠情有独钟,二人以唱山歌的方式表达对翠翠的感情,让翠翠从二人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天保自知敌不过弟弟便驾船远行做生意,却不幸在一次事故中溺水而亡。船总将翠翠视为不祥而不同意傩送和她的婚事,傩送也孤独出走。在翠翠爷爷过世后,翠翠接过摆渡的活计开始了对傩送漫长的等待……至少在目之所及处,我们没能见证到有情人皆大欢喜的结局,虽然那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过我们冷到冰点的希望,我们不得不把这一切视作悲剧——一种“湘西式”的爱情逃不掉的结局。
一 《边城》中“湘西式”爱情引人向往的合理性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可算得是一种世外桃源了,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中居民安宁享乐的“小康生活”不同,边城中的人具有着现实中的人很少具备的真实、善良、淳朴,他着力塑造的不是湘西如梦如幻的山水,而是他一直渴求的美的人性,将之嫁接于这里的人,形成了沈从文笔下独特的湘西文化。“湘西”,代表着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翠翠和傩送两情相悦,一个是摆渡人的孙女,一个是名望极高的船总兒子,若是搁在湘西外头,不知会有多少力量阻挠他们在一起,那樣的悲剧,急促却痛快,因为从一开始我们便会知道他们便没有走下去的可能,我们的眼泪恐怕只能留到深爱到对方不能自拔的他们像如花和十三少那样殉情的时刻,这样的爱情故事多少有些俗滥。而这恰恰是“湘西式”的爱情给我们更大震撼的原因,我们在曙光中满怀欣喜地看着这一对璧人,因为最为邪恶的人为因素看似不会起到作用,像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父辈的恩怨、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世俗的打压、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封建家长制的阻挠,就算是团总想用新碾坊做陪嫁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这些统统没有机会为翠翠和傩送制造障碍,我们会愈发被他们之间的爱情吸引,那种爱情太淳朴、太神圣了,神圣到人已经没有办法抹上一丝一毫的污点。
我们看着那种爱情发着光,不是那种干柴烈火式的耀眼的光,而是黑夜里点起的一盏油灯所放出的柔和之光,只一亮,你原本只专注于黑暗的世界就是光明而温暖的了。翠翠和傩送的那份感情,没有蒙上西方文化中戏剧色彩的大起大落,两个人也没有经历过所谓能够升华爱情的生生死死,然而翠翠在码头上见到那英俊少年心里从未有过的感觉,和傩送那夜忘情地为心爱的女孩唱的山歌,都绝对不逊于其他恋人们发过的种种毒誓、做过的种种壮举。经历了太多躁动太多变数的我们,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会被那种纯真之爱牢牢吸引住,贪恋着、纠缠着、憧憬着。
二 《边城》中“湘西式”爱情与现实的对立性
“湘西式”爱情是沈从文创造出的湘西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无比美好无比浪漫,但始终不是现实,甚至对立于现实。
“湘西式”爱情很迷人,它与柏拉图式所强调的摒弃肉欲精神恋爱有所不同,掺入了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幻想,但这种幻想很干净、很纯洁,我们不会反感,我们只会深深羡慕着。但这种过于“干净、纯洁”的爱情在小说外的现实世界中可以说是根本不存在的。
假如我们将《边城》与郁达夫的小说作比较,(例如《沉沦》)我们仿佛就是在天堂和地狱各走了一遭,我们在郁达夫的文字里读到的是“生的苦闷、性的压抑”,在沈从文的字句中读到的却是比诗还美的人性和爱情。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郁达夫更贴近现实,沈从文更对立于现实。如果说郁达夫是在用现实否定现实,那沈从文就是用非现实来警醒现实。也许这份纯真无暇的爱情真的可以唤起现实中人们心中最脆弱的一隅。人们觉得这爱很美,沈从文就已经达到目的了,当人们觉得这种爱是美的时候,就相当于已经承认与之对立的现实是丑恶的了。用与现实对立的美去启发民众,而不是鲜明地指向丑恶向大众咆哮,可见沈从文在当时的时代不同一般。
“湘西式”的爱情不是现实的,但却是作者基于现实创造出的产物,其来源于现实而对立于现实,对立于现实而警醒于现实。
三 《边城》中“湘西式”爱情的悲剧性
“湘西式”的爱情虽美,可《边城》终究不是童话,所以它最后无奈地呈现出的还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中的悲剧,有情人没能终成眷属,然而属于两人各自的生活还会继续下去,也许在某个节点,两条轨迹又重新交叉,也许永远不会有这个节点。
《边城》的爱情故事主要围绕在翠翠、傩送和天保三人身上,翠翠与傩送二人属于两情相悦,天保则是对翠翠情有独钟。作为兄弟的天保和傩送钟情于同一个女孩,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手足之情,他们采用最和平又唯美的方式争取翠翠——唱山歌。到这时,少男少女的纯洁爱情还显得是那么朦胧美好,然而终会有一粒石子在宁静的水面上激起层层涟漪。天保的意外离世,非但没有促成有情人的结合,反而打破了所有关系,使一切迅速开始背离人们的愿望和期许。船总不愿翠翠与傩送在一起,傩送孤独地出走,不知漂泊何处。
这样的爱情,注定是一个悲剧。
不是人祸,也会有天灾。
翠翠作为一个少女,矜持让她迟迟不肯吐露心声,老船夫会错翠翠的意好心却帮了倒忙一度撮合翠翠和天保,这一切都在为最后的悲剧埋下祸患,当三角关系被打破的那一刻,悲剧就已成定局。沈从文似乎安排了一种冥冥的力量将这种“湘西式”爱情从黎明送入黄昏。他们的爱情再淳朴、再美好,也逃不出老天的掌控,逃不出一个“命”字。
理想终归是逃不出现实的魔爪,翠翠的人生是典型的湘西人生样式,美丽而善良,但却被引向了毁灭。沈从文并非想要表达美好的东西总会毁灭掉的悲观情绪,他的美学价值观念里强调人性之美,因此边城的主人公们没有哪一个是邪恶的,所有人都是纯朴善良的,翠翠、老船夫、傩送、天保等等。但同时他也强调神性之美,这种美浪漫而苦楚。人所不能控制的冥冥力量,将一连串的误会聚合最终爆发,将之转化成一个无可挽回的悲剧。这就是“湘西式”爱情的悲剧性所在。
我们有时候不喜欢悲剧,因为它背离了我们美好的意愿,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悲剧的美无可替代,也许正是这份无果的“湘西式”的爱,才让《边城》的故事永驻我们心头、永驻文学丰碑。
“湘西式”爱情是一种极富缺憾感的美的存在形式。它的美吸引着我们去深析、去深思。这种爱情具有的无比真实原始的情感,因此相对于现实来说多少是脱节存在的。同时,“湘西式”爱情来源于现实对立于现实,是沈从文利用淳朴的美好打动和警醒世人的一种方式,当然,剥离了现实的美好再美好也避免不了夭折的悲剧,因为命理无常,因为时代创伤。
参考文献:
[1]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2]沈从文著《边城》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版
【关键词】:《边城》;“湘西式”爱情;合理性;对立性;悲剧性
翠翠与沈从文其他作品中的湘西女子都取材于现实中那个他爱的正当最好年纪的人——张兆和,黝黑的皮肤,澄澈的双眸,清秀的样貌。沈从文将最美好的情愫用诸其中,淡淡的笔墨绘出一个湘西式的爱情故事。
情窦初开的少女翠翠恋上船总顺顺的二子傩送,而长子天保也是对翠翠情有独钟,二人以唱山歌的方式表达对翠翠的感情,让翠翠从二人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天保自知敌不过弟弟便驾船远行做生意,却不幸在一次事故中溺水而亡。船总将翠翠视为不祥而不同意傩送和她的婚事,傩送也孤独出走。在翠翠爷爷过世后,翠翠接过摆渡的活计开始了对傩送漫长的等待……至少在目之所及处,我们没能见证到有情人皆大欢喜的结局,虽然那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过我们冷到冰点的希望,我们不得不把这一切视作悲剧——一种“湘西式”的爱情逃不掉的结局。
一 《边城》中“湘西式”爱情引人向往的合理性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可算得是一种世外桃源了,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中居民安宁享乐的“小康生活”不同,边城中的人具有着现实中的人很少具备的真实、善良、淳朴,他着力塑造的不是湘西如梦如幻的山水,而是他一直渴求的美的人性,将之嫁接于这里的人,形成了沈从文笔下独特的湘西文化。“湘西”,代表着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翠翠和傩送两情相悦,一个是摆渡人的孙女,一个是名望极高的船总兒子,若是搁在湘西外头,不知会有多少力量阻挠他们在一起,那樣的悲剧,急促却痛快,因为从一开始我们便会知道他们便没有走下去的可能,我们的眼泪恐怕只能留到深爱到对方不能自拔的他们像如花和十三少那样殉情的时刻,这样的爱情故事多少有些俗滥。而这恰恰是“湘西式”的爱情给我们更大震撼的原因,我们在曙光中满怀欣喜地看着这一对璧人,因为最为邪恶的人为因素看似不会起到作用,像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父辈的恩怨、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世俗的打压、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封建家长制的阻挠,就算是团总想用新碾坊做陪嫁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这些统统没有机会为翠翠和傩送制造障碍,我们会愈发被他们之间的爱情吸引,那种爱情太淳朴、太神圣了,神圣到人已经没有办法抹上一丝一毫的污点。
我们看着那种爱情发着光,不是那种干柴烈火式的耀眼的光,而是黑夜里点起的一盏油灯所放出的柔和之光,只一亮,你原本只专注于黑暗的世界就是光明而温暖的了。翠翠和傩送的那份感情,没有蒙上西方文化中戏剧色彩的大起大落,两个人也没有经历过所谓能够升华爱情的生生死死,然而翠翠在码头上见到那英俊少年心里从未有过的感觉,和傩送那夜忘情地为心爱的女孩唱的山歌,都绝对不逊于其他恋人们发过的种种毒誓、做过的种种壮举。经历了太多躁动太多变数的我们,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会被那种纯真之爱牢牢吸引住,贪恋着、纠缠着、憧憬着。
二 《边城》中“湘西式”爱情与现实的对立性
“湘西式”爱情是沈从文创造出的湘西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无比美好无比浪漫,但始终不是现实,甚至对立于现实。
“湘西式”爱情很迷人,它与柏拉图式所强调的摒弃肉欲精神恋爱有所不同,掺入了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幻想,但这种幻想很干净、很纯洁,我们不会反感,我们只会深深羡慕着。但这种过于“干净、纯洁”的爱情在小说外的现实世界中可以说是根本不存在的。
假如我们将《边城》与郁达夫的小说作比较,(例如《沉沦》)我们仿佛就是在天堂和地狱各走了一遭,我们在郁达夫的文字里读到的是“生的苦闷、性的压抑”,在沈从文的字句中读到的却是比诗还美的人性和爱情。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郁达夫更贴近现实,沈从文更对立于现实。如果说郁达夫是在用现实否定现实,那沈从文就是用非现实来警醒现实。也许这份纯真无暇的爱情真的可以唤起现实中人们心中最脆弱的一隅。人们觉得这爱很美,沈从文就已经达到目的了,当人们觉得这种爱是美的时候,就相当于已经承认与之对立的现实是丑恶的了。用与现实对立的美去启发民众,而不是鲜明地指向丑恶向大众咆哮,可见沈从文在当时的时代不同一般。
“湘西式”的爱情不是现实的,但却是作者基于现实创造出的产物,其来源于现实而对立于现实,对立于现实而警醒于现实。
三 《边城》中“湘西式”爱情的悲剧性
“湘西式”的爱情虽美,可《边城》终究不是童话,所以它最后无奈地呈现出的还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中的悲剧,有情人没能终成眷属,然而属于两人各自的生活还会继续下去,也许在某个节点,两条轨迹又重新交叉,也许永远不会有这个节点。
《边城》的爱情故事主要围绕在翠翠、傩送和天保三人身上,翠翠与傩送二人属于两情相悦,天保则是对翠翠情有独钟。作为兄弟的天保和傩送钟情于同一个女孩,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手足之情,他们采用最和平又唯美的方式争取翠翠——唱山歌。到这时,少男少女的纯洁爱情还显得是那么朦胧美好,然而终会有一粒石子在宁静的水面上激起层层涟漪。天保的意外离世,非但没有促成有情人的结合,反而打破了所有关系,使一切迅速开始背离人们的愿望和期许。船总不愿翠翠与傩送在一起,傩送孤独地出走,不知漂泊何处。
这样的爱情,注定是一个悲剧。
不是人祸,也会有天灾。
翠翠作为一个少女,矜持让她迟迟不肯吐露心声,老船夫会错翠翠的意好心却帮了倒忙一度撮合翠翠和天保,这一切都在为最后的悲剧埋下祸患,当三角关系被打破的那一刻,悲剧就已成定局。沈从文似乎安排了一种冥冥的力量将这种“湘西式”爱情从黎明送入黄昏。他们的爱情再淳朴、再美好,也逃不出老天的掌控,逃不出一个“命”字。
理想终归是逃不出现实的魔爪,翠翠的人生是典型的湘西人生样式,美丽而善良,但却被引向了毁灭。沈从文并非想要表达美好的东西总会毁灭掉的悲观情绪,他的美学价值观念里强调人性之美,因此边城的主人公们没有哪一个是邪恶的,所有人都是纯朴善良的,翠翠、老船夫、傩送、天保等等。但同时他也强调神性之美,这种美浪漫而苦楚。人所不能控制的冥冥力量,将一连串的误会聚合最终爆发,将之转化成一个无可挽回的悲剧。这就是“湘西式”爱情的悲剧性所在。
我们有时候不喜欢悲剧,因为它背离了我们美好的意愿,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悲剧的美无可替代,也许正是这份无果的“湘西式”的爱,才让《边城》的故事永驻我们心头、永驻文学丰碑。
“湘西式”爱情是一种极富缺憾感的美的存在形式。它的美吸引着我们去深析、去深思。这种爱情具有的无比真实原始的情感,因此相对于现实来说多少是脱节存在的。同时,“湘西式”爱情来源于现实对立于现实,是沈从文利用淳朴的美好打动和警醒世人的一种方式,当然,剥离了现实的美好再美好也避免不了夭折的悲剧,因为命理无常,因为时代创伤。
参考文献:
[1]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2]沈从文著《边城》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版